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版畫藝術顯然因人而異,英諺語有云「美存在於觀賞者眼中」,對日本學生而言,砍頭版畫是令人振奮歡迎的;對中國學子卻如醍醐灌頂……
日本在滿洲的殘酷報復
夜空下如絮白雪紛飛,黑白對照隱然傳送對立的訊息。白色探照燈光從多艘軍艦和驅逐艦橫射而出,魚雷爆破激盪出滔天海浪,連串的砲轟如雲,錯落於海上。當晚白色如此躍動,把點狀、條狀、雲狀交織緊密,往上將黑黝黝的天空推向遙遠邊際,朝下將藍灰海面墜入漫漫無垠。
如此波瀾壯闊的海戰畫面,出於一位不甚出名的日本畫家大倉耕濤之手,他畫的是日俄戰爭一景。
日本於1904年(明治37年)不宣而戰,於2月8、9兩日先發制人,攻擊駐在旅順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正式掀起日俄戰爭,此後一連串激烈的海戰在黃海水域爆發。這張名為〈旅順海港外大海戰圖〉的版畫,描繪的正是3月10日的海戰。(圖1)
俄艦隊司令馬卡洛夫(Stepan Makarov)於8日抵達旅順履新,新官上任馬上於10日早上下令攻擊封鎖港外的日本中隊,但沒什麼用。當晚,日本施展謀略,派出四艘驅逐艦逼近旅順港灣,俄國人落進圈套,派遣六艘驅逐艦迎戰。日本人於是在海港入口處放置水雷,隨即布陣對付俄驅逐艦,兩艘俄艦因而被擊沉,即便馬卡洛夫試圖救援也無能為力。
許是距離帶來美感,海天相隨的戰艦版畫通常相當悅目,碰到陸戰就很難說了。描繪地面的景況常怵目驚心,比如法國日誌(Le Petit Journal)第753期周刊封面(1905年4月23日),看著日本士兵高舉大刀準備執法的剎那真教人緊促起來。(圖2)
兩名雙手被捆綁於後的清人,跪在一個可能是他倆剛挖掘的大坑,鏟子還橫放在坑旁。穿紅衣的髮辮被一名日兵抓住,另一名日兵正要落下刀子砍他的人頭,而穿黃衣的在旁眼睜睜盯著同袍,看著自己生命將盡的方式。
法國日誌當時每天發行量是兩百萬份,周刊也達到一百萬份,是法國第一大日報,百分之八十在本國行銷,有其公信力。這張逼真的彩色版畫圖下標題為「日本在滿洲的殘酷報復:兩名中國官員以同情俄國人而被控死刑罪」。新聞記者在內頁解釋戰況說,滿洲人搞不清交戰國何者占上風,所以在支援日本人或俄國人之間躊躇莫決。
沾染血跡的尖刀與日本企圖建立西方現代化的形象大不相稱。法國記者認為這僅僅是表象而已,離文明尚遠,法國媒體對日本常語帶批判。
砍頭版畫對中國學子如醍醐灌頂
圍觀執行死刑的除了前方的日本軍人,中後方有很多是清朝民眾,還有日警維持秩序。我想起魯迅在《吶喊》小說集的自序中,說起他在日本仙台鄉間醫學專校上課時,教師會利用多餘的時間放映風景或時事畫片。當時正值日俄戰爭,魯迅對一幅版畫的描寫,與眼前的封面十分相似。魯迅寫道:
「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被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如何欣賞版畫藝術顯然因人而異,英諺語有云「美存在於觀賞者眼中」(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對日本學生而言,砍頭版畫是令人振奮歡迎的;對中國學子卻如醍醐灌頂,激勵出往後的一代文學巨擘。
魯迅隨後棄醫從文,前往東京,此後提倡文藝運動,開啟現代中文短篇小說的新風貌。他覺得人的精神層面遠勝體格茁壯,「愚弱的國民」不論身體多麼健康只能受人擺布!
