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重創內需產業,為了振興經濟,政府推出近90億的「八大加碼券」,但成效不彰。為何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最終卻吃力不討好,問題出在哪裡?
新冠疫情反覆不定,「海嘯第一排」的內需產業受傷最重,去年底政府推出近90億的「八大加碼券」以振興經濟,不僅成效不彰,還亂象叢生。
例如,原想鼓勵民眾參加展演活動,卻拿藝FUN券去買襪子;i原券第二階段加碼送,有民眾鑽漏洞、申請多個帳號享高額回饋金,短短一個月,執行率從13%飆升至125%;坊間還出現販售加碼券的臉書專頁,退貨以賺取一半差價,讓店商苦不堪言。
政府為了挽救經濟,耗費42億新台幣,陸續印發三倍券、五倍券,經濟部光紓困振興就耗掉3193億元,總預算4044億快用罄,這些錢真的值得花嗎?
如果你有42.84億新台幣,會怎麼花?這筆高428公尺(10萬約1公分厚)的千元大鈔,可以讓全台國中小學生吃二年的免費營養午餐,或是買500萬劑的疫苗,但政府卻拿來印發三倍券、五倍券。
這還僅是經濟部特別預算的1.06%,其餘的4000多億,都跑到哪裡去了?
台灣從2020年開始陸續引爆口罩之亂、疫苗之亂,再到今年的快篩劑之亂、抗病毒藥物之亂,一再讓衛福部號稱的「超前部署」顯得諷刺,高達1827.25億的經費,是怎麼花的?
因應新冠疫情,行政院共編列8400億特別預算,台灣卻從防疫模範生,一度曾登上確診死亡率的「世界之冠」,衛福部分到1827.25億的經費,到底都花到哪裡去了?
「一支快篩劑就讓指揮中心原形畢露,也戳破台灣『超前部署』的假象。」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說,當我們得知政府採購成本95元時,要求售價降至100元,但大批民眾冒雨排隊好幾天還是買不到。截至6月底,特別預算還有234億可流用,為何民眾連一支免費快篩劑都不可得?
《遠見》紙本12期+德國雙人八件式餐具組
訂《遠見》紙本一年12期享《遠見行動誌》12個月權益 贈德國雙人八件式餐具組 方案價 2080 元
訂《遠見》紙本雜誌一年/12期 贈2022投資特刊(電子版)+便利商店7-11電子禮券100元 享遠見行動誌一年權益 方案價 2080 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