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生活減碳 歲月淨好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04 第37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淨零排放的考驗
證嚴上人專區 有福有緣 為蒼生盡心力
慈濟脈動 慈濟減碳 lifestyle
焦點專欄 解密植物奶
淨零排放的考驗
歐盟將於明年度推出全球第一個「碳關稅」計畫,「淨零」(Net Zero)排放不再只是環保議題,也將因徵收而攸關經濟競爭力。臺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在今年三月已提出「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呼應二○五○年達成淨零目標的國際共識。

臺灣雖被國際媒體譽為資源回收的模範生,但依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二○一九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全球排名第二十二,人均排放量則為第十九。基於過往代工產業的發展,臺灣有九成以上的能源來自進口,特別是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境內近一半的排碳量是出口所需。儘管臺灣二十多年前就啟動了能源轉型,卻因經濟發展掛帥,成效有限,這也是許多國家在轉型過程中遭遇的難題。

例如,能源轉型須顧及生態環境,避免犧牲弱勢族群。海內外許多案例顯示,再生能源的設置會影響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與原住民文化領域重疊,或者危及在地居民生計,在公民參與和溝通不足的情�G下引發抗爭而難以竟功。又如臺灣的電價雖然相對便宜,但許多中低收入家庭及社福機構無力購置節能電器,接受捐贈的二手電器,增加電費負擔外,也消耗更多的能源。

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統計分析中,住商排碳量在製造、交通、能源等四大部門中名列第二,可見民眾的日常習慣改變也是減碳關鍵。當民眾對環保的認識愈深刻,愈可能推動「資源再生、減少廢棄物」的循環經濟,取代過多浪費的線性經濟。

本期主題報導中,慈濟志工與組織不僅在生活各層面中有各自的減碳訣竅,更有志工擔任環境教育講師多年,希望帶動更多人一同落實減碳。

慈濟環保據點的回收量,在推動資源回收三十多年以來,曾高達全臺百分之三十五,至今更多民眾參與環保而降至不及百分之二。然而,塑膠袋因回收利益不高,慈濟回收所占的比例仍高達百分之七十七。此外,慈濟與工研院合作研發「Qwater淨水系統」,為受災者提供用水的同時,也減少因瓶裝水而衍生的垃圾。近五年來,也藉由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支持包括以循環經濟為主題的創業團隊。

做為非營利慈善組織,慈濟三十年來持續推廣環保觀念與行動,期望更多人踐行綠色永續的目標,保護世代生存所賴的地球。

有福有緣 為蒼生盡心力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煙霞清夢-局部)
看到、知道人間的貧窮病苦,

與那�埵魚t,就從那�堨I出;

借大家點滴愛心、借重彼此力量,

再遙遠的地方,我們都可以走得到。

世間天天離不開一個字,就是「苦」。人間哪能沒有苦,再富有的人生還是有苦,很完美、沒有憂慮的人生並不存在。就如現在天氣很熱,你感受到、我感受到,苦也是人人普遍感受到的;老、病、死之苦,凡夫之迷,難以接受,覺悟的人不是不覺得苦,而是透徹了解,接受這就是自然法則,輕安自在。

更苦的是人心煩惱無明,讓人與人之間無法平和,造成國與國的相爭,這幾個月來,俄烏戰爭影響多少人。還有貪欲氾濫,消費、浪費都過度了,商品為求精美而過多包裝,所消耗的資源愈來愈多。在慈濟環保站,一疊疊新衣在囤積後被「捐」出來,很多連吊牌都還沒有拆。不只穿得過剩,廚餘也很多,但普天下缺糧缺食的人是那麼多!

富有的國度追求享受,窮困的地方落後匱乏,卻都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人人少欲知足,就會有餘,不求吃得飽,而是剛好就好,八分飽還可以有兩分助人好,飢餓的人就會更少。

尼泊爾國際佛教協會與慈濟合作,在藍毗尼援建醫療設施,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慈濟人七月前往關懷義診中心工程進度、洗腎中心運作狀況,也下鄉訪視。幾個月前,馬來西亞陳吉民醫師路過藍毗尼村落一戶人家,看見一個小男孩爬著,用嘴要去找地上的奶瓶喝奶,非常震撼,陳醫師不捨地扶住他的頭,用奶瓶慢慢餵奶。小男孩的父母殘疾,在附近農田打散工;小男孩的姊姊已是要讀書的年齡了,卻付不起每月約新臺幣一百四十元的學費。

