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中國史6:藩鎮割據到靖康之難》──閱讀歷史讓人類懂得繼承過去,開拓光明的未來。
現在課本讀不到的精彩故事,就藏在這些被消失的中國史。
「江南國主侍奉陛下,就如同兒子侍奉父親一樣孝順,為什麼還要討伐他?」
「既然你懂得兒子侍奉父親的道理,那麼你倒說說,父親和兒子能分成兩家嗎?」
從唐晚期到北宋,以藩鎮之禍、黃巢之亂、五代十國、宋朝建立、靖康之難等為內容
●唐晚期陷入藩鎮割據與宦官亂政的局面,朝政日衰,最終滅亡於藩鎮朱溫手上......
●五代十國是藩鎮交兵的延續,軍閥割據的年代,最後掌握兵權的趙匡胤也代周立宋。
●宋太祖鑒於藩鎮之禍,立下強幹弱枝、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宋朝呈現不同以往的樣貌。
你知道這些話是誰說的嗎?這都是中國史的精采故事
●「朕如果開設一個擊球狀元科,應該可以考上狀元吧!」
●「臥榻之外,全都是別人的地盤,這叫朕如何能夠安歇呢?」
●「論功行賞?哼!等你當了皇帝,再去論功行賞也不晚啊!」
●「壞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壞人啊!你們除了自抬身價之外,難道就不會別的了嗎?」
【精彩書摘】第三章 北宋的憂患與黨爭
包青天
包青天的形象,經過後人的神話,黑面長髯,額頭上有個白色的月牙印,這樣的造型已經深入人心,一部《包公案》更讓他成為明察秋毫、鐵面無私的代表,彷彿人世之間的冤情,都能由他加以洗雪。
歷史上的包拯,並非如小說連續劇中的包公那樣無所不能,但他真的是一位剛正不阿、清廉忠正的官員,年輕時代即以孝順父母聞名,二十九歲那年,他考中了進士,補為地方官員,卻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心遠遊,因而辭官歸養,直到父母去世,才在親友勸說下為官,那時候他已經四十歲了。
在他擔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的時候,曾經碰過這麼一樁案子:
有個農戶的耕牛半夜裡被人割去了舌頭,耕牛奄奄一息,農戶心疼不已,前來縣府請包拯明察。
「舌頭被割了,那牛也活不了啦。」包拯對那農戶道:「你快些回去,把牛殺了,把肉拿去賣吧!這樣還可以賺回一點。」
「這……老爺啊!」農戶說道:「私自宰殺耕牛,那是觸犯王法的……」
「這麼多話幹什麼?我說了就算!」
農戶不敢不依,回到家就殺牛賣肉。
過了一兩天,有個屠戶前來告狀,說有農人私自宰殺耕牛,還把肉拿出來賣,影響了他的生意,包拯先是靜靜聽著,忽然臉色大變,厲聲問那屠戶:「說,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現在還反過來告人家私宰耕牛?」
冷不防被這麼一問,屠戶心慌了,竟然說道:「大老爺我知道錯了,只是我見他的牛養得好,想和他買那頭牛,他不肯,這才……」話說至此,驚覺失言,抬頭看見包拯的炯炯目光,只得伏首認罪。
後來他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當地生產的端硯十分著名,是進貢朝廷用的佳品。歷任地方官,都以此為名,要求百姓製作數十倍進貢數目的硯台,運往京城去賄賂權貴,好讓自己獲得高昇的機會。
端硯之所以名貴,是因為它的石材採集不易,在數丈深的地底之下,開採出來以後,又必須經過極為繁瑣的加工,才能成為可以上貢的好貨。硯工們為了趕工,往往不眠不休,苦不堪言。
包拯在端州任上,從不要求硯工多製,只讓他們製作上貢所需的數量即可,百姓們負擔減輕,都很高興,想要贈送一些給包拯,包拯卻是不肯接受:「我乃父母之官,這本是分內之事,怎可因此向百姓索取贈禮?」
他在自己的官府牆上書寫了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策有遺訓,無貽來者羞。」藉以表明心跡以及他那遠大的理想。
回京任職以後,他先擔任監察御史,負責監察並彈劾不法官員。他對自己要求甚高,對別人的要求也高,對貪官污吏更是嫉惡如仇,他認為,官員貪贓枉法,簡直如同盜賊一般,對國家,對百姓都有著莫大的危害。
他曾向宋仁宗上表〈乞不用贓吏〉,希望宋仁宗可以斥退所有的貪官,以正視聽。那時有個官員名叫王逵,擔任湖南轉運使,曾因貪污而被降調為知州,不久之後又被赦免,此後仍能在官場上得意。包拯對此十分不滿,從慶曆六年開始,包拯連續七次上奏彈劾王逵,指稱他殘害百姓,強迫地方繳納超過規定的上貢物品,只是為了朝廷重用,「心同蛇蠍」,希望朝廷對這類官員能夠嚴厲懲罰。
包拯的改革主張也很明顯,他曾經多次上書,表明自己反對因循守舊的政治立場,針對冗官、冗兵以及冗費三項弊端,提出許多變革的看法,並且相當尖銳地指出:「如果再這樣因循下去,不想辦法改變,將來國家必定會有不可挽救的禍患!」
