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閱讀•人文】王岫/我們與書店的距離

聯副電子報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聯合書報攤快遞】網羅各類型雜誌文章,為您精選最即時的周刊報導、最時尚的流行品味,最深入的知識饗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8/24 第643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人文】王岫/我們與書店的距離
人文薈萃 【書評□新詩】陳義芝/再生出光陰,覆蓋來世——小論梅爾的詩
【書評□小說】魏可風/原真之鄉
【書評□散文】夏夏/總是不在這裡

  今日文選

【閱讀□人文】王岫/我們與書店的距離
王岫/聯合報
《書店旅圖》書影。(圖/聯經提供)

書店搭起讀者與作者間的橋梁,是他們基本的生存之道……

推薦書:金彥鎬著、金丹實譯《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聯經出版)

進入數位化3C時代後,出版業產值大幅衰退。上游的出版社,還會遊說立委推出「公共出借權」,讓公共圖書館每借出一本書,政府須付給作者和出版社補償金,以彌補讀者只借書,不買書的損失;台灣年底要試辦了。但下游的實體書店,則束手無策,世界各國的書店,近年來幾乎都關閉了三分之一以上。

作為社會文明象徵意義之一的書店,是否會逐漸消失呢?身為韓國資深新聞業者和出版人,以及坡州出版城幕後推手的金彥鎬先生,不肯坐視此種情況惡化,決定踏上尋訪全球書店之旅,聆聽各地書店主人談如何在嚴酷的現實中,堅守書店價值,找出因應時代變化之道,他們不僅能讓民眾感知書籍的尊貴和書店的力量,書店也都存活下來了,有部分還贏得民眾的支持而開了許多分店。

這些書店的主人有何經營理想或方法,而在書店瀕臨衰亡中打出一片天地?金彥鎬先生在他訪問過的書店中,選出他認為比較有特色的21家書店,寫成《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的書 ,帶領讀者探索書店的生存之道。

這本書的副書名很長,但就隱約呈現了書中的主要精神。這本書,並非介紹各國最大、最美麗的書店,而在具有「特色」和「職人」精神的書店,包括荷蘭1家、英國3家,法國1家、比利時1家、挪威1家、美國4家、中國大陸5家、台灣1家、日本2家及韓國2家。早有名氣的,如海伊書鎮、史傳德書店、莎士比亞書店或近年逐漸為國人知曉的大陸鍾書閣書店等,固然在書中介紹之內,但他選的書店是在特色,像台灣介紹了「舊香居」而非「誠品」就可得知。但這21家其實也不只是書店,像英國「海伊書鎮」、韓國的「寶水洞舊書街」,是以區域和街道整體計算,各包含了數十家二手書店了,但因其開創精神和見證歷史文化的遺產,而納入本書中。另外,金彥鎬所謂的特色之一,大概就是改造舊建築而保存了一些歷史風味,這對書店經營者本身也可省去一些新建或租金的壓力,像海伊書鎮是利用廢棄礦村建立的、荷蘭的天堂書店是八百年舊教堂改置的、英國的巴特爾書店將廢棄火車站化身為全歐洲最大二手書店、美國賓州的中城學文書店,則是利用廢棄劇場改裝的……等等。

故政府如讓許多閒置空間或蚊子館,免費或低價租給有理想的書店業者使用,或許可讓開書店的成本降低不少,有助經營。當然,本書中有些書店,也曾面臨資金的壓力而瀕臨關閉,但如天堂書店、單向空間書店等,都能勇敢提出經營企畫,向外募資,而獲得重生。

當然,書中介紹的這些書店的主人都能選擇高水準的圖書,用心上架,讓讀者能容易找到,才能獲得讀者的信任。他們也重視店員的專業性,創造讀者舒適的閱讀環境。舉辦沙龍活動、新書發表會、圖書節、文學季……等等,也都是書店維持動力的因素。在本書中,讀者可看到書店搭起讀者與作者間的橋梁,是他們基本的生存之道。另外,再以行銷手段輔助,如敦特書店製作購書袋,讓名模手持此購物袋與男友入照,竟掀起讀者湧入書店買書、買購物袋的熱潮。酷客美食書店,讓美食餐廳融合書店,增加售書業績。麥克納利□傑克森書店為客人製作有本人署名的個人書籍標籤、單向空間書店舉辦馬拉松接力朗讀……都是有特色的活動,也是書店叢林生存的法則之一。

但金彥鎬先生本身也是愛書的出版人,他在書中各篇,經常穿插閱讀的價值和書店存在的意義之話句,故有關閱讀和書店的金言良語充滿書籍,若說這是一本有關閱讀精神的書,也未嘗不可呢!