這就是當地的惡性循環,孩童失學成為文盲,長大後打工的工資低廉,一天只能賺到新臺幣幾十元,生計困難,由不得有些人每天只能坐在地上,等待著好心人給他一頓飯。

在佛陀的故鄉藍毗尼,有很多觀光景點,但有多少人能見苦知福;看到了苦難,又有多少人能起不忍之心。慈濟人發現了這個家庭,趕緊發放糧食解決斷炊的困難,之後也安排小女孩入學。人海茫茫,在這個時候相遇也是因緣;只要菩薩的雙手接觸到,菩薩的慈眼透視到,能因此得救的話,他們也是有福人。我代替苦難人感到慶幸,也為他們歡喜祝福。

我走不到佛陀誕生地藍毗尼,但感恩有一群與我合心、貼心的弟子幫我走到,完成師父的志願,回報佛恩,在那邊有實質的建設,推動醫療與慈善;有這群菩薩當我的力量,期待能把正法落實回歸在佛陀故鄉,興盛佛法。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帶人入群去幫助苦難眾生。兩千五百多年後,我們要把握因緣,「師志為己志,佛心為己心」,把「為佛教,為眾生」的責任落實在我們的肩膀,開闊心胸,視天下眾生為己任。

我們無法做到拯救天下蒼生,但是可以盡一分心力。看到、知道人間苦難,跟那�埵魚t,就從那�堨I出;一個人不夠,就口口相傳,好話引導好人,借大家點滴的愛心、借重彼此的力量,無論苦難人在哪�堙A我們都可以幫助得到。

慈濟人有心、有願、有力,付出無所求,雙手合十說感恩,這是多美的人間生態,人生價值也提升了。每一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就不由自己說感恩與感動!心中有愛,富而有餘。能付出愛,就是自我祝福,造福人間就是造福自己。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在人間,學佛如果不去身體力行,光說不做,總是站在原地,永遠都在「投石問路」,反而阻礙了暢通的道路。我不斷呼喚大家啟發愛的能量,也請大家幫我的聲音再助力,借大家的氣力多說好話。人人感恩知足,情要拉得長,愛要鋪得廣,展開雙手擁抱蒼生。期待人人發一念心,有因緣有力量造無量福,讓天下貧病苦難人都能得救!

慈濟減碳 lifestyle
撰文•葉子豪 攝影•黃筱哲
全球正歷經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段時期,

「淨零排放」也不再是局限在某個領域的專有名詞,

各國相約在二○五○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力求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

你我接下來的每一步,將決定明天的歲月能否安然。

森林遊樂區林蔭道上,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剛會走路的孩子親近大自然。看見路兩旁的參天巨木,小女娃既好奇又有些膽怯,小手緊抓著爸爸的食指,圓亮雙眼四處張望。蹣跚習步的拙趣引人莞爾,親子同行的背影流露滿滿幸福感,令人不禁讚歎:「歲月靜好!」

然而歲月真的靜好嗎?從公元二○○○年算起,臺灣平均每三年,就會遭逢一次強颱豪雨造成的重災,且旱澇不均,夏酷熱冬嚴寒的情形也愈發顯著。

全球年均氣溫屢創新高,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二○二二年五月發表報告指出,過去七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段時期,關鍵的氣候變化指標——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也在二○二一年創下新紀錄。

極地融冰造成海平面上升,高溫乾旱導致野火燎原。當二、三十年後,今日一、兩歲的孩童長大成人,帶著父母重遊舊地,看到的又會是哪一番景象?

現在不行動,永遠來不及

天災頻繁發生,源於人為的溫室氣體已超出地球負荷。面對氣候危機,聯合國在二○二一年十一月,於英國舉行的第二十六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

與會各國承諾落實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定,力守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以確保氣候變遷的衝擊,能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在與會國簽署的多項重要承諾中,最廣為人知且影響面最廣的,莫過於「二○五○淨零排放」。

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艘受創需要大修的舟船,那麼這件事可說是最緊急的救火、堵漏措施,唯有確保承載萬物的唯一星球不再下沉,人類才有未來可言。

人類活動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所謂「淨零」(Net Zero),即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為移除、自然吸收的量達到平衡,換言之,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但目前全球每年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在三百億噸以上,要實踐淨零排放是非常艱鉅的挑戰。但若不改變現狀,升溫幅度恐於本世紀末達到約三點二度,「現在不行動就永遠來不及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主席斯基(Jim Skea)懇切呼籲。

首要之務就是減少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經濟模式也要轉為「循環經濟」:從政府、產業到個人,降低廢棄物產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方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

儘管目前全球仍難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許多國家政府以及國際組織、NGO團體,已展開具有影響力的行動,有超過一百三十個國家宣示在二○五○年,甚至更早實現淨零目標。

