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靜心飲食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幸福講義 靜心飲食
世界上最想去的地方
2020/11/23 第1344期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靜心飲食
文/張以昕、臺北聯合報

用餐的過程就是一場真誠的祈禱,在靜默中全心與食物連結,汲取它的力量,真正成就美好的一餐

假日一人在家,常會為自己煮一碗麵。備好青江菜、香菇和紅蘿蔔,放入半盒豆腐和手工拉麵,再打兩顆蛋。水滾後將麵與配料撈起裝在碗中,拌些炸醬、麻醬、辣椒醬或亞麻仁油,便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蔬食拌麵。

專注而細心地洗菜、烹飪,而後愉快地用餐,療癒萬分。想起日常生活十分緊湊,一切都必須很有效率,就連吃飯也不例外,因此常常一邊吃飯,一邊想事情、滑手機回訊息、與人交談,彷彿嘴動時,手指和眼睛也必須一起活動才不會浪費時間,而食物也僅是例行性地在口中咀嚼後,進入胃�堮齯ヾA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於漫不經心,鮮少真正與食物連結,總是食不知味,或無法得心靈的滿足,或吃到太撐了才停下來。

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

之前上一個跟飲食有關的節目錄影,與製作單位反覆討論內容,當對方問我:「你對吃這件事,有任何特殊的理念和堅持嗎?」我一時還真的答不上來,於是開始思索跟食物間的關係,發現自己從小就不太偏食,只是不愛碰五辛和香菜。六年前吃素後,更是什麼都好吃,什麼都愛吃,唯一的禁忌是不能沾到葷或蒜,也不喝咖啡、茶、酒類。

只要一碗湯或清水,加上簡單的麵或飯食,就能讓我感到飽足。比起身邊諸多熱愛美食的朋友,我的口腹之慾似乎特別低,除非友人相邀,絕對不會為了想吃某樣料理而大老遠前往,或者花費大把時間金錢採買、煮食,總覺得簡單隨興就好,不要太麻煩。

即使吃得簡單,我卻從不讓自己挨餓,背包�媮`有堅果、乳酪絲、蘇打餅乾等小點心,跑課時可隨時補充,同時在晚上八點後就不再進食,即使美食當前,我都能毫不猶豫地婉拒,或者把食物收起來。

這或許可追溯到童年的家庭教育,我的父親特別注重按時吃飯,母親則總是確保我們隨時都有食物可吃,出遊時車上一定備有水果、點心。她是個喜歡嘗鮮的人,家中不時會出現令人驚喜的菜肴甜點,無論任何食物都允許我們嘗試,不曾設限,這讓我一直能隨心所欲地進食,沒有任何壓抑或罪惡感,也不曾為減肥節食,最後隨順自己的心意,選擇吃素。

好友Y曾與我分享,兒時的餐桌充滿肅殺緊張的氣氛,父母一言不合就放下筷子開始爭執,或數落孩子的不是。他也常被逼著嚥下不喜歡的糙米飯、茄子和紅蘿蔔,即使沒胃口,也必須把碗�堛熄漸陽飽A久而久之,吃飯成為一件充滿壓力的事。

「這讓我腸胃機能一直都很不好,需要持續修復跟食物之間的關係。」他花了很多年才明瞭自己為何總在厭食和暴食之間擺盪,不知如何享受食物。

另外還有一位兒童瑜伽的家長告訴我,他本來不准孩子吃垃圾食物,結果某天晚上睡覺前,發現小孩躲在廁所,狼吞虎嚥地將一大包巧克力全塞進嘴�堙A肚子痛了一個晚上。

我沒有告訴對方,不久前他的孩子來教室上課,跟同學躲在洗手間大啖糖果,被我發現之後,還苦苦央求不要跟爸媽說。

「本來覺得不好的食物就絕對不要碰,但從那天開始,我決定適度開放孩子吃零食,滿足他們的渴望。那天晚上看到小孩滿嘴巧克力的模樣,嚇壞我了。」這位家長在課後帶了有機商店販售的洋芋餅乾給孩子,望著他跟同伴吃得津津有味,我也終於放下了心。

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看見那份恐懼、慾望與匱乏,適時回應內心的需要,思索如何讓自己在進食的過程獲得真正的快樂,可能比書本上教導大眾吃什麼、怎麼吃的教條來得更重要。

用心享受食物的美好

之前聽一位朋友說,她防範自己大啖消夜的絕招,就是在冰箱前放一個靜坐墊。

「就算要吃,也要吃得有覺知。」她笑說,衝動時先坐下調息、暫停片刻,通常就能及時剎車,決心轉身上床,或者少吃一些。

當我們能正視、接納內心深處的慾望,有智慧地滿足自己的渴求,而非強力壓制,或服膺所謂的教條及是非對錯等觀念,對於食物無限度的欲求才能在靜心中逐漸消融。

靜下來了便能專注進食,要少吃幾口就非難事。韋達大師患有糖尿病等宿疾,無法吃太多甜食,但他說,只要能用心啜飲一口橙汁,就能抵達三摩地(Samadhi)的境界。不用喝一大杯果汁,要有耐心、有條不紊地享受,一口就足夠了。

