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德國22年的文化詠嘆調


【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7/09 第90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莊祖欣在德國22年的文化詠嘆調
小丑不流淚/遺忘比遺棄困難許多
半場無戰事/戰場外的世界竟比戰場恐怖
不是青春惹的禍/了解10∼25歲孩子的大腦潛能,成功從教養開始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科學是什麼?科學從何而來?科學如何形塑你的世界觀?
閱讀筆記 日子的風景/關於旅行,錯失及其美好

新書鮮讀
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莊祖欣在德國22年的文化詠嘆調
文、圖節錄自二魚文化
圖/二魚文化提供
22年臺灣、22年德國,最無框架、無偏見的文化觀察;最幽默、最道地的異國生活隨筆。莊祖欣邀請你,一起走進樹比人多的國家,認識寧靜、從容,「像樹一般」的德國人!

內容簡介:

從異國文化到人生體悟,從繪畫到聲樂,從烹飪到日常生活,多才多藝的莊祖欣,將藝術融入生活,她以幽默、調侃的筆觸,非常中式的思維與見解,帶領大家窺探旅居德國森林小鎮22年來,融入日耳曼民族的文化觀察,及多樣的生活樣貌。莊祖欣自幼奠基的文學、美術與音樂涵養,使她的文字詮釋不僅細膩豐富,甚至有點老派,並創造出一點嘲諷、一種獨一無二見解的「莊氏幽默」。而在幽默與調侃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多的鄉愁。

作者介紹:

莊祖欣

1993年,莊祖欣(Cindy)隨夫婿安德烈·庫恩定居德國拉得弗瓦德(Radevormwald ),在寧靜的森林裡結婚、育子、學德文、學繪畫、學聲樂……。旅居德國22年的莊祖欣,在「土著化」的漫漫歲月中,一邊入境隨俗,一邊把中華文化帶到森林小鎮,教德國人書法、畫水墨畫、唱民謠,甚至吸引了許多德國人特地到臺灣來觀光。20年後,莊祖欣被拉得弗瓦德小鎮居民推選為「最能代表小鎮的藝術家」。現為兩個合唱團的指導老師,美術學校老師,經常率學生舉辦聯展,並從事自由文藝創作。

搶先試閱:

愛寧靜的德國人

德國人最愛的一個字莫過於「Ruhe」寧靜、安靜。我沒說「寧靜」不好,但是作為首要美德實在是有點無聊。

夏天,由於緯度偏北,日頭可到晚上十點後才下山。當年二十出頭,剛來德國,還在城裡唸書。安德烈說週末他父母親請我一塊兒散步、喝下午茶,我興致勃勃,一心想著安德烈他媽媽烤的好吃糕點。下午四點,我們先在森林中散了一圈小步,回到家,花園中擺了彩繪的沏茶瓷具、餐巾紙套在精雕小銀環裡,圖案美到我只想帶回家當書籤!周圍是綠草如茵、繁花盛開、泉水瀓淙的花園,兩隻卷毛Airedale 大狗綣臥在草地上,放眼望去盡是層層巒巒的山野森林,就跟田園山水畫一樣!於是我們開始喝茶吃點心,剛開始還有幾句閒聊、問候話,後來逐漸沉默,只有偶爾斟茶、遞糕點的餐具輕碰聲,安德烈媽媽好心遞給我幾本畫報雜誌翻翻。八點以後,逐漸轉涼,安德烈爸爸拿一條薄毯子蓋在我膝上,安德烈媽媽從屋中端出了大燭臺,還有簡單的牛油、黃瓜、鹹肉和全麥麵包,開了瓶紅酒,就是晚餐。他爸爸則把池塘周圍的燈籠都點燃了,草叢裡蜜蜂嚶嚶、狗狗偶爾伸個懶腰、翻個身,我們遠望逐漸染紅的晚霞天色,一句話也不說,從下午四點半,這樣寧靜無語地齊坐在花園中,直到晚上十點,天色全黑為止。

臨行,他父母親擁抱我,說很開心跟我渡過了充實寧靜的一下午。我鬆了一口氣,好像通過了「寧靜考試」似的。這六個多鐘頭,我從興致勃勃,到坐如針氈,到發呆打盹,到終於失去了語言的能力,腦中不自主地閃過多少個鏡頭-我妹、我臺灣的同學、朋友們現在正在幹嘛?逛夜市?唱卡拉OK?購物?吃小吃?聊天?大笑?而我,年紀輕輕,卻百無聊賴的坐在這兒「寧靜」了六個多鐘頭?

