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一坐入診間我下意識點開各個頁面:看診軟體、生長曲線網頁、劑量資料庫;而所有程式使用率最高的,是小算盤。
「小朋友不是大人的縮小版。」這句話從學生時期就被教授恐嚇,兒科醫師跟理工男一樣腦中只有數字,充滿算計,住院「妞胚(new patient、新病人)」一出現,護理師大喊:「陳醫師,小朋友體重十四公斤,你IV要keep幾cc?」
護理師問的是點滴每小時流速多少?10乘以100,加上4乘以50,再除以24,等於……「50cc!」我坐在護理站的電腦前大喊,心算魂如九天玄女正在降落,神蹟顯現三分鐘內還要鍵入退燒藥、抗生素、蒸氣治療劑量,輸出成一張精美的醫囑。
東區的較勁在包包,別人愈沒有愈好。理工男的排名在程式碼,愈簡潔愈好。兒科醫師的人氣在醫囑,比的是快又整齊。
新手上路第一天,我的醫囑是留名科史的災難。蒸氣稀釋的水量忘了寫、退燒藥的頻率沒有註明。理當一頁可完成的醫囑變成五頁。書記與護理師尖叫而絕望,竊竊私語。路過的阿公阿嬤看到小朋友的醫囑這麼大一張,誤會了什麼,眼淚都要掉下來。
人氣都是自己掙來的,不到一個月我的醫囑俐落流暢,見者如見京都禪意庭園,心中騷動的包包漸漸淡了。
治普通病房若烹小鮮,恰當時機再調整醫囑。加護病房就是細細密密的動態調整,早產兒在保溫箱中綿軟軟棲著,全身的養分都有賴那一包手泡的輸液。
網上諸多手作美食都是機器手臂做的吧,唯有兒科加護病房那一包包續命的輸液,是護理師親手泡製的。而裡面水要多少、葡萄糖、鈉、鉀、鈣要多少,是兒科醫師的日課,其複雜度小算盤已無法勝任,需解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剛出生的早產小朋友所有電解質皆異常,每跳一個數字皆引來驚呼,那包手作輸液每三四個小時就要重算重泡一次。待小朋友脫離險境,醫囑早已厚厚一疊。
那是終於片刻的寧靜。我特別喜歡加護病房的醫師座位,雖是全科壓力最大的位置,也是唯一能看到仁愛路新綠滿樹的位置。儀器靜靜地閃爍著,目前無事,無事在這裡一向是好事。有時總會覺得我們沒做什麼。但一想才發現,是因為我們承繼了百年來現代醫學的慷慨累積,我們算得好,及醫院所有人的協力,才能無事。
●彥醫師的下班筆記:facebook.com/DrYan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