後來他又外放到地方去當官,先後出任京東、陝西與河北轉運使,在每個不同的職務上,他都能針對當地的弊病,竭盡所能的加以變革,也多次為民請命,要求朝廷制訂合理的制度,不要在百姓身上加諸沉重的負擔。
嘉佑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十二月,包拯受命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他最為人所熟知的職位,開封府大堂上,黑臉包公端坐當中,一旁放著龍頭鍘、虎頭鍘與狗頭鍘,這樣的形象是人們所熟知的,實際上,包青天在開封府任職的時間不過一年多。
然而在這短短的一年多裡,他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有條不紊。開封有六百名編制府吏,府中許多具體事物都要經過他們之手,他們因為瞭解公務處理的內幕,經常欺上瞞下,把長官也搞得團團轉,聽說包拯是個嚴厲的長官,他們打算先給他一個下馬威,一等包拯到來,就抱著一大堆的文書前來試探。
以往的知府看見這麼多的文書,早就頭痛得不知所措,誰知包拯並不以為意,命令負責的府吏排列成隊,隨後依照公文順序,進行審閱,只花幾天功夫,就把這些經年累月的公文看完。
「裡頭有一些積年檔案,早就批示過的,怎麼你們還拿出來?」
包拯的聲音低沉,不疾不徐,神情儼然,府吏們被他的威嚴震懾住,不敢說謊,只得照實回答。包拯聽完,冷冷地說道:「國家公事,就是被你們這些小人給怠慢了,該怎麼辦,你們自己心裡有數!」
不久,幾個帶頭搞鬼的府吏遭到懲處,其他的府吏見狀,自然不敢再冒險,從此府中文書流程簡化,公事的處理變得較為方便。
在訴訟的制度上,包拯也做了改革。原本舊制度規定,舉凡民眾有了冤屈想要告狀,必須先寫好狀子,交由坐在開封府門口的府吏收取,由他們呈送長官過目,待長官看完批示之後,再由這些府吏轉告宣判。這樣一來,府吏夾在中間,就能從中作弊,造成冤案,沒錢的人不要想打官司。
包拯到任之後,下令打開知府衙門正門,允許百姓直接登堂陳冤,由他親自審理,這讓百姓的冤情不會遭到隱瞞,府吏想要在中間作弊也不可能,當然也就不能再欺負那些真的有冤情,卻沒有錢疏通管道的平民百姓了。
京城之中到處都是皇親國戚,他們往往仗著自己的權勢,胡作非為,勾結不法,一般人根本不敢去管他們。嘉佑二年,公元一○五七年夏天,京師地區接連下起豪雨,流經開封城南邊的惠民河由於淤塞,致使洪水上漲,沖毀了城南的安上門,官舍民宅也有多處遭到淹沒,城中一片汪洋,得用竹筏才能行走。
包拯派人調查,發覺是因為惠民河沿岸,修築了許多不合規定的建築,這才造成河道堵塞,他將實情上報朝廷,朝廷命他派人拆除。
然而此時卻有許多貴族表示反對,原來他們就是這些建築的主人,他們為了自己遊樂休憩,在河邊建造了亭台樓閣,他們對宋仁宗說道:「我們都是在自家的地上修建亭榭,皇上您也常去遊玩的,怎麼那包拯不明就裡,皇上您也聽他胡扯呢?」
包拯聽說貴族們這樣謊報,倒也沒有急著分辯,派人探查沿河官地所設置的界標,雖被大水沖壞,倒還依稀可辨,並且找來當初的土地文書詳加對照,證實那些權貴們所說的全部都是謊言,隨即堅決拆除了那些不合規定的建築,並將權貴們的不法行徑呈奏給宋仁宗知悉。
包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鐵面無私,不畏強權,具備了許多官員們沒有的特質,雖然並無位極人臣,卻是極受到百姓的愛戴,京城裡流傳著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已經形成青天老爺的形象,並且有許多的故事,不論是真實的或者是創作的,都附會到他的身上,使他成為一位傳奇性的人物。日後的話本、戲曲乃至於現代的電視連續劇,將包公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青天之神,這是政治昏暗的時代裡,小老百姓的一點點自我安慰的權力。
《被消失的中國史6:藩鎮割據到靖康之難》──作者為現任歷史講師,深入歷史,淺出故事,文筆生動。
《被消失的中國史5:隋唐盛世到安史之亂》 電子書版 Kobo GooglePlay 讀墨 博客來 漫讀
《被消失的中國史4:三國鼎立到混亂分裂》 電子書版 Kobo GooglePlay 讀墨 博客來 漫讀
《被消失的中國史3:鳥盡弓藏到赤壁之戰》 電子書版 Kobo GooglePlay 讀墨 博客來 漫讀
《被消失的中國史2:合縱連橫到楚漢相爭》 電子書版 Kobo GooglePlay 讀墨 博客來 漫讀
《被消失的中國史1:開天闢地到亂世智者》 電子書版 Kobo GooglePlay 讀墨 博客來 漫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