年金改革國是會議草草落幕,結論文風未動。蔡英文總統並在會中引用馬英九四年前的談話說:「年金改革不分藍綠,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領導人必須要做的事。」比起馬政府任內的延宕,蔡政府確實使改革往前推進了一步。但在鼓掌之前,人們恐怕還有一些疑點有待釐清,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改革之後,年輕世代真的就無後顧之憂了嗎?答案恐怕並不樂觀。問題其實不在年輕人未來「領不領得到」年金,而是根據今天的改革邏輯,會不會讓他們「繳多多,領少少」?蔡政府這次改革,將責任全部推給退休軍公教,認為他們是「吃垮」年金的禍首,因此這是個「世代剝奪」的問題。如此一來,政府便機巧地迴避了自己的責任,彷彿年金問題與政府財務管理不善、經濟萎縮無關。年輕世代若接受這樣的「世代對立」邏輯,而不能看透此事的全貌,等到他們年老屆退之際,恐怕仍難逃「被改革」的命運。
仔細比較蔡政府和馬政府時代的兩個改革版本,即不難看出,蔡政府的改革並未考慮到社會衝擊,也缺之全盤的因果分析,而流於貪功躁進。馬政府時代,考試院長關中即曾就軍公教年金提出過相當完整的改革建議,諸如調降月退所得替代率、改採八五制或九○制延後月退起支年齡、調降月撫退金、調降十八趴優存金額及利率等。遺憾的是,馬政府雖在全台開了一百場年金座談,卻因無力整合軍公教與勞農的年金制度,功敗垂成。
值得玩味的是,蔡政府這次的公教年金改革版本,幾有七、八成抄自關中的版本,包括「多繳、少領、延退」的口號,乃至調高「提撥率」至十八%,都來自於此。蔡政府的策略不難想像:其一,前朝版本確已作了完整思考,不妨借來一用;其二,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反對者無話可說。
但蔡政府版本與馬政府版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十八趴的處理。蔡政府版本的設計,是月退者的十八趴將在六年內完全終結;關中版本則主張降至七趴,以兼顧現實和「誠信保護原則」。儘管十八趴已在廿年前取消,但至今仍是一個軍公教退休給付爭議的一個巨大腫瘤;這個腫瘤,更是造成月退所得替代率偏高的主因。也因此,馬政府和蔡政府都認為必須儘快處理,只是雙方手段的激烈程度不同。
問題就出在這裡。正因為十八趴的處理與所得替代率息息相關,關中版本的設計,在保留優存為七趴的前提下,主張所得替代率降至七成及公教延退,這是相互牽動的因素。而蔡政府的版本則不問青紅皂白,既砍光十八趴,又要降所得替代率到六成,所有武器盡出猛打,其衝擊便難以想像。尤其對年輕公教世代而言,他們的薪資原來就已偏低,也從未享受過十八趴優存,未來卻要多繳及延退,又要接受懲罰性的低所得替代率,這是否公平?
我們要提醒的是:蔡政府的年金改革,主要目的在對付已退休的公教人員,因此不惜下重手刪砍。但是,這種思維下所建立的嚴苛年金新制,對於從未享受過優渥的年輕公教世代其實未必恰當;何況,蔡政府從未說明未來計算替代率的薪資要以什麼為基礎。退休世代被羞辱的難堪只能吞忍,但如果也把年輕世代推向泥沼,這樣的改革還值得歡呼嗎?
一九九五年,政府把軍公教退休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也聲稱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可長可久。但至今僅廿年,台灣的人口結構、經濟成長、和財政收支變化,已支撐不了當時訂下的制度,以致軍公教被汙名化為社會和財政的「寄生者」。相形之下,這次蔡政府的粗暴改革,宣稱可以維持卅年而不破產,人們恐怕還是存疑為宜;至少,在立法院通過前,各界還有機會提出改善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