曾經讀到過這樣的句子,「能在一起安安靜靜不講話卻不感到彆扭的才是真摯的愛情。」可是朋友相聚,又不是愛人,總不能老不講話吧?解決之道就是玩遊戲。去查查,世界上發明最多「紙上談兵」的遊戲的大概就是德國人,從「大富翁」開始,到各式攻佔、尋寶、猜字、解迷、拼圖……遊戲,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每家都有他們的專精遊戲,茶餘飯後,各個摩拳擦掌,攤開遊戲棋盤,煞有介事地朗讀遊戲規則,一副「要你好看」的樣子,這個時候,我特感沒勁兒,腦中漿糊混屯,一點遊戲規則也聽不懂,完全激不起好強鬥智的玩心。有一次看Hillary Clinton 的自傳,說從小父母就訓練她從棋盤遊戲中琢磨戰略、研習攻守之道,為之後的從政生涯墊了基石。我才恍然大悟,了解自己為什麼從不了政、當不成商業鉅子和投資精英了。

有一次從臺灣帶著兩個孩子搭飛機回德,客艙裡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年輕情侶,男生是德國人,女生是臺灣人,男方首次帶女朋友回老家謁見父母,只待兩個星期。兩星期後那位可愛的臺灣女生打電話給我,說很抱歉沒抽出時間來森林小鎮找我,但是臨行只有一個重要問題得請教我,這關乎她是否該下決心嫁給他,並考慮到德國來定居過日子。

「真的是這樣嗎?」她說,「還是只有我男友家這樣?德國人的娛樂生活除了散步和玩紙上遊戲就沒了?剩下的就是寧靜、寧靜?」

「是的,」我經不住大笑,「做好寧靜的準備吧!這內心的翻攪、靜不下來,可不如表面看起來的寧靜啊!」

上禮拜安德烈說公司新聘了一位製造部經理,希望和另外幾位管理級同事協同夫人聚個餐,大家認識認識、聯絡感情。哎,每次這種正式的飯局最煩人了,德國人本來就拘謹,這些成天跟機器為伍的工程師就更悶了,這餐飯只怕會吃得很累。果不出其然,上了前菜和濃湯,家裡幾個人?小孩幾歲?天氣、交通……等不關痛癢的話題全聊完了,財務部經理夫婦就開始講起最近新出的紙上棋盤遊戲,多有意思、多好玩,我終於忍不住、寧靜傾聽不下去了,就插嘴講了那位臺灣女生問我的事:難道,除了散步和紙上遊戲外,德國人真的沒別的娛樂活動了?

在場德國人一陣木然,各個陷入數秒鐘反思:我們真的那麼無聊嗎?真的沒別的娛樂了嗎?有人說,我們還看足球啊,有人說,我們種花理院子啊,但是,唉,真的都談不上是「眾人一起」的娛樂活動。反問我:那你們臺灣人做什麼呢?我說,逛夜市啊,唱卡拉OK啊。

接下來從主菜、起司拼盤到甜點咖啡,他們都在聽我講(嘿嘿),逛夜市、撿便宜、從頭吃到尾、飆歌、搶麥克風、嚼鴨舌頭……有多好玩,直到全場一致認為:我們真的投錯胎、生錯國了,才起身告別。回家的車上我跟安德烈說︰「還好,比我想像的稍微好點,沒那麼寧靜無聊。」他說︰「因為都是妳在講啦,妳一開口,就不寧靜了嘛。」隔了兩天,安德烈收到新聘製造部經理的email,再次謝謝熱情款待,說他和太太都為臺灣式的休閒生活傾心,也許有朝一日也有機會為公司去臺灣效力,為此,他們決定聖誕節大餐後不玩紙上遊戲,並且已買了一臺Play Station 配上SingStar軟體,準備在聖誕樹旁飆歌。

 
小丑不流淚/遺忘比遺棄困難許多
文、圖節錄自遠流文化
圖/遠流文化提供
那一刻,我看了十二歲的自己,我們各自走了多麼漫長的一段路,終於來到彼此的面前,臉頰上有淚水,身體滿是傷痕,我們不斷失去也不斷獲得生命寶貴的東西,但此刻,我們相見,終於,互相擁抱,然後,在轉身離開前,彼此給了對方最深刻也最巨大的祝福──原諒。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表演藝術者,如何透過最誠實、坦然的話語,一方面療癒受傷經驗,另一方面則深化自己在表演上的思考,並在另一群「野孩子」的身上,獲得某種情感上的和解。

作者介紹:

姚尚德

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肢體默劇表演者。

二○一一年,通過雲門流浪者計畫,至中國二十餘鄉市鎮,進行「默劇出走」街頭演出。二○一二年以「野孩子肢體劇場」名義,開始走訪偏鄉、原民部落、弱勢團體及社會特殊議題等「台灣小角落」,以演出、工作坊、就地創作的形式與在地民眾及環境對話,並走進大學及中、小學,以演講及下課十分鐘的即興表演試圖在校園中激發出不同的創意火花與思考面向。近年來,投身兒童及青少年公益關懷,開啟「野孩子藝術輔助計畫」,希望以戲劇結合不同領域專業,培養孩子自我表達的能力及觀看世界的不同視角。

搶先試閱:

五夜巴黎:第四夜 二○○三∼二○○四

Luis光是用膝蓋盯著我,不做回應。教室的另一端有閒雲野鶴嘰嘰喳喳,有點惱人;涼爽的風從木造的門窗不斷吹進,秋風,也許再強力一點,就可以將我如枯葉翻身,但它沒有。此刻,我的上背仍舊黏合在地板的瑜伽墊上,兩隻騰空的腳一抽一抽地,試圖把腰部帶起又無力地放下,雙腳一度勉力爬到頭頂上方,但就是被自己的肚子卡著,我和自己僵持著,無法前進,也不肯退讓。

