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到了,市面上出現各式各樣的飲料,有些飲料含有較高的糖分,含糖飲料令人興奮,在情緒低落時,喝點飲料配上甜點,確可提升情緒,紓解焦慮不安,但攝取過量含糖飲料或甜點,也要注意引起的疾病風險,如肥胖、脂肪肝、慢性腎病,代謝症候群、高三酸甘油酯、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長年飲用過量含糖飲料,對身體的傷害相當嚴重。 觀察研究發現,喜好飲用加糖飲料的民眾,若合併吸菸、晚睡、運動量少、常吃速食餐和很少吃蔬果等生活型式時,會使體重增加、肥胖和併發症的發生。在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可以經由送餐方式點飲料,十分方便,結果攝取較大量含糖飲料,對健康引起不良影響,更不可忽視。
目前市面上的含糖飲料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含天然糖飲料(含蔗糖、乳糖等),代糖飲料,和果汁(果糖),這些都是大眾化飲料,它們對健康的影響,頗受重視;先前研究發現,飲用含糖飲料的婦女,比較會發生衰弱症,每天飲用2份以上含糖或代糖飲料的婦女,衰弱症風險約為未飲用者的1.3倍;飲用純橘子汁則可降低衰弱症風險達八成,但飲用其他果汁則會增高衰弱症風險達1.15倍。
在2022年5月的期刊中,澳洲學者提及,澳洲統計顯示每週會喝含糖飲料者達47%,每日都喝者達14%,其中果汁最多(39%),其次為礦泉水(37%),含糖飲料(29%),加代糖汽水(18%),運動飲料(8%)和能量水(4%),且由於攝取太多含糖飲料,確實會引起肥胖和疾病,因此澳洲設立糖稅制度,這種制度在近年來有些國家推行,即「含糖飲料稅」或「汽水稅」,希望經由稅收手段,增高碳酸飲料、能量飲料、含糖飲料的價格,減少消費者購買食用,並促進健康,目前臺灣並未跟進,雖然有些國家認為糖稅制度的成效不如預期,但仍可見到其影響層面。
在2022年4月的Am J Clin Nutr期刊中,香港學者即指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的熱量中,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但這項建議,並未得到世界各國完全落實。
含糖飲料比較容易發生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這些都與胰島素抗性有關。其實含糖飲料對腎病患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慢性腎病患者在早期常會出現胰島素抗性,即使腎功能仍正常也可能出現胰島素抗性,若腎衰竭的病情嚴重,則幾乎都會出現胰島素抗性。
先前一項統合研究分析證實,攝取含糖飲料的腎病風險會增高1.58倍(95%信賴區間 1.00–2.49),對腎病患者無疑是雪上加霜。另有研究顯示,讓腎病患者避免含糖食物,只攝取澱粉類食物,可改善腎功能,尤其針對過重或肥胖患者,減低升糖指數〔glycaemic index (GI)〕,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量佔比在40%以下時,其腎功能會比對照組改善。
研究顯示,加糖飲料會增高血液和組織的糖分濃度,長久下來會與蛋白質、脂質形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增高血管壁氧化壓力,引起血管發炎且損傷血管,增高心血管疾病和肌肉疾病風險。高糖飲食也會增加尿液中鈣和鎂的排出量,減少腸道對鈣的吸收和運送,增強破骨細胞的活性和功能,降低造骨細胞的活性,降低維生素D的活化作用,造成肌肉量減少和肌力減弱的後果。
因此,老年人除平日保健運動外,應注意均衡飲食,限制飲用含糖飲料佔比,才可減少生病和衰弱症風險,應確實執行,才能改善防治。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