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疫情造成美國股市連續熔斷、供應鏈停擺、失業人口暴增、消費力下降、需投入防疫配套措施及紓困等之心力與成本難以估計,跨國企業紛紛下修其財務預測。
明晟(MSCI)指出,新冠肺炎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檢驗全球資本市場及企業營運面對系統性風險承受度的最大考驗。晨星(Morningstar) 調查發現, 永續型基金今年第一季績效比傳統型基金, 更具回彈韌性和競爭力。貝萊德(BlackRock) 亦發現,在市場低迷時,傳統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ETF)因市場拋售資金不斷流失,然而,由於永續投資標的具有較佳風險控制和法遵標準,投資波動大幅降低,導致投資人對永續型ETF的需求穩定成長。
究竟ESG( 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商品對投資人有什麼吸引力?臺灣市面上可歸類為ESG商品者包括哪些?投入於哪些主題?本文將透過初步分析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
疫情後 鎖定投資等級的ESG商品
「投資等級(Investment Grade)」商品,係指由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S&P)、惠譽國際(Fitch Rating)三家著名信用評等機構(Credit Rating Agencies;CRA) 評等信用風險為中等(Medium grade, 含BAA、BBB之評級) 或以上的投資商品。
由於ESG評比較佳的投資商品通常具有高韌性且低風險的財務體質,故以前述之投資等級定義為基礎,再整合考量ESG之篩選條件,即可作為未來面臨疫情及其他不可預期風險時之投資策略。
臺灣ESG商品類別以股票型為大宗
根據公開可查詢資訊, 分析臺灣資本市場主題與ESG相關之商品。截至今年8 月,市場上共有147 項商品, 依據ESG基金投資資產類別, 可略分為固定收益型、股票型、指數型、股債混合等幾種類別;其中, 股票型ESG商品為大宗(68%),其次為固定收益型債券(27%),至於指數型ETF 商品和股債混合型
商品則占比較小。
然而,ESG ETF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吸引力不容小覷,以下分別說明固定收益型、股票型、指數型商品在臺灣發行現況,並比較臺灣發行之商品與在臺灣銷售之海外發行ESG商品的差異。
1. 固定收益型ESG商品:
固定收益型商品係指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追求穩定收益為主的投資商品,目前臺灣受到最廣泛討論的即是「綠色債券」(至今累計已發行41 檔),係即發行人將募得資金運用於綠色投資計畫或相關放款融資工具,其投資計畫範圍包括氣候、環保、節能、減碳等。在臺灣,發行人所發行債券如依循櫃檯買賣中心「綠色債券作業要點」規定,取得綠債資格認可者,可歸類為綠色債券。依據證券櫃檯櫃買賣中心資料,截至今年7 月,臺灣綠債市場目前有37 檔綠債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 訂定之綠色債券原則(GBP),發行總額合計已突破新臺幣(以下同)1,000 億元。發行人類別以國內銀行屬最大宗,其他包含國營事業單位、國外銀行,以及國內、外民營企業等。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0.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