默劇課第一天,第一個小時,第一個練習,我人生的考古難題。身體的難題。

小學五年級,莫名其妙被選入排球校隊,每天清晨都需要比別的同學早起到校跑步、練球;挺著五十幾公斤的體重跑步很不人道,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托球、殺球、快速移動練習,簡直要摧毀一個幼小兒童的心靈。教練老是喊:「快、快、快,沒吃飯是不是?」盲目的教練。我可不是因為沒吃飯才得到「姚豬」這個跟著我小學六年的屈辱綽號(小學一年級,就已經有年紀小卻壞心眼的同學了)。排球教練在忍受我一個學期之後,終於有天語重心長地問我,還想要繼續嗎?他要我好好考慮。可能沒想到平時嚴格跋扈的教練突然溫和起來,我竟也慎重地

考慮了兩三天才回答他:「我不想留在排球校隊了。」我想,當時,雙方都鬆了口氣。後來,我帶著五十幾公斤的體重,以及沒有上場打過任何一場球賽的經驗離開了排球隊,繼續過著姚豬的生活。

從小到大所擁有的綽號累積起來是一段個人屈辱史。姚豬後,是肥貓,肥貓後,是死肥貓,死肥貓不死,進化成國際版Fat Cat,中間參雜了胖德、死胖子(又死一次,雖然沒創意)、娘娘腔(某個程度也與身體有關)、肥兮兮(很致命的一個綽號,外表與內在一起打,巧妙地把sissy 置入)。

命運有時的確作弄人,但也合乎邏輯──我們需要面對的,往往都是自己最排斥的。他們說,這叫「功課」,但我更喜歡「作業」兩字,在業力上面工作,(帶著一點囫圇吞棗的宗教觀,一點救贖的意味)。這份生命的作業從第一個綽號引發,肥胖和兮兮從此如主題旋律般不斷地在我生命中播放,音量忽小忽大,卻從未消失。

Luis 還是沒有動作。事實上,因為姿勢的關係,我只能用餘光瞥見他一雙無動於衷的腳。再次鼓起勁,我奮力將雙腳往上踢,希望它們可以在半空畫出一道漂亮的弧形落地,順勢將我向後翻起。但沒有。這一震,把我的腰重摔在地,衣服向下翻至胸間,那顆圓滾滾的肚子就這樣垂墜在我面前。啊!未曾如此注視過,我的肚子,我的生命作業。

細看,它圓潤、帶有情緒,鼓起時是一種逼視,消退時是一種生命的醞釀。真美。儘管姿態窘困,我的心裡還是流洩出這麼一聲讚歎。那是我第一次看見自己身體的美,第一次,從人們屈辱的言語糟蹋過的身體中看見了一絲美麗。那聲讚歎很短,在我往後的默劇之路上,卻有著指標性的意義。

出於疲累,我將雙腳放回地面,過不去的,再怎麼用力也過不去,於是我停下,緩緩起身,捏捏疼痛的腰,整理衣服,對老師Luis 搖搖頭,J'arrive pas!沒辦法,我說。

老師Luis 是巴西人,師承艾田•德庫(Etienne Decroux)肢體默劇體系,在巴黎授課已有十年之久。四十幾歲的Luis 個頭不高,留著的絡腮鬍辨別得出棕、黑、白三種參差的顏色,他目光炯炯,講起話來語調輕柔,第一次見到他,就像看見個大哥哥一般,沒有嚴師的強大氣場,反而鬆解了我許多的緊張感。

二○○三年暑假過去,告別Formosa 餐廳的工作(我跟老闆說:「抱歉,我想休息一段時間。」老闆回我:「我何嘗不是?」),時間相對空出許多,也可能出於對過去一年忙碌而錯失許多事情的彌補心態,我想要學習新事物的胃口突然大開。從三大正對面Palimpseste(字裡行間)書局外貼著的許多表演相關課程的小廣告中發現Hippocamp 默劇學校招生的訊息時,我腦海中浮現的的確是馬歇•馬叟。小丑默劇我不陌生,出國前,在台北上過幾次課,但總有一點進不到心裡的空虛感。所以當我後來發現肢體默劇這個對我而言全然陌生的概念時,我的反

骨精神讓我馬上做了嘗試的決定。

第一天五個小時的免費體驗課程結束,當然,我那聲對自己身體之美的讚歎僅僅持續了數秒,看著班上其他個個身手矯健,尤其幾名舞蹈學院的學生上課時對自己身體的專注及自信展現,我心裡的退堂鼓又咚咚作響了起來。Luis 走過來:「明天你還會來嗎?」

咚!咚!咚!咚∼

「你知道嗎? Sunteck,你有一個很特別的身形。」Luis 的瞳孔晶亮地閃著。(特別的身形?屁啦!不就是說我胖嗎?)

