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日表示,美國正在與歐洲夥伴「非常積極地討論」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問題,以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產生更實質壓力。之前的經濟制裁一直避免觸及俄國的油氣出口,但是現在戰情逼迫,恐怕也顧不了這麼多了。之前不輕易制裁俄羅斯的油氣,主要擔心這會帶動全球油價飆高,果不其然,布倫特原油價格就飆升至每桶近140美元,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而且市場的估計更為悲觀,高盛集團表示,如果市場上沒有俄羅斯原油供應,未來三個月油價可能達到150美元,摩根大通也估計,今年年底可能會高達每桶185美元,而一些對沖基金設定的目標則是200美元。
除了影響國際油價,俄烏戰火導致糧價上漲幅度也相當可觀,尤其烏克蘭號稱歐洲的糧倉,戰火導致小麥期貨暴漲60%,玉米狂漲15%,俄羅斯還是全世界化學肥料的主要產地,而全球農產品有一半需要化肥,若俄烏戰爭持續,不僅是農產品,連依賴穀物飼料的肉品,也都會飛漲。
更壞的消息還在後面,由於去年以來的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在3月召開利率決策會議時,本來就要開始調高利息,現在可能加速升息幅度和次數,第一次最快在3月底,可能將升息2碼,預測今年至少將會有七次升息,明年也會有五次。聯準會升息將會對全球股市債市都有長遠的衝擊。
以經濟手段制裁俄羅斯,究竟有沒有用?本世紀以來,美國愈來愈常用經濟制裁來對付敵人,從伊拉克、阿富汗到北韓、中國大陸,美國制裁的個人與企業,比之前增加了十倍。
自俄國入侵以來,美歐的經濟制裁,不可謂不嚴厲,除了將俄羅斯踢出SWIFT美元交易清算機制,還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海外資產,美國還對俄羅斯祭出出口管制,限制美國科技流入俄國,台灣的台積電晶片就是在此限制下,不准賣到俄羅斯。
有些企業為了公關形象,也為了社會責任,自動切斷與俄羅斯的關係,像蘋果電腦就決定不在俄羅斯銷售iPhone手機,殼牌等三大石油公司自俄羅斯撤資,丹麥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等三大貨櫃航運公司暫停接受俄羅斯的發貨。
現在經濟制裁剛剛開始,尚未看到效果,急於施加更嚴厲的制裁,像是禁售俄羅斯石油,可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將會賠上慘痛的代價。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歐盟每年自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高達27%,這就是在第一波經濟制裁時,美歐投鼠忌器,不敢把油氣交易列在制裁的項目之內。
然而現在正值烏克蘭戰事的緊要關頭,基輔遭圍城,即將陷落,許多人質疑,西方國家每天花7億美元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些錢轉為俄羅斯支持其戰費所需,這樣合理嗎?
這些質疑的聲音,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現在是石油淨出口國,根本不用依賴俄國石油,但俄羅斯卻是英國第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國,約占其進口原油的11%。而德國更是35%石油進口都依賴俄羅斯,德國政府首先就表示,俄羅斯的石油供應,在歐洲很難被取代,反對進入下一階段對俄國的制裁。
美國不是沒有考慮其他的方法,白宮和國際能源署近日已宣布從緊急石油儲備中釋出約6,000萬桶,緩解油價飆升,但杯水車薪,原油價格較戰事爆發前相比,仍高出近26%。
禁賣俄國原油,並不是個經濟決定,而是政治決定,就像70年代,中東國家為了對抗以色列與背後撐腰的西方國家,硬將原油漲價,導致石油危機,現在西方如果真的使出這個撒手□,恐怕將對疫情後正待復甦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而台灣輸入性通膨,也將承受進一步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