  人文薈萃

【書評□新詩】陳義芝/再生出光陰,覆蓋來世——小論梅爾的詩
陳義芝/聯合報
梅爾無論怎麼忙,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總能保住「詩的狀態」。

詩的狀態是辨別一位優秀詩人的判準。詩的狀態,是敏於觀察、感受,專注於主客觀語境,並對焦於聲情、語義。

2013年梅爾出版《海綿的重量》,已呈現詩人的才華,包括:纖細的感官、女性的意識、現代的哲思、清雅的文理結構、對位的張力……。其中〈至少還有你〉一詩,以顫慄的抒情,令人聯想起茨維塔耶娃寫給里爾克的信,無限的渴望在黑夜飛翔,熾烈地貼近。

五年後梅爾結集了第二本詩集《十二背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十二背後」是一個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生態區,她深入其境、迷醉於其內,在山林、洞穴、天坑、絕壁、鐘乳石的守望中,拓建出一片新奇神祕的內心世界。

整本詩集共分五輯,作為詩集名稱的書寫,以〈雙河溶洞〉、〈古特提斯海〉、〈餘下的時光〉這三首長篇組詩最教人震撼。如以地誌作品加以探察,確實具有獨特的場景、意象,尤其是與環境有關的情節、感性,十分清晰,例如:

我吞吐過火焰

並經歷著崩裂

那撕心裂肺的疼痛,被水注滿(頁193)


洞壁上美麗的彈坑讓人著迷

那些充滿力量的水都是子彈

子彈,穿過堅硬的石頭與時光

穿過哭泣,穿過頭顱

穿過我的手掌、心臟和自以為是的思想(頁213)


我默默地守候在此

變成一座華麗的地下宮殿

變成你的海市蜃樓

與世無爭地期待你再次路過(頁203)


第一則詩行描繪的是海陸變遷、地震、火山爆發等地殼運動。第二則發抒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的感受。第三則表現石灰岩地區地下水經千萬年溶蝕,形成各種晶體的地下岩洞。每一情景都有創作主體的「我」在其中,有作為情人的「我」的身分、心理,因而可以讀出情詩的情事,「十二背後」變成一個神祕情人,梅爾的情感移注於十二背後的山水洞穴,山水洞穴的姿態也吸收於梅爾身上。如此一來,物我合一,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化生成奇絕的、驚心動魄的詩魂,演出梅爾所說「赴一場生命與生命的億年之約」,「遇見的是另一個自己」。


另一個自己是溶洞:

我的內部也開始祕密勾連

傳遞七億年前的烽火(頁193)


另一個自己是石頭:

有時,石頭忘卻了外面的世界

輕盈如棉絮

彷彿蕩漾的柔情

穿過堅硬的時光(頁194)


另一個自己是蘑菇:

你不會忘掉我的芬芳

冷漠的時刻,我會盛開成

一只毒蘑,讓你記住山野的豔麗(頁211)


另一個自己是廢墟:

我是你存在的唯一理由

七億年,我是你

真實美麗的廢墟(頁204)


石頭與水,是溶洞中的主意象。石頭砌成棲居的聖殿;水匯聚海一般的愛。梅爾歌頌的愛是帶著所有淚水、記憶與傷痛,不惜腐蝕肌膚與容顏的愛;是無妨沉睡七億年,「等待一雙熾熱的唇喚醒」、「與你溶化在一起/再生出光陰,覆蓋來世」的愛。

「再生出光陰,覆蓋來世」,真乃彰顯永恆的誓願!對映「古特提斯海」的身世,有洪荒不滅的神力。

按溶洞原型,從屬於女性象徵,梅爾將自己的愛情意識投射在眾神居住的山野,把凝視的景象變為象徵,刻畫憐惜、惶惑、癡狂的心思,也藉以探尋未知的事理,成就了她特有的象徵形式。《十二背後》的生命光譜,是梅爾澎湃傾訴的心靈神話,這等力作,足以見證她寫詩的專注、思索的深刻,讓讀者感知她創造不尋常美感的一顆詩心!

●附記:《十二背後》值得賞讀的好詩不少,例如〈大衛和拔示巴〉、〈蒼涼的相遇〉、〈木頭與馬尾〉、〈蘋果樹下〉、〈錯覺〉等,本文先取一個片面視角,推介這本詩集,始自1980年代至今的詩藝表現、風格綜論,俟諸來日。


【書評□小說】魏可風/原真之鄉
魏可風/聯合報
《古正義的糖》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朱國珍《古正義的糖》(印刻出版)

中央山脈貫穿台灣,原住民群落散布在每條雪嶺流淌而下的溪床上,三百年前如此,今日依然。不論與後來的平地人如何混血,黃金比例的五官和特殊腔調的語音,仍時時提醒城市人,「他們不一樣」,在哪裡不一樣?教育程度?經濟能力?喝酒爛醉?這些都是,也都不是。

把小舅舅的生平處理成一部小說,作者轉化原民的口述歷史成為文明與原民文化的故事,述說摩里沙卡頭目古和平到他的五個孩子及孫輩,時間縱軸經歷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空間橫軸從白石山腰到平原橋頭到台北。與全世界各種原民文化一樣,和文明接觸的結果,原本的樂天知足被「想過得更好」滴水穿石地改變了,他們只能沒有選擇地靠向城市的黑夜與闌珊燈火。