「你的動作和別人不一樣,有一種特殊的韻律感。」Luis 瞳孔繼續閃亮。(別再灌我迷湯了!這種行銷手法我見多了。)

「Oui, je viens demains.」我明天會來的,我說。

唉,我又背叛了自己。Luis 點點頭,瞳孔閃得比方才更嚴重,我的默劇之旅就這樣在自己口腦不一以及Luis 希望的眼神下展開了第一步。

 
半場無戰事/戰場外的世界竟比戰場恐怖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感覺其實滿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內容簡介:

19歲的大兵比利,因一場擊潰敵軍戰役的畫面,恰巧被福斯新聞網捕捉,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英雄。他和他的小隊受邀從伊拉克返國接受總統布希授勳,一時間祖國鄉親、媒體記者、啦啦隊辣妹和好萊塢製片都等著見他,還要在德州超級盃現場與碧昂絲和天命真女同台表演。

如夢似幻的凱旋之旅,全因為他們打了場勝仗,而他的同袍們,一個戰死,一個被炸斷了雙腿...... 一場虛偽的榮耀之旅,九天如嘉年華會般的奇遇,讓比利有所改變──他學會分辨這個世界,什麼是真的,什麼又是假的。

作者介紹:

班•方登

原本是律師,後成為小說家。以Brief Encounters with Che Guevara一書,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另獲多項文學獎,包括邦諾書店「發現新人」獎、懷廷作家獎等。與家人現居達拉斯。

搶先試閱:

為了上帝乾磨蹭

隔天早上《達拉斯早報》的頭版會刊出一張巨大的近距照片,背景是記者會結束後,眾人擠成一團,阿伯夾在中間,面對數支麥克風,頭上多了三張啦啦隊員的臉。圖說是「牛仔隊歡迎美國英雄」,接著是:「B班專業下士布藍登•赫伯昨日於德州體育場受訪。專業下士赫伯與B班全體,昨日走訪全國巡迴凱旋之旅的終站達拉斯。牛仔隊昨日以7比31敗北。」

比利後來注意到這篇報導有幾點不對勁。首先,他們把阿伯的名字搞錯了,B班人隨後也因此跟著叫他「布藍登」,或是「布藍當」,而且故意裝得正經八百地發音,活像學老師擺架子卻學不像的助教。「布藍當」這次出勤要扛五ま機槍;「布藍當」要在快克破門後先衝進去;「布藍當」在新淋浴間不小心碰到電線,給電得七葷八素。其次,比利發現阿伯整個人大概只有四分之一正對鏡頭、面向拿麥克風(但沒入鏡)的人,那三個啦啦隊員卻是直接對著鏡頭笑,阿伯相形之下成了無關痛癢的道具。第三,阿伯的表情好開心。他二十二歲,在比利眼裡就是老人。但比利一見照片裡阿伯那興奮無比的笑容,那放肆稚氣的開懷,才明白他的好兄弟其實也不過就是個孩子,會把「哈利波特」系列讀了又讀,還會寄「信」回家給狗狗(其實寄的是一條他塞在腋下好幾天的毯子)。

比利事後才不安起來,因為這照片。他看到阿伯臉上寫滿過度的信任,不假思索便深信能在某時某刻生於美國真是福氣。只是拍下這照片的那當兒,比利自己也忙得很。這些啦啦隊員想必人人各有任務在身,因為B班每個人前腳才步下舞台臺,後腳就正好被三個啦啦隊員圍住,這一刻凝聚的能量就像有人幫你代禱(先不論代禱的內容是否也能給你同樣的能量)。比利不敢真的去碰她們,但這些女生立刻湊過來緊貼著他,就跟姊妹一樣不帶遐想。比利一見這三人臉上一層蓋一層的濃妝,有點失望,但決定不去在意,因為她們實在太漂亮,而且人很好,身材又棒,老天啊,她們的身體跟輪胎一樣緊實。能見到你真榮幸啊!歡迎光臨德州體育場!你的光臨是我們的驕傲!噢幹我的老天爺,連頭痛得想撞牆的男人,也能覺得在這些女孩的懷抱中獲得新生,喔不對不對,是這些「女人」,這些「生物」,有芳香的秀髮,能讓你一手掌握的俏臀,令人頭暈目眩的乳溝深谷,讓男人甘心縱身墜落,從此人間蒸發。

消失在那深谷,其實也無所謂。就盡情墜入女性肉體避風港的深淵,就此消失吧。她們的胴體撩起他體內無比柔情蜜意,一種幾乎無法抗拒的本能,想一頭栽進去,深陷那個溫柔鄉,說,我愛妳。我需要妳。嫁給我。喔,不過坎蒂絲的奶子是假的,其實那也無所謂,那對奶子就像木蘭飛彈之類的彈頭,從她的胸膛穿出。艾莉西亞和蕾克西絲的奶子就是真的,比較有曲線。但不管怎麼說,她們都美若天仙,小巧的翹鼻,白亮刺眼的一口貝齒,曬成金黃烤餅般的盈盈纖腰,他得強忍伸手攫住的衝動,只為試試那柔軟的弧線有多彎。

