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財務報告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主的企業報導架構下,利害關係人如何準確評估企業價值及長期獲利能力,成為重要之挑戰。整合性報告書(Integrated Report)統合財務與非財務資訊,相對於傳統財務報告,更能清楚傳達企業價值,便於組織內部管理及外部利害關係人瞭解。
非財務資訊崛起 重新定義企業價值
2008年金融海嘯後,企業的無形資產與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廣受各界與投資人重視,投資要看EPS,更要看EGS(環境、公司治理、社會績效資訊)時代已然來臨,從世界各地交易所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揭露EGS績效資訊發展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基礎下,各國投資機構發展也越來越蓬勃,更促使重新定義、分析、解構與衡量企業價值之需求。
當企業為了營利,消耗環境與社會資源等成本,目前仍未計入企業價值的計算中,當計入這些耗損時,企業的真實價值為何?安侯永續顧問發展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表示,隨著碳等自然資源有價化時代來臨,企業加計外部成本、自然資本等已不再是天方夜譚,全球重視外部成本和無形資產計算的趨勢,是企業找尋未來營運策略的新契機。
如何描繪無形資產的真實輪廓?
由美國S&P500成份股的市場價值變化得以看出,無形資產占企業比重持續增加,以往利潤分配、創造就業、繳稅、每股盈餘等,均成為企業價值衡量的要素,在品牌價值與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有高達8 成來自無形資產的當下,這些傳統的計量方式已不足以衡量企業的真實價值,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周建宏認為,如何將公司的無形資產,像是智慧財產、人力資本、自然資本與社會關係等價值顯現出來,是現今資本市場首要課題。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欠缺與營運績效之連結
現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雖彌補了財務報告的不足,提供了許多非財務資訊之議題,但對多元利害關係人提供廣泛且片段的非財務資訊,欠缺與企業實際營運關聯,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可用性不如財務報告來的直接;加上非財務資訊的範圍過於龐大,投資人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其意涵,進而做出最適當的投資決策。
整合性報導,闡述企業價值
當現有的財務報告與非財務報告無法滿足最主要利害關係人-投資人之需求,我們開始思考新型態報導方式發展的可能,整合性報導概念應運而生。
整合性報導(Integrated Reporting;)概念於2009年萌芽,2013年底由國際整合性報導委員會(IIRC)發布第一版「國際整合性報導架構」,臺灣亦於2015年底發布正體中文版。
整合性報導以財務報告為核心,進而連結企業的非財務資訊,以一個簡潔、全面、宏觀的觀點,闡述企業的短、中、長期策略目標,是組織創造價值,使投資者或其他利害關係人更輕易了解組織策略與價值創造之方式。
六大資本的投入與產出
企業價值的創造,從傳統的財務資本思維,轉變為財務、製造、智慧、人力、社會和關係,及自然等「六大資本」;企業將這六大資本投入所發展的商業模式中,最終產生的結果,即為企業所創造或減少的價值。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胡憲倫認為,企業編製整合性報告書首先面臨的兩大挑戰,第一,是企業是否具備六大資本整合性的思維;第二,是如何決定六大資本的定義、價值與績效。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7.3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