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莫過於照片
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莫過於照片,死傷畫面是常見的景象。日俄兩國覬覦清廷領土,大小戰役都在中國東北及黃海領域進行,清朝末年國勢頹靡,以致一般人的生活無端被戰火摧殘,不堪的景象又成為另一本法國環球插畫雜誌(L'Illustration)的封面故事(1905年3月11日)。(圖3)
戰地攝影師卜拉(Victor Bulla)隨俄國將領李寧維治的第一軍團出行。經過田野時,卜拉捕捉到俄軍荷槍實彈颯颯而行,對死屍視若無睹。從死者衣著看來是農民,但他是誰,他的親人在哪?強有力的黑白照片傳遞了戰火下被害者何其無辜的訊息。
俄國海軍基地設在旅順,日軍砲轟時,有的炸彈會落在城市裡。正如小林清親畫的「旅順港砲擊市街之恐慌」,右上角有題詞,略記如下:「砲火彈丸落下之處,非戰鬥員四處逃散,其混亂無可名狀,實在可憐。」(圖4)
製作一張版畫需要相當大的資金,版畫發行人在商言商,為增加投資收益,常常會重新發行以前的版畫,只需更動標題或題詞即可。就像這張「旅順港砲擊」,戲劇化的爆破景象,人仰馬翻加上磚瓦亂成一團,看起來真的就像市街災難一般。不過,不要被它騙了,它的前身版畫其實是描繪1904年初彈藥庫爆炸的景象,發行人井上吉次郎將它換個標題,搖身一變又成為新聞了。
死亡是瞬間的無情
日俄雙方苦戰半年,日本帝國陸軍企圖控制遼東半島,乃木希典率第三軍進攻旅順,其他軍分別攻向遼陽。規模龐大的遼陽戰役於1904年8月25日爆發,雙方總共動員三十多萬兵士。這可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先前最大的軍事行動發生於1870年普法戰爭,在色當會戰(Battle of Sedan)中,普魯士的俾斯麥一舉降服法國拿破崙三世,正式建立新德意志帝國。這項世界紀錄維持三十餘年,直到遼陽戰役為止。
遼陽戰役中,日本由滿洲軍總司令官大山巖領軍,第一、第二和第四軍分別由黑木為楨、奧保鞏、野津道貫擔任司令官。由於通訊失誤,俄軍將領庫羅帕特金(Alexei Kuropatkin)認為日本軍兵力勝過己方,實際上俄軍總人數158,000,比日本軍125,000人要多出三萬餘人。
庫羅帕特金的戰略是選擇性的放棄一些據點,用來引誘日軍,然後俄軍占據有利位置靜待機會。他相信戰事進入這個階段,增援部隊將乘火車源源而來,足以打一場決定性的勝戰。但是,日本陸軍兵分三路,從東、南、西三方逼進,雙方激戰,俄國人敗陣只得往北方竄逃,退至瀋陽和哈爾濱。據官方統計,此役雙方死傷都超過二萬人,其中陣亡人數包括俄國3,611人,日本5,537人。
雖然死傷慘重,日本媒體仍慶賀此硬仗,對於能再度掌握遼東資源感到萬分欣慰,在小林清親畫的「遼陽占領」題詞中說道:「我軍於9月1日起連日連夜猛烈攻擊敵人砲壘,於9月4日停火時,我軍獲得敵方要塞,重拾遼陽,這是一場卓越的勝利。」(圖5)
小林清親過去講究氣氛營造,善於安排英雄人物於美景之中,如今他走向比較寫實的戰爭畫面,常把一群士兵融入戰事風景,雖然從審美層面上看來不及以前動人,不過在表達現代戰爭的去人性化,其效果是很直接的,版畫中千百年輕人衝向要塞,面對居高臨下的致命性武器,如:機關槍、手榴彈等,死亡是瞬間的無情。
日本年輕人多不知二次大戰日本盛行軍國主義
在美國的協調下,日俄兩國於1905年9月5日簽訂樸次茅斯和約,重新瓜分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甲午戰爭之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於1895年被迫放棄遼東半島,日本人自言效法古代越王句踐「臥薪嘗膽」的精神,如今終於打敗俄軍,勝利之情溢於言表,去「遊就館」欣賞戰利品就是後方平民的最佳休閒活動。(圖6)
楓紅映照下的遊就館,有著節慶的熱鬧,進口掛著的是聖安德魯十字旗,是從俄羅斯帝國海軍擄獲的軍旗。前往參觀的遊客包括社會各階層,野田九浦畫了盛裝的婦人,年輕男子穿時髦西服,女學生穿著紅色分衩裙,還有背著嬰兒的媽媽。左邊一個外國太太推著娃娃車,上面裝飾英日的旗幟,顯示得到盟國英國人的支持。
遊就館是東京靖國神社內的一個戰爭博物館,成立於1882年。我的澳洲同事派婕特博士曾留日多年,她跟我說,現代日本年輕人多半不知道第二次大戰日本盛行軍國主義。何以見得?
她說:「遊就館至今仍是一個引人爭議的機構,因為館內的修正主義者(revisionist)已經重寫日本現代戰爭史,不論展覽物或是說明文字都把日本當作西方帝國主義下的殉難者,而且還是仁慈的亞洲統一者。所有跟天皇有關的軍事侵略和戰爭罪全都刪去不提。」顯然她很關心這種不辨是非的狀態。
最近有條新聞吸引我的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6年12月27日訪問美國夏威夷,參觀珍珠港的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並與歐巴馬共同悼念珍珠港事件死難者。日本偷襲珍珠港七十五年後,他是第一位和美國總統一起悼念日本侵略受害者的日本首相。美國之音分析說,安倍的動機應是加強美日同盟關係,以應對中國。
韓日兩國針對慰安婦問題曾談判僵持,最終於2015年12月28日達成協議,安倍晉三宣布向南韓表達「謝罪和反省」,並撥款10億日圓(約2.8億台幣)作為仍在世的慰安婦的賠償基金。但安倍政府對遭受同等傷害的中國大陸和台灣,卻依舊拒絕道歉。
對日本不願面對過去軍國主義的史實,不肯道歉的雙重標準,我們是不是該隨著魯迅吶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