「你今天開心嗎?」坎蒂絲先問。

「棒呆了。」比利答道。「希望我剛剛在台臺上沒講太多話。」

「嗄?」

「你哪有。」

「怎麼可能!」

「你好棒喔。」蕾克西絲誇他。「大家都被你講得超感動的。」

「呃,感覺滿怪的。我通常話沒那麼多。」

「你表現得非常好。」她講得斬釘截鐵。「相信我。你完全講到重點。」

「而且又不是你自己要講的。」艾莉西亞說。「是他們一直問你問題,你不講還能怎樣?」

「我自己是覺得他們這樣很沒禮貌,那些人問的問題,有些還真的滿糟糕的。」換蕾克西絲接話。

「你在媒體面前一定要很小心。」坎蒂絲說。

一堆攝影師和電視台臺攝影大哥隨著人潮湧來,外加一堆記者、牛仔隊高階主管,還有不知來幹啥的人。比利發現瓊斯先生在最外圍鬼鬼祟祟,他身上有槍,本就是個危險人物,好歹也是個比利欲除之而後快的傢伙。搞了半天,啦啦隊居然有專屬攝影師,一個頭有點禿、看來資歷尚淺、忙著發號施令的傢伙,每次要按快門之前,都會大喊「別動!」,對眼前美不勝收的模特兒完全無感,和肉品包裝工廠的剝皮工沒兩樣。別動!──嘰──咔擦。別動!──嘰──咔擦,快門開開闔闔,像老男人鬆弛的括約肌。這幾個女生趁拍照的空檔,跟比利講起她們去年春天的「聯合服務組織」之旅,去了巴格達、摩蘇爾、基爾庫克,和更遠的幾個地方,外加僅限志工參加的旋風式拉馬迪之旅,她們搭乘的黑鷹直升機還差點遭砲擊。

 
不是青春惹的禍/了解10∼25歲孩子的大腦潛能,成功從教養開始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
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家長、教育工作者、所有關心青少年者必讀的教養指南

內容簡介:

為何少年仔成群結伴時,特別容易做蠢事?這是因為身體已長大、大腦卻還在施工,特別容易莽撞。塑造大腦的好時機,除了0∼3歲,最後一次機會就是10∼25歲。父母與教育者應以全新眼光看待青春期,大幅改變養育、教導的方式,協助青少年培養高度自制力,走上成功人生。

作者介紹:

羅倫思.史坦伯

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曾獲傑出教授獎,也是有關青少年的主要教科書的作者,曾經撰寫三百五十多篇學術論文以及十餘本書籍,並擔任多家刊物的撰稿人,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和《今日心理雜誌》等。他也經常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中擔任受訪來賓。

搶先試閱:

青少年期給人的典型刻板印象,就是迷惑混亂。但困惑的並非身處這段時期的人,其實,成年人遠比青少年更困惑。

當一個國家的青少年在學業成績評量上的表現落後全球許多國家,但在暴力、未婚懷孕、性病、墮胎、酗酒、使用大麻、肥胖和苦悶指數等方面卻名列前茅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國家培育青少年的方式出了問題。

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難怪我們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學業成績不佳、有情緒困擾或行為偏差的問題。我們目前培育青少年的方式充滿了誤解、猶疑與矛盾。我們經常把青少年看得比他們實際的年齡成熟,但也經常把他們看成比實際的年齡幼稚。我們將犯了重罪的十二歲少年當成大人來審判,理由是他們已經成熟到足以「明白事理」,但我們卻禁止二十歲的人買酒,理由是他們還不成熟,不可以喝酒。由此可見,我們這個社會顯然搞不清楚該如何對待這個年紀的人。

同樣的,我們允許十六歲的青少年騎車開車(數據顯示,這是最危險的活動之一),卻不准他們看輔導級的電影(這其實沒有什麼害處)。顯見我們的社會在這方面可說茫無頭緒。

青少年期給人的典型刻板印象就是一個迷惑混亂的時期。但困惑的並不是身處這段時期的人。事實上,成人遠比青少年本身更加困惑。

幾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他趕著要去幫他那個十六歲的女兒史黛西處理一件事,請我去他家幫忙照顧十歲大的兒子。史黛西在商店裡順手牽羊一件泳衣而被捕,所以正和她的兩個朋友(她們也偷了店裡的一些小東西)被拘留在當地的警察局裡,請她的爸爸去接她。由於當時她媽媽到外地出差,爸爸不能把兒子單獨留在家裡,便請我過去幫忙。

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後,我的朋友帶著女兒回家了。她走過玄關,經過我的面前,未看我一眼,就逕自上樓回房間,而她的父親則站在那兒一直瞪著她。從頭到尾沒人說一句話。

朋友和我在客廳裡坐了下來,試著了解到底怎麼了。史黛西是個好孩子,每一科成績都拿A,而且從來沒有惹過麻煩。他們家有的是錢。史黛西知道她如果需要買什麼衣服,只要開口就行了。明明很容易就可以買到的東西,她為什麼要用偷的呢? 在從警察局開車回家的路上,他問女兒這個問題,她卻答不上來,只是聳聳肩,轉過頭去看著窗外。我猜她自己也搞不清楚,而且也不太在意。

