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環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原先計劃於12月率團訪台,回應我國去年底的邀訪,雙方規劃將就海洋廢棄物、空氣品質、孩童健康等展開合作。惠勒若能訪台當然是好事一件,美國閣員來訪符合美國「台灣旅行法」、彰顯台美友好關係,能有進一步議題合作更好。然而,卻有媒體表達反對之意,原因是英國《衛報》曾經報導,惠勒當過跨國律師事務所Faegre Baker Daniels的專業說客,曾在煤炭開採公司Murray Energy擔任代表;此趟來台難保不是擔任說客,要台灣購買美國煤礦,讓「環保之旅」變質成為「不環保之行」。而且這趟川普閣員在卸任前的畢業旅行將耗費30萬美元,被《紐約時報》批評為浪費公帑,認為他該做的是將交接工作做好,而非出國訪問。結果,惠勒訪台行程已取消。
暫且不論惠勒訪台是否成行,既然美方有意和台灣在環保議題進行合作,合作議題的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環保議題五花八門,但當前國際間認為最重大的議題當屬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且相關議題最需要透過國際合作才能完成。特別是最重視環境保護的歐盟國家,積極推動國際減碳來控制地球溫度,以緩和地球暖化,甚至威脅將採用「碳關稅」來懲罰沒有作為的國家或企業。
台美環保合作並未選擇這個議題,似乎在規避先進國家最重視的議題,乍看之下甚為奇怪。但是,只要了解川普總統對環境議題的態度,就了解這種選題相當自然,因為即使科學界的證據已相當清楚,川普還是不相信地球正在暖化,以致美國著名的《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美國總統選前出面反對川普連任;他的閣員自然也不會選擇「減緩暖化」或「減碳」為台美合作的議題。
然而,最近環保界發生的幾件大事都和減碳有關,在台灣雖有報導,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首先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宣示,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讓碳排放觸頂,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引發全球高度重視。因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占比28%)、煤炭在能源占比過半的中國,竟然在中歐高峰會後迅速做出如此重大承諾。這不僅遠遠超過「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全球在2065~70年達成「碳中和」的要求,也可讓暖化降低攝氏0.2-0.3度,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因此提前五至十年,確實是全球環保界的大事。
與此相關的是美國在11月4日正式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成為2015年底這項協定通過之後、197個簽署國中第一個退出的締約國。因為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要提升製造業和石化產業的競爭力,而川普認定氣候變遷是人為製造的騙局,將危害美國經濟,因而在去年11月申請退出,並在此刻生效。但幾乎就在同時,美國總統參選人拜登就誓言若當選總統,入主白宮的第一天就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既然拜登政府確定將重返「巴黎氣候協定」,那麼台美的環保合作不談減碳合作,豈不怪哉。其實,就在習近平宣示中國大陸將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後不久,日本首相菅義偉也於10月26日在國會中宣布,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完全實現碳中和;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在28日跟進,表示將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為全球升溫控制做出貢獻。
追求「進步價值」不遺餘力的蔡政府,對此事維持最高品質─靜悄悄。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在韓國宣布當天就呼籲蔡政府跟進,即環保署須將「2050碳中和」納入修法並提出中長期減碳路徑,以和國際接軌。目前我國的減碳目標既落後,也看不到滾動、沒有檢討,未來可能因先進國家課徵「碳關稅」而使出口失去競爭力;台美環保合作也應超前部署,趕快準備好如何和美方合作「減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