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家�堨H鹹稀飯為主食。對於掌廚者來說,這是極佳的菜單建議,尤其能避免抽油煙機像龍捲風般颳起轟轟聲響後,僅把油膩捲走,卻留下令人煩躁的雜亂心緒。再者,又可省去大鍋小盤的洗滌時間。為求方便,備料以簡單為主,多以當令時蔬、新鮮菇蕈搭配芋頭、山藥或百頁豆腐等佐料熬煮成粥,相當營養且做法彈性,甚至可說是全然依據冰箱現有食材而決定口味的一道料理。除了高麗菜、紅蘿蔔經常出現之外,「巫女菜」也被當作重點食材。 「巫女菜」煮進鹹稀飯�堙A我並不愛吃,老覺得苦苦的。
不是日本作家廚川白村所謂「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的那種苦悶,也不是為現實燃燒自己而日以月悔的怨苦,更不是從藥罐子深處傳來的苦痛哀號,它以一種全然不同的苦味攻陷了口舌。透過極省力的咀嚼,輕鬆完成吞嚥過程所伴隨而來的最低滿足,長久且深遠地滲入我的味覺,難以消散。儘管如此,巫女菜稀飯不被我的偏食所驅逐,總是堂堂正正出現在家�堛瑰\桌上,毫不扭捏。吃多了,我也自動習慣巫女菜的存在。於是,此種微苦在瓦斯爐的慢工熬煮下,燒成了鹹稀飯的基調,從餐桌逐日貼近我們的一舉一動,它仔細觀察湯碗前的每副神情卻悶不吭聲,只是自然地發散出原始的滋味。然而從以前到現在,真正引發我關心的,並非這道菜的口味是苦是甘,而是它的名字。日常中,竟然有蔬菜的名字被叫做「巫女」,怎麼想都往超現實去了。
現實卻是立體的,有稜有角的,沒有哪個面向是魔幻的。
父親自從開始使用行動設備的社群軟體後,也學著在小小的螢幕上面記錄生活,用不夠敏捷的手指試著觸控嶄新的世界,積極地詢問我們那些他所未知的一切:如何切換中、英文字元,怎麼下載免費的貼圖,又該如何轉傳圖片和訊息。一回生,二回熟,除了問早道好成為父親的例行功課外,諸如飲食瑣事也鉅細靡遺,逐一回報。某日,他傳遞一則訊息,報告本日特餐為「烏泥菜稀飯」。實際上,在父親傳來此則訊息之前,「烏泥菜」這個名字也曾在他的對話框�堨X現過幾次,因此我感到非常疑惑。
「咦,不是巫女菜嗎?什麼時候改了?」 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同時,也分心地想著:若真如此,實在太對不起烏泥菜了,這麼多年來,一直叫錯名字已經太不應該,何況還暗自稱讚它有個魔幻的名字。
我尚未從自己的迷惑中走出來,父親就傳來一個撫掌大笑的貼圖,並附上簡單扼要的文字訊息:「農葵」。
基於對巫女菜的懺悔之心,我決心好好研究一下父親從螢幕那頭傳送而來的「農葵」,查它個來歷分明。網際網路雖然稱不上什麼魔幻空間,但檢索速度卻魔幻得飛快,稍稍一查,我立刻就發現它既不是巫女,也不是農葵,而是「龍葵」。
龍葵,又稱為烏甜仔菜或者黑珠仔菜,也有人叫它黑鬼仔菜,葉片近似菱形,是一種尋常的野菜。即使辨明真相的過程十分迂迴,而且時間拖得太過冗長,但是緩慢而來的正確名字,終於被校對完成,得以安心叫喚。
從另一方面思考,我所誤聽的「巫女」以及父親所謂的「農葵」,雖然從未存在於農學專業詞典內,但確實曾活躍於餐桌的柴米油鹽中,不但間接分享了全家人的互動,甚至還參與了父親的數位化生活,也算是具有某種重要的存在價值啊。龍葵長期被喚著不屬於它的名字,猶如穿著一件不屬於它的衣衫,無論再怎麼合身,都不是自己的。從今而後,它已脫胎換骨。
謬誤的苦味,終於正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