我那位朋友也是個心理學家。後來他要求史黛西去做心理治療,以幫助她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來。當時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合理,但此刻我不太確定還會不會鼓勵他這麼做。當青少年出現明顯的情緒障礙或偏差行為,例如有憂鬱症或長期的自我內在衝突行動化時,我很贊成讓他接受心理治療。但我想無論再怎麼探討史黛西的潛意識,也找不出她偷泳衣的原因。

她之所以行竊並非因為生爸媽的氣,或她不自重自愛,也並非心裡有個洞需要靠有形的、可以立即帶來滿足的事物來填滿。當然,史黛西必須為她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她的父母可以要求她賠償商店的損失,並以某種方式來處罰她,例如禁足、不給零用錢或暫時剝奪某項權利。

然而,強迫她去了解自己的行為是沒有用的。她之所以順手牽羊,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她和朋友們在店裡閒逛,試用一下化妝品、翻翻展示桌上的成堆衣物時,突然興起一個好玩的念頭,想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偷個什麼東西而不被人發現。稍後我將說明我和同僚所進行的青少年腦部的研究,藉以解釋為何史黛西會有那樣的舉動,以及為什麼要她反省沒有意義。

我們有必要開始以新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期。所幸過去這二十年來,有關青少年的科學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些來自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神經科學方面的知識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基礎,可以幫助父母、教師、雇主、醫療保健人員和其他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士提升工作效能,讓他們以更有智慧的方式養育子女,以更有效的方法教導學生,以更管用的方式管理或服務青少年,並了解為什麼像史黛西這樣的好孩子卻常舉措不明智。

本書綜合說明了科學家(包括我在內)在從事青少年的研究時,所看到的兩種交互影響的改變趨勢。首先是青少年期這個生命階段所發生的變化,其次是人們對青少年發展的認知上的改變。我們有必要大幅改變我們養育、教導和看待青少年的方式。我們過去所採取的種種措施都成效不彰,以及必須改變相關的政策和做法。我希望藉此提供最新的科學資料,引發各界的對話,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增進青少年的福祉。

先略述我個人的背景。我是一個專門研究青少年心理的發展心理學家。在過去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針對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數十萬名青少年

做過研究。這些研究的經費來自各式各樣的組織,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等公營機構以及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MacArthur Foundation)等民間慈善團體。每年都有許多與青少年相關的著作出版,其中主要都是作者根據自己身為父母、教師或臨床醫師的經驗撰寫而成,但我則是從一個研究人員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簡而言之,本書的內容偏重客觀的科學證據,而非個人的故事或經驗。

我們的研究對象涵蓋各個種族以及各行業的青少年。有的出身市郊富裕的家庭,有的住在鄉間,有的則生活在舊城區內極端貧困、危險的社區。其中有些已經出現了情緒和行為問題,有些則心理非常健全。有些是就讀於一流私立學校的天之驕子,有些則是身繫囹圄的犯人。我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一而足。有些研究樣本數很小,採用腦部顯影技術或面對面的訪談;有的研究對象多達成千上萬人,並利用問卷來蒐集資料。除了我個人的研究所得之外,本書內容也涵蓋了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們的研究。

在以下的章節中,我將廣泛引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並檢視我們從社會學、歷史、教育、醫藥、法律、犯罪學、公共衛生、尤其是神經科學等領域所學到的有關青少年的知識。

有些人對研究青少年腦部發展多所批評,認為是以生物學的理論來壓迫一個弱勢的族群。有些批評人士認為,青少年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幼稚,二十世紀初期歸咎於荷爾蒙急速分泌所致,如今又說是因為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完全所造成,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假借科學的名義來歧視青少年。

我們確實不應該對青少年存有不實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把青少年腦部科學視為騙局,則是忽視了過去十五年來科學界在研究腦部發展方面的重大進展。從青春期開始到二十歲出頭這段期間,人的腦部構造和功能會產生很大的系統性變化,這已經是眾所公認的事實。就我所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位有信譽的神經科學家曾經對這一點提出質疑。並非青少年的腦部有缺陷,只是大腦仍在施工中。把這樣的事實呈現出來,並不等於是對青少年懷有偏見,就像我們指出「嬰兒無法走得像幼兒一樣好」,並不代表我們對嬰兒懷有偏見。

青少年的特徵並不是一種缺陷、疾病或障礙,而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表現不若成年時的成熟。有關本書所使用的一些名詞,我在此也要略做說明。近年來,有許多人撰文討論我們應該如何稱呼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以及我們是否應該把這個年齡層視為一個獨特的發展階段,還是將它視為成年期的前段或青少年期的延伸。

有人建議把20到25歲的人稱為「新成人」(emerging adults)、「中間人」(twixters,譯註:指無法從青少年期順利「轉大人」的族群)或「中青年」(adultescents)。在這本書當中,我則是用「青少年期」(adolescence)這個名詞來代表10歲到25歲這個年齡層。這種說法可能會讓那些以為青少年就是十幾歲孩子的人感到驚訝,並且讓那些反對用「青少年」來指稱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的人士很不以為然。

