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文字記載開始,人們為了追求美而改變自己容貌的行為,就跟身體的傷害脫離不了關係……
源遠流長的美白
如果有辦法藉著改變外貌,讓自己更受歡迎的話,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做吧?近年來,「醫學美容」大行其道,許多演藝人員、公眾人物以至於庶民百姓,不分男女,或許為了延長職業生命,或許為了尋求自信,或許為了保有愛情,不斷地在自己的臉上、身上大做文章,使相關行業蓬勃發展。
不過,追求美麗或者想像中的美麗,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事實上,從有文字記載開始,人們為了追求美而改變自己容貌的行為,就跟身體的傷害脫離不了關係。
考古學上可以稽考的美容技術,上溯至文字史之前的古代埃及。古埃及人,不論男女都化妝,唇膏跟眼影是必備的,眉毛跟睫毛膏也相當常見。有些女性還會把乳房塗上藍色顏料,乳頭點上金漆。
接下來的古希臘、羅馬帝國,一直到近代的西方女士們,則堅信「白就是美」。她們會把含鉛的白粉抹在臉部以及體表,造成白皙的感覺。中世紀的女士們甚至會定期放血,故意造成貧血,好讓自己顯得更蒼白一些。這裡面有個很有趣的心理因素: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凡是「淑女」就不應該從事勞力工作,因此也不該有機會曬到太陽;蒼白到近乎透明,才是高貴淑女的表徵。
這些塗塗抹抹的美容聖品,大多以礦物為基底,含有大量的毒性成分,如鉛、汞、錳、銅、砷、硫等等。可想而知,長期使用後,必然會累積導致人體的中毒。更黑色幽默的是,當時的社會盛行肺結核,肺結核所導致的蒼白皮膚、嫣紅雙頰,以及晶亮眼睛,反而慢慢地變成一種時尚。有些激進的愛美女士,甚至會服用少量的砷(就是砒霜),造成自己中毒,來模擬類似肺結核的外貌。
這種近乎病態的審美觀,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當政之後,稍稍被遏止。因為維多利亞女王公然宣布,女性過度的化妝,是一種「不莊重」的表現(據說女王本人的聖容長得不怎麼樣,從十分到零分的美貌指標尺上,大約居於二、三分之間)。
毒性之眼的魅惑
有一種植物叫作顛茄(Atropa Belladonna),它是茄科草本,全株有毒,包括葉及果實。主要毒性成分包括阿托平、東莨菪鹼,以及莨菪鹼。這些成分對人體的傷害甚大,從遠古以來,就有不少人因為誤食顛茄的果實而死。聰明的古人,很快就發現這種植物的妙用,把它做成毒藥來害人。史上有無以數計的王公大臣、軍士商賈、背叛的情人,還有不受歡迎的配偶,都死在這種好用的毒物之下。
顛茄毒素的毒性,一大部分來自它的「抗乙醯膽鹼」作用。它作用在眼睛時,會造成瞳孔放大,視力減退。這當然不是好事,但問題在於,女性如果擁有超大的瞳孔,會產生一種魅惑誘人的效果,所以顛茄毒素的劇毒,很早就被愛美人士看上,而加以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很流行用顛茄來製造眼藥水,供當時的美女們使用。她們把這種毒藥水點在自己的眼睛,自力救濟地把父母給的小瞳孔,轉變成一對誘人的大眼珠。美則美矣,但使用這種眼藥水而中毒的案例,也屢見不鮮,長期使用這種「美目聖品」,甚至會導致永久性的失明。事實上,顛茄(Belladonna)這個植物的命名,就是由於這種怪異的使用方法而來。「Belladonna」是由兩個義大利字「bella」、「donna」組合而成,「bella」是「美麗」,而「donna」是「女人」,「bella donna」的意思,就是「美眉」或「俏妞」。因此,我們大可把顛茄稱為「美女的毒藥」或者「毒美人」。
歷史證明,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沒有極限,尤其是在為了增進自己的美貌,或是想像中的美貌時,更是將它們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遠古開始,人們就為了改變自己的面貌,而使用各種有毒物質在自己的身上,增加自己變美以及中毒的機會。它們導致疾病甚至死亡的報告,不斷地出現,甚至到了現在,化妝品中的有毒成分也並未完全絕跡。這表示,不管在哪個時代,人想要變美,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