我曾無意間體驗到與食物的深度連結。那天我為了四堂課,總共坐了三個半鐘頭的車。由於整天捷運、公車轉來轉去,到達最後一處教課地點時已疲憊不堪。

下車之後,遠遠看到路口有間麵店,雖然四十分鐘後就要上課了,但我知道一定得吃東西,不然沒有力氣,於是走進去點一碗最便宜的乾麵,加上一條蔬菜捲,六十五元。

沒有高級豪華的食材,只是白麵加上一點蘿蔔塊、素肉燥、豆皮及些許青菜點綴,清淡樸實的滋味溫暖了心,當下最需要的就僅是一碗麵的安慰。因為飢餓,握著筷子的手有些顫抖,慢慢咀嚼,靜靜感受食物的能量直抵內心深處。衷心感謝在這兒竟能找到一家麵店,食齋後能在最需要的時候找到素料理,無論再平凡的食物都是珍饈美味,也因為有那碗素麵,讓我的精神重新復甦,得以充滿耐心地對待兩位頑皮的男孩,讓他們在練習中找到靜定。

或許這碗麵就是我所定義的美食吧,它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而我用最感恩的心情吃完它,全然滋養了身心。毋須儀式性的食禱,用餐的過程就是一場真誠的祈禱,在靜默中全心與食物連結,汲取它的力量,真正成就美好的一餐。

 
世界上最想去的地方
文/林佾靜

為何出國旅遊病懨懨,回到家反而更有元氣?

美珠姐是像我們家人一般的保險員,一家老小需要壽險、意外險還是醫療險,總習慣找美珠姐。美珠姐是個堅強勤奮的母親,早年喪偶,一人咬緊牙根,無暝無日地跑保險業務,養育三個孩子長大。兒女長大後各有發展,成家立業後也從沒忘記媽媽生養的恩惠浩大,因此三姊弟幾年前就開始籌畫,想讓從沒搭飛機出國的媽媽,有機會飄洋過海去看看世界的寬廣。

美珠姐節儉成性,認為旅遊是花錢又不具經濟效益的花費,加上自己是賣保險的,總認為出遠門就是有風險,更遑論搭飛機這種高風險的交通運輸。美珠姐常說,踏踏實實走在路上比較安全實在,對於舟車勞頓,覺得花錢又疲累,何苦來哉呢,因此遲遲不願接受孩子的一片孝心,五十多年來一步也沒離開過臺灣。

去年,美珠姐聽聞年輕時一起拉保險的姊妹淘同事癌症驟逝,忽然萌生生命苦短,總該到處走走看看的念頭,終於接受了子女的旅遊計畫,前往東南亞遊玩,兩個女兒隨侍在側,讓沒出過遠門的媽媽玩得安心、玩得愉快。

然而飛機起飛,大大奮起,穿入雲端的時候,美珠姐就開始念起阿彌陀佛,其他旅客睡得香甜,美珠姐則是睜大眼睛,著陸時更是嚇出一身冷汗。接下來則是一路遊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有案的世界名勝,美珠姐卻覺得高溫炎熱,不甚舒服。而平日喜愛熱茶的美珠姐,對於沿路繽紛的冰鎮果汁,也完全不合胃口,行程緊湊,每天早早起床,到了深夜才回旅館。

全團旅客不分老小,踏出國門後,夜夜笙歌,好不盡興,美珠姐卻顯得玩興缺缺,一日回到旅館偷偷告訴女兒自己便祕很難受,隔日決定脫隊留在旅館休息。但留在旅館的美珠姐卻閒不下來,看到毛巾、棉被亂成一團,便乾脆當起清潔阿姨整理一番,還把女兒換洗的衣物全數洗滌,等到女兒回來還抱怨肥皂洗衣服洗不乾淨,讓同遊的二女不知如何回應。

一個禮拜的出國旅程,女兒看著媽媽不但沒有人生第一次出國旅遊的驚喜,反而一路病懨懨、昏沉沉地,因解便不順而心煩,深覺旅遊地點可能不適合媽媽,感到有愧。經歷第二次膽顫心驚的飛行之後,終於返抵國門。回到臺北,氣溫炎熱,但美珠姐跳下飛機後,卻好像一條活蝦,馬不停蹄地趕回家,掃地、拖地、洗衣服,盥洗用品一一歸位,清空了行李箱,似乎回國的儀式已完成。接著她燒開了水,泡一壺鐵觀音,舒舒服服地坐下來喝茶、看電視,連日的便祕竟也疏通了,好不舒坦。不用趕行程的她,覺得格外輕鬆自在。傍晚,美珠姐到鄰近黃昏市場買菜回家煮飯,先前旅程期間的疲累倦態一掃而空,一派幸福安心感,令女兒不解,為何回到住家,忙家事的母親反而更有元氣。

美珠姐早年經常出外向陌生人推銷保險,多少要忍受客戶冷淡、輕視或傲慢的態度,一出門總是無法預期會遇到什麼對待;加上在外三餐不定,常常要找如廁地點的不便,而引起的長期腹脹、勞累難以對外人道,這可能是美珠姐心中根深的憂慮吧。因此對她而言,最嚮往的地方,說不定就是可以為孩子煮飯洗衣的家—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不必被什麼追趕著,自在的喝熱茶、翻報紙、如廁的地方吧。如果說旅行是為了放鬆、獲得幸福的感覺,那也許美珠姐其實不需要搭飛機去很遠的地方了。

 
Copyright ©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