我之所以把20到25歲這個階段視為青少年期的延伸,並不是要貶低這個年紀的人,也不是暗指他們在情緒上還不成熟,而是因為我認為社會已經在某些方面產生了變化,使得我們已經適合用「青少年期」這樣的字眼來稱呼10到25歲這個年齡層。大腦科學的研究已顯示:人的大腦一直要到二十出頭才會完全成熟,因此用「青少年」這個名詞來稱呼這個年齡層的人也符合神經科學上的發現。

無論我們怎麼稱呼,一個人脫離兒童期但尚未能充分獨立的這段期間,已經變得愈來愈長,而且這樣的趨勢將會持續。「青少年期」不斷延長的現象使得我們對待孩子、學生和一般青少年的方式出現了許多矛盾和謬誤。而現今有關青少年大腦的研究已經有了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採用更有智慧的教養方式。也會針對為人父母者、教育工作者、決策人士和其他關心青少年福祉的人士提出一系列的建議。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科學是什麼?科學從何而來?科學如何形塑你的世界觀?
文、圖節錄自夏日出版
圖/夏日出版提供
學科學,不能不知科學從何而來;不學科學,更不能忽視科學對你世界觀的影響。本書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最佳入門書;無論你是否學習科學,這本書都能擴展並加深你對科學的認識。

內容簡介:

世界觀」是個有如拼圖一樣互相拼湊連結的信念體系。它並不只是把分散、獨立、無關的信念湊在一起,而是一個緊密交織的信念體系。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牛頓世界觀長大,和牛頓世界觀相關的信念就有如常識。但若我們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那麼現在被認為錯得離譜的亞里斯多德信念(地球是宇宙中心、物體因內在本質天性而運行等)也將同樣有如常識。

作者介紹:

理查.迪威特

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的教授。除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外,他的研究領域為數學與哲學邏輯,以及心智哲學。

搶先試閱:

前面我們講了許多關於信念的事,想必人們是基於某些理由支持這些信念的。也就是說,我們會以某些證據來支持我們的信念。

比如說,假設你相信亞里斯多德錯了,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你很可能相信太陽才是我們這個太陽系的中心,地球及其他行星則繞著太陽運轉。我猜你有充分證據支持這信念,但我也猜你的證據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暫停一下,且問問自己「為什麼我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我有什麼證據?」說真的,我們先來深思這個問題。

準備好了嗎?首先,想想你是否有任何直接證據,可證明地球繞著太陽運轉?當我說「直接證據」時,我想的是:當我騎腳踏車,我就有自己在運動的直接證據。我感受到腳踏車的移動、我感受到風吹在臉上、我看到自己行經其他物體,諸如此類。對於地球繞著太陽轉,你有這樣的直接證據嗎?似乎沒有吧。我們不覺得自己在移動,也沒有感覺到一貫的強風吹在臉上。實際上,我們看著窗外,不管是往哪裡看,地球都像是靜止的。

如果你仔細思考自己相信地球在運動的理由,我想你會發現完全找不到地球繞太陽的直接證據。但你的信念的確是合理的,且你一定是基於某種證據才相信的,但你的證據並非直接證據,而比較像是這樣:試著花一分鐘去相信地球*沒有*繞著太陽在轉動,你是否發現這個信念無法吻合你的其他信念?比如,這個信念就不符合「老師多半有告訴你真相」這樣的信念;也不符合「你在權威書籍中讀到的多半正確」這樣的信念;也不符合「你認為社會中的專家,不可能在基礎知識上錯得這麼離譜」這樣的信念,諸如此類。

一般來說,你相信地球繞著太陽,是因為這個信念吻合你信念拼圖的其他部分,而與之相反的信念並不吻合。也就是說,你這個信念的證據緊繫於你的信念拼圖,緊繫於你的世界觀。

順帶一提,如果想說即便我們沒有地球繞著太陽的直接證據,但想必天文和相關領域的專家有,這樣也不會不合理。但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發現,連專家都沒有這樣的直接證據。這絕對不是說,沒有有力證據證明地球繞著太陽走,的確有很好的證據,但這證據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不直接,而我們許多(甚至大多數的)信念其實都是如此。

總之,我們的信念有直接證據的其實少得驚人,對於我們多數的信念(甚至可說全部的信念)而言,我們會相信,是因為這些信念吻合大量互相連結的信念組合。也就是說,我們相信什麼,主要是看我們的信念能否吻合我們的世界觀。

∣常識∣

我們多數人從小都是接受牛頓的世界觀長大的,提到牛頓世界觀的信念,就有如常識一般;但再想想,這樣的信念根本不是常識。比如,怎麼看都不像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就如之前所提,當你看著窗外,你會看到地球顯然是徹底靜止的,太陽、恆星和行星再怎麼看都像每24小時就繞著地球一周。

再想想你在小時候就學習的信念:動者恆動。我認識的大多人都認為這是明顯的真理,但在我們日常經驗中,移動的物體才不會這樣。比如說,飛盤不會持續移動,它會很快落地停住;丟出去的球也不會恆動,即便沒人接住,球最後也會滾到停下來。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沒有*任何東西會一直運動著。

我的意思是,整體來說,即便我們有這樣的信念,這些來自牛頓世界觀的信念並*不是*我們從普通知覺經驗中,所能得到的信念。但我們從小都接受牛頓世界觀長大,所以這些信念對我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正確信念。但想想:如果我們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長大,那麼亞里斯多德信念對我們來說是不是也會如同常識?

