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花鳥畫一向是最受喜愛、歷久不衰的繪畫題材之一。早在唐代,寫實花鳥畫已成為一門獨立畫科,在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畫上往往可見賦色鮮麗的花卉和珍禽。到了五代,由黃筌和徐熙發展出的雙(金勾)填彩與落墨兩種風格,成為了古典花鳥畫中工筆設色與水墨寫意兩大主要形式的濫觴,花鳥畫由此邁入黃金時代。時至宋代中後期,文同、蘇軾等文人以水墨圖繪梅、蘭、竹、菊等題材,並將繪畫與文學結合呈現,不僅奠定文人畫基礎,影響及於元明清,更讓花鳥畫呈現繽紛多樣的面貌。清中期之後,因受到西洋畫風及崇古金石風氣的影響,花鳥畫持續推陳出新,建立新的藝術語彙,完成從古典過渡到近現代的歷史變革。 然而,自清末以來,隨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國勢日衰,改革舊傳統的風氣瀰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傳統國畫自然也不例外。而相較於徐悲鴻、林風眠等轉向西方取經的多數畫家,在革命勝地廣東(又稱嶺南)則有一群人另闢蹊徑,推動起「新國畫」運動,成功建立旗幟鮮明的地域美術風格,也為中國花鳥畫找到一條永續的道路,他們正是以高劍父為首的嶺南畫派。 藝術革命領航者:嶺南三傑 嶺南畫派的開創性人物為「二高一陳」,即高劍父、高奇峰兄弟與陳樹人,又稱「嶺南三傑」。這三位畫家的生平與藝術有許多共通之處:早年都曾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投身革命事業;在繪畫上,則都先師從居廉(1828∼1904),再先後赴日本留學,研習近代繪畫;歸國後,又提倡「折衷中西、融會古今」,一方面折衷中國、日本與西洋繪畫的技法,一方面融合中國古今各流派繪畫的優點,博取眾長,以此賦予傳統國畫新生命。而在三人之中,年紀最長、在繪畫創作與藝術理論的實踐上成就也最為突出者,無疑是堪稱嶺南畫派精神領袖的高劍父。由他一生的花鳥創作,即可大致勾勒出嶺南派花鳥畫在不同階段的演變,以及在技法與美學上的創新與開拓性。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七月號•250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