然而作者並沒有政治正確地二分,罪惡者/文明社會,清白者/原民文化。不論是自私的汪承熙,還是最終拍板決定女主角生死的政客汪志群,或是富家女汪洋洋,都有極端可惡,卻又引人憐憫的性格缺陷或自卑猥瑣。而古家每一個人物,雖然都漂亮單純,也有因強烈的生存慾望導致的選擇歪斜,大姊古明珠在姑媽去世時裝孝女,想分點姑媽的遺產。著墨雖不多卻非常有趣的小人物鐘蓮妹,在誣陷古正義賄選坐牢之後,竟終日酒醉憤吐真言,說唆使人明明答應做偽證之後會給十萬塊都沒有,Kabalin騙人!二姊古芝琪和雲姊,前者是自願逃離辛苦落入風塵,後者被父親賣到平地娼寮,正是許多原民家庭為了「吃得飽活得更好」賣兒女的小縮影。

作者用英文拼出原民語,與不時穿插的現代知識性敘述形成強烈對比。貫穿全書的天主教信仰不時出現在慾望與道德感的掙扎中,彷彿機織著每個角色的脆弱倚靠與殘酷現實。當富家女汪洋洋在教堂聽到聖歌唱耶穌也是獨生子時大哭,讀者已然原諒她的任性胡鬧,轉而同情她的純真和寂寞無知,並且願意成全她與古恩,卻不料連這般純純的愛都不允許,命運安排她生下古真之後死在手術台。古正義一生的努力換來牢獄,出獄後在安逸的滑翔翼生活中成為九十公斤的胖子,他始終無法掙脫不正義的牢獄陰影,最後買許多糖果從空中往家鄉撒下,這些七彩糖果隱喻著理想追求折翅的鬱悶。

作者讓每個名字暗示著角色的命運或人格與性情,沒有善終的俊男美女、愛情故事、政治角力、誣陷與正義,全都是與「真」的距離,作者在後記中直言不諱地指出都市人對原住民的普遍偏見,「在來不及認識我們真誠的靈魂之前,先鄙視我們的出身。」每篇故事讀來都像正港接地氣的寫實考證,但花蓮實際上沒有「光輝鄉」,這裡的人們所想要的榮耀光輝,只能祈求天主憐憫。


【書評□散文】夏夏/總是不在這裡
夏夏/聯合報
《格子舖》書影。(圖/聯合文學出版社提供)

推薦書:孫維民《格子舖》(聯合文學出版)

輪子不再抓住軌道

像萎縮的手及床欄


讓平行終於交叉

打一個死結


引擎不再重複字句

如痰或積怨。


(孫維民〈夜車〉)

自工業革命以來,以大量且快速生產為目的的工廠蓬勃建立,人類的生產行為被全面性的改造,這其中包括固定時間從住家前往工作場所,以及如同機器般勞碌一日後下工返家。人們花更多時間在路上,在移動中,稱之為通勤。

同時間蒸汽火車的發明,讓一次性載運人群成為更有效率的交通方式,包含車站建築體、班表、車廂文化、以此發展出來的時間觀念等,也一點一滴在人們的觀念中成形。

幾乎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過或長或短的通勤的經驗。那是一個恆常移動/靜止的狀態。火車是其中一種選擇。

在車廂中,我們靜坐在編有號碼的位置上,列車卻在快速移動中,使靜止並不真的靜止。因為「正在」前往,像是從時空座標上暫時逃逸,不屬於任何地方,總是「不在」。當這樣的狀態融入日常,甚至是不得不的必須,有人的靈魂會因此飄昇,從此後生命所見到的每一扇窗,都是列車上正在瞬間變換風景的車窗。

讀孫維民散文集《格子舖》,正是這樣的體驗。

孫維民向來以詩人的面孔為讀者所熟知,在他的詩中常見對生活的深刻觀察與洞見,以及對生命的反覆思索,以簡練、節制的字句呈現。自上一本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後,歷經二十多年的累積,重新整理舊篇與新作,集結成作品集《格子舖》。

《格子舖》內容多是長年往返於工作地與居住地的通勤列車上隨筆而寫。舉凡車廂中尋常的對話或不尋常的各色人物、突然在月台上跳起舞來的車掌小姐、車站廁所外的樹,因著每日路過,並時刻地內在書寫,這些一閃而逝的面孔與景色猶如上千張影像的疊合,不經意的偶然終於展現出厚實的必然性。也因著有足夠的從容、謙卑,作者在字裡行間讓渡出完整的空間,客觀冷靜地寫下車裡車外的世界,在嚴謹之中有包容。

列車從未停止,在抵達之前,持續書寫是記錄「不在」的證明。如果詩是作者對人生的提問,那麼在「格子舖」中,我們或多或少能挖掘出部分的解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