簡單來說,不管從哪種世界觀的觀點來看,那個世界觀裡的信念顯然都會是正確的。所以,在從我們的基礎信念看來如此正確,且像是常識的事實,並不能證明信念為正確的證據。

這又引出接下來這個有趣的題目:現在亞里斯多的世界觀無疑錯得離譜,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物體不會因為其內在「本質」而運行。重要的是,這並不只是說這些個別的信念錯誤,而是說,由這個信念體系構成的拼圖是一*整面*錯誤的拼圖。我們現在認為的宇宙,完全不像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概念化的模樣,但即便錯了,這些信念形成了一致的信念體系,而這整個信念體系整整兩千年都被看成正確,如同常識一般。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拼圖、我們的世界觀,最終和這一樣被證明是錯誤的,即便我們的信念體系看起來如此一貫,且正確有如常識?無疑地,我們的某些信念最後會證明是錯的。但我要問的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不會像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最後被歸為一整面錯誤拼圖一樣,整個被當成是觀看世界的錯誤方式?

也可以換個方法問:當我們看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時,許多信念在我們看來是陳舊而詭異的,但如果想想我們的後代,好比幾百年後的子孫,或者我們自己的孫子或曾孫,有沒有可能我們的信念,那些你我都覺得如此明顯正確如同常識般的信念,在他們看來也是陳舊而詭異的呢?

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在本書結尾,我們將探索一些近代的發現,指出我們的世界觀中,有部分可能最後會證明是錯誤看待世界的方式。但現在我們將問題留待之後慢慢深思,現在先進入下一個主題。

 
閱讀筆記
日子的風景/關於旅行,錯失及其美好
聯合報/李欣倫
《日子的風景》談日常生活種種,包括飲食、閱讀、電影等,無論何者,其中都與旅行有關。旅行,不僅有目的,在這本書中,我看到更多關於旅行,也更貼近「日子的風景」的那些錯失和無常。

有目的的旅行如因文學而開啟一段旅程,作者訪舞鶴便出自於閱讀上的蠱惑;而經過黑部立山的災難行之後,信濃大町對作者較大的意義還是「閱讀上的座標」,因此書中有〈尋訪小津〉、在東京看夏目漱石特展、感受小津安二郎在《東京物語》中的瀨戶內海小鎮。除了文學,還有歷史。乍看之下,僅限於某些特定空間的小旅行,實則穿越了作者所謂的浩瀚的「歷史之流」,例如崎方公園裡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紀念碑和山浦按針夫婦塚,作者便旁徵了相關的史料背景,既豐富旅程,更增添文章厚度。基於文學或歷史原因,「山明水秀不一定是旅行的至上選擇。」

微妙的是,書中也有不少因住宿等種種變因而無法順利走訪某處的描述,如去舞鶴未果;或訪遊不如預期(作者形容黑部立山之旅為「慘澹的旅行」),在平戶則因錯失了鄭成功廟不免有憾,但從作者對崎方公園後方棒球場的家常風景之描述,將自身和讀者從那歷史之流瞬間拉回現實,隱然透露著雖錯失歷史風景,但美好當下亦值得停駐:這春櫻盛開、童語喧嚷的小日子,難道不也正在點滴形塑此地的庶民史?再說,這「無常」不恰好映現了旅行中隱含的變動特質,同時更契合了「日子的風景」?這些旅途中許多個短暫的一瞥(書中有篇文章就叫〈小城一瞥〉)便也體現了「日子的風景」之意涵。

此外,人,總是旅途上最別致的風景,因此作者寫在旅途中與熟人不期而遇,寫大高森旅館的櫻井老闆,也寫福島「鳳舞山」的民宿主人,其中有詼諧的小故事,但多半是描述萍水相逢的人們溫暖的善意。

「在平戶,或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是的,無論在何處,所謂日子的風景,大抵無非是悠然漫步,於大塊風景中,隨手捻來迴盪於歷史文學扉頁中的古老情感,還有未能如願的一點點錯失,以及錯失後被意義充實的小小美好吧。

 
法國狂銷近20萬冊!2014年最揪心的同志成長小說!《跟艾迪了結》徵文中~
成長過程裡,您是否有過承受不了的苦處或往事,那些不愉快的記憶可能盤據你心頭許久,卻從未說出口?寫下「那些年,終於走過的年少陰霾」紀事,即可獲得《跟艾迪了結》新書一本,和過去的自己了結,也一同成長吧。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流行疾病來襲
小兒科醫師表示,台灣夏季氣溫高又潮濕,因此有兩類疾病比較容易出現:腸胃道與皮膚症狀。雖然有些狀況乍看之下不會很嚴重,不過一旦發生在嬰幼兒身上,一不留心就有病況加重的可能,父母務必多加注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