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強權政治(如美中角力)與黑天鵝事件(如新冠疫情)加速引發的「合久必分」階段,並體現全球供應鏈重組上。日前,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對談,米勒提到半導體供應鏈將走向中國及美國兩極化,政府與企業都增加投資。張忠謀認同半導體供應鏈將走向兩極化,將使晶片成本升高,讓晶片無所不在發展受影響。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美中對抗,軍事上縱有盟國主動呼應或被動加入,但經濟層面對峙多仍囿於兩國間。此時,全球供應鏈依循過去數十年全球化、國際分工和長鏈化、低庫存與及時下單生產供應等模式,穩定且高效率地運作著,全球經濟體系內供給、需求大致處於相對平衡和穩定狀態(本文稱舊經濟模式)。
更進一步,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發現,新冠來襲,各國政府祭出嚴格防疫措施,使國際間人流、物流不暢帶來的供給不足,與供給瓶頸緩解後,又衍生庫存累積、通貨膨脹等問題,凸顯跨國生產供應為架構的全球供應鏈有顯著脆弱性。
尤其疫苗問世後,美國等先進國家率先解封,中國仍堅持清零政策,讓西方國家與企業警覺供應鏈高度集中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缺點,鞏固各國政府與廠商讓供應鏈逐步走向短鏈化、在地生產就近供應的認知,希望以犧牲短期生產效率,換取長期供給穩定。甚且,擺在眼前事實是,全球供應鏈重組被牢牢嵌入美中戰略競爭框架,使政治考量遠遠凌駕經濟之上。至此,舊經濟模式被打破,新經濟又會呈現什麼狀態?
各界對近年美中角力加劇的起源,多指向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其實兩國關係由緊密至生出嫌隙的轉變,可追溯至二○○八年金融危機,使中國對美式繁榮產生質疑,及一三年南海爭議與「一帶一路」倡議,讓美國對中國不信任感大增。同時,中國不單經濟持續擴張,更在電子商務、資通訊、新能源、生技、航天科技等諸多領域展現耀眼成果,使美國備感威脅。拜登政府遂藉由《晶片與科學法》等法案,將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等新世代科技必備晶片,拉回美國本土生產,並限制廠商在中國投產及限制美裔高科技人才為中國業者所用;鼓勵生技和製藥業、電動車電池及零件業者在美國當地生產,亦是要降低對中國相關產品依賴。
對拜登政府言,善用國際間疫後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共識,加速企業對中脫鉤有其戰略利益,在科研領域喚起國內類如甘□迪時代登月計畫的豪情壯志,希望守住科技霸主地位。至於全球供應鏈重組,可能帶來的經濟不效率、各國仿效美國以高額補貼政策吸引業者落地投產,可能造成的資源錯配與市場扭曲,最終會推升全球通膨等後遺症則被明顯忽略,這就是打破舊經濟模式的代價。
隨著疫情與美中角力觸發的全球供應鏈重組,美中兩強也進入政治學者口中「修昔底德變化過程」(既有強權與崛起強權間競逐),全球經濟恐將時常承受各種不確定性考驗。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