如歐盟各國在今年三月,就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達成共識,預計從二○二六年開始推動「碳關稅」。簡單地說,如果某項輸往歐盟的產品,其產銷過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生產者就必須耗費鉅資購買CBAM的排碳憑證,方能把產品賣進歐盟國家。這個機制如同提高了關稅,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產品在歐盟失去競爭力。

除了進口方的要求,世界幾大知名金融機構、基金,也開始對高污染破壞的企業「抽銀根」。在臺灣,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今年三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於二○二七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二○二九年更進一步達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

環保減排,從選修變必修

國際間對淨零排放的要求,讓以往被視為「選修課」的環保議題,成了無法迴避而且考核嚴格的「必修學分」。特別是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對外出口,廠商如果不把環保減排做到合乎國際標準,未來在融資、營運、銷售方面,恐將寸步難行,進而對民生就業產生衝擊。

「減碳的政策,其實就是經濟活動行為的改變,這個改變你可以稱它是一個創新,也可以稱之為風險,或是低碳轉型、綠色商機,就看你怎樣定義。」提供溫室氣體盤查服務的曾于哲會計師直言:「它的影響是巨大的,是所有環節的變革,連生活型態都會改變!所以壓力會特別大。」

不僅是製造業,就連提供國際海空運服務的運輸業,也面對淨零排放考驗。

「我們要想辦法把飛機的重量減輕,讓引擎及飛機的運載效率更高。」負責航空公司機隊管理的慈濟志工葉燈憲,翻開公司的永續報告書,�媕Y羅列節能減排的措施:大到更新機隊、汰換耗油老飛機、改用省油新飛機,小到以輕便的「電子飛行資料包」,取代厚重的紙本手冊及文件,每一項改進都要詳細記錄表列,五年來的節油績效,更是得禁得起嚴格檢視。

「未來要飛歐洲的航班,都要符合歐盟的環保要求。」葉燈憲說。

從實務面來看,國際社會對淨零排放的要求,與企業、國家、社會的生存發展已密不可分。然而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八成以上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超過一億七千萬噸,太陽能、風力發電,加上抽蓄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占比不到百分之七。

懸殊的比例,使得大多數廠商仍須使用傳統的高碳排能源,想要轉型使用「綠電」,以符合國際間的淨零要求相當困難,也使得各產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處於極度不利的態勢。

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推動必要的轉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在今年三月正式發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預計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為基礎,藉由推動風電光電、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淨零綠生活等十二項作為,達成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四大轉型,讓臺灣在二○五○年前成為「淨零排放」的綠色經濟體。

低碳日常,無人置身事外

出於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或為救亡圖存考量,許多企業主和經理人紛紛進修環保相關知識,並請顧問公司盤點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畫因應之道,也要求零件供應商、代工廠商一起達成。

相較於對製造業、運輸業的嚴格要求,國際間目前對非營利的慈善基金會、醫院、學校,還未有強制性的淨零排放要求。然而出於對地球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身為指標性NGO的慈濟,也宣示了淨零排放的願景。這是自一九九○年代,證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後,就落實逾三十年的常態,但現在要做得更仔細、更確實。

慈濟各醫院、學校的硬體建築,都有減少日曬、加強通風以及雨水回收的綠建築設計;慈濟人經過環保教育的洗禮,不只自我要求做到節能減碳,也「做我所說,說我所做」,對社會大眾進行環境教育。可以說在政府宣示「二○五○淨零排放」以前,慈濟已為臺灣做了許多奠基工作。

三十多年來落實環保,推動環境教育的努力,獲得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肯定,例如大林慈濟醫院及慈濟科技大學,就雙雙在二○一三年,獲得首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的肯定;而慈濟基金會、慈大附中,以及慈濟環境教育講師陳哲霖,也於今年獲得環教獎優等獎。

二○二一年,慈濟提出社會影響力評估報告(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後,宣布將在二○五○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推動步驟是從盤查、分析到減量,最後靠負碳機制抵銷,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承諾:「盤查數據出來之後,我們會訂定目標來努力,從二○三○、二○四○、二○五○,有循序漸進的里程碑。」

「不管政府還是企業,它的組成分子還是個人。」榮獲今年度國家環教獎的慈濟志工陳哲霖,建議大家,莫把公司為淨零排放交辦的任務當作苦差事,把眼光放遠,就能了解為何而做?「淨零,說實在到底是救地球還是救人類?真正要永續的是人類,為我們的兒子和孫子著想,做起來就會比較心甘情願。」

環保署長張子敬也肯定從個人做起的重要性:「怎樣達到二○五○淨零排放?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行為改變。我們不經意的行為,可能製造了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浪費資源;所以在國家淨零排放的路徑�堙A有一項淨零綠生活,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得到好的成果。」

