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領導人在提建議給下一代年輕人時,通常會不約而同地強調一項訊息:幫助別人。有人研究過美國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說,發現有近三分之二都以此為重要主題之一。 這些成功的過來人向畢業生保證,慷慨助人(也就是隨時願意分享自己的時間、心力和專業),就能帶來成功的職涯,以及有意義的快樂人生。話是沒錯,但事情不見得都這麼順利。通常,好心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四年前,本文作者之一亞當.格蘭特出了一本書《付出與取得》(Give and Take),書中指出,慷慨助人的「付出者」(giver)的成功之道,是幫助別人成功,而不是踩著別人往上爬。付出者為組織創造的價值,高於自私的「取得者」(taker),也勝過注重雙方都要得到好處的「互惠者」(matcher)。 付出者是為人際關係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例如「嗨,史帝夫,你實在應該認識一下我另一個也叫史帝夫的朋友,因為你們兩個都是電腦狂,又都喜歡惡作劇。」(後來,這兩個都叫「史帝夫」的傢伙,一起創辦了一家叫「蘋果」的公司。)付出者願意冒險幫助看似有前景的人和構想,「我知道這個節目沒什麼,角色也不討喜,但它就是能逗我開懷大笑。」(於是,電視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再次在NBC播映。)付出者大方分享自己的知識,「你知道你做的膠不黏嗎?何不用它來做書籤?」(就這樣,便利貼誕生了。)付出者也會自願承擔困難的工作,「沒問題,我會試著重寫腳本。」(動畫電影《冰雪奇緣》〔Frozen〕過關了。) 付出者雖然是組織裡最有價值的人,卻也是過勞的最高危險族群。他們若是不好好保護自己,花心力協助他人事務可能會導致他們負擔過重、心力交瘁,自身工作目標的進度落後,下班回家後面對更多的壓力和衝突。 格蘭特在書中主張,付出者有機會晉升到最高層級,但關於如何做到這點,卻著墨不深。過去四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付出者要如何才能保持活力、維持效能。以下會討論我們的研究成果,但現在先來看看,善意但過度的利他行為,為什麼反而成為付出者的絆腳石。 好心為何沒好報 位居高層的付出者,通常被稱為僕人領導人(servant leader)。他們無私地把別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麼做促成他們公司成功:一項關於科技公司的研究顯示,若公司財務長認同「執行長似乎重視組織成功勝過他個人成就」之類的陳述,該公司的資產報酬率會在下一季大幅成長,勝過其他公司或自家公司過去的表現。 最高主管應該把組織放在第一位。但每個人都該如此無私嗎? 為了找出答案,我們研究了各行各業的人。我們覺得最好的近期資料點之一,是四百多名任職第二年的教師(從學齡前到高中,遍布全美國)。在一年開始的時候,我們會問他們一系列問題,內容是關於他們幫助學生的方式;我們可以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預測他們學生在學年結束時的學科評量成績。...【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