讓排碳降低歸零,已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必修學分;今年四月,聯合國最新減碳路徑報告明確提及,「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迅速將終端使用者的全球年排放量降低至少百分之五」,亦即人人都可藉由「調整生活方式」促進淨零。包含素食、不浪費食物、不過度消費、少開冷暖氣、使用耐用可維修的產品、租用共享汽車等。

在氣候變遷、全球升溫的大趨勢下,很多事物似乎已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但若全世界的國家、政府、企業、個人,都願意做出能力所及的改變,則一、二十年後的世界,可能未必如氣候專家所預測的悲觀。

淨零排放的行動,可以大到整個企業、國家的系統性轉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節制,當下為大地、為環境所付出的一切,都將是未來的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希望契機。

解密植物奶
撰文•伍卉苓(新加坡營養師)
插畫•林家陞
有些家長糾結於該給孩子喝牛奶或植物奶?

素食者選哪一種植物奶比較營養?

在近期的植物奶風潮中,

挑選適合自己的,才能喝出健康。

十幾年前,超市�堛煽茠咱凶嚝僊暽曀L幾,擺在貨架下方只有一、兩種原味的米奶與杏仁奶,只要目光稍微移動,不難發現上方空間被不同品牌、口味的牛奶占得滿滿。

如今,超市的植物奶種類琳琅滿目,有純堅果奶,如腰果奶、杏仁奶,有各式豆奶、米漿,穀物奶類有燕麥奶,另有椰奶等。有的植物奶並非單一成分加水,例如水與燕麥,而是由多種不同成分組成的,好讓產品口感與味道更像牛奶。

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許多與我對談過的素食者認定,植物奶的營養價值比牛奶高,所以願意花更多的錢買植物奶;相反的,有的非素食者則質疑植物奶的營養價值。家人也詢問我,買到的植物奶是否適合孩子喝?我針對幾個重要的營養素做簡單的說明。

學會看食物標籤

補充蛋白質、鈣

由於長期素食,我會注意並主動從其他植物性食物中,獲得身體所需的關鍵營養素——鈣與蛋白質。

一百毫升的牛奶含有大約三公克蛋白質,一百毫升的純燕麥奶或純腰果奶則有一公克左右的蛋白質。燕麥本身蛋白質含量低,不過,有的燕麥奶添加其他食材,例如黃豆,這種植物奶則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

牛奶營養素中除了蛋白質,也提供了鈣;我偶爾會用純燕麥奶取代牛奶,加入香蕉做成的水果奶昔風味獨特。但因為我喜歡的純燕麥奶品牌並沒有添加鈣,一杯果昔喝下肚,我明白為身體帶來的鈣少得幾乎可以忽略。

市面上添加鈣的植物奶選擇豐富,有些一百毫升的燕麥奶,即能提供大約一百毫克的鈣。

我買植物奶不會只被精美包裝吸引,而是會注意包裝上「食物標籤」的營養成分標示,為自己與家人選購營養成分更高,或是更適合個人需求的植物奶。

所有的植物奶皆不含膽固醇。但有時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純杏仁奶,為了要給消費者提供順滑口感,標榜著濃郁(Extra Creamy)的杏仁奶,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植物油,因此脂肪含量比原味(Original)的杏仁奶高;要減肥、限制熱量攝取的讀者可留意這點。

至於需要注意血糖健康的人,則要慎選穀物奶,例如燕麥奶與米漿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堅果奶來得高,要適量飲用。至於長期素食的老年人與小朋友,高鈣豆漿是多種植物奶中,較能滿足這兩個群體的蛋白質與鈣需求的。

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還在發育中,可以喝植物奶,不過我們要選擇蛋白質與鈣較為豐富的植物奶。有的家長糾結在該給孩子喝牛奶或植物奶,沒有意識到為孩子正確選擇植物奶,才是他們該做的功課。

成長中的純素食孩子需要攝入充足的蛋白質、脂肪、鈣與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任何能提供這些重要營養素的奶,都是妥當的選擇。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69期

非籍建築師摘「建築諾貝爾獎」 人生與作品同樣激勵人心
來自布吉納法索的56歲建築師弗朗西斯·凱雷摘下2022年普利茲克獎。凱雷具布吉納法索和德國的雙重國籍,也是首位拿下普利茲克建築獎的非籍建築師。他的人生故事和建築作品同樣激勵人心,評審認為,凱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根植於當地的材料,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

3%新生兒會罹患蠶豆症!國健署籲:早做篩檢
據國健署統計,去年新生兒的21項篩檢中,罹患蠶豆症的嬰兒數量仍然高居榜首,共有3,176人。蠶豆症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加注意接觸的物品,否則將導致血溶性貧血,嚴重可能會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國健署呼籲家長們早做篩檢,才能及早預防與治療。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