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聯合電子報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0/04 第32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虔誠致平安
證嚴上人專區 分秒不等閒 不離四諦
慈濟脈動 迫切的危機 慈濟援助823熱帶低壓水災
焦點專欄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虔誠致平安
上月中元普度期間,慈濟基金會於全臺舉行二十八場「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演出孝親感恩、齋戒護生的感人故事,期望帶動觀眾從己出發,為天下蒼生祈福。

「身在臺灣,真的要時時念感恩;感恩心要起於虔誠,沒有虔誠就不算感恩。」證嚴上人期許大眾,感恩之情不應只停留在祈福會現場,而應出自內心的虔誠。虔誠需表現在平安時耕耘福田,莫為貪求利益而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

今年五、六月,臺灣梅雨季的雨量不如預期,發生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空梅」現象。八月二十三日起的熱帶性低氣壓和西南氣流,雖解除旱象,但連續近一週的強降雨,卻造成西南沿海縣市水漫家園。

位於嘉義、臺南沿海鄉鎮的重災區,多半人口老化,青壯年人力外移,受災居民多為高齡長者。許多慈濟人雖也受災,但在水災發生的第二天,就透過鄉公所安排乘坐竹筏、軍車進入淹水村落,將熱食分送鄉親,並且於積水已退的地區進行勘災、家訪及協助清掃。

這是本期報導的主題。跨縣市志工十一天的動員中,共探訪近萬戶,安撫受驚的居民,送上應急的慰問金及慈善物資卡,並評估後續的慈善濟助,協助弱勢者重建家園,志工也走入受災校園,了解是否有學生家庭因風災而需要伸援。

極端氣候造成天災頻傳,令人防不勝防。我們唯有如證嚴上人所呼籲,平日虔誠守護心念,有難時守望相助,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

分秒不等閒 不離四諦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為眾生,日日分秒不等閒,

一輩子四大志業「所作已辦」,

但是,說法心未了。

距離上次行腳回到精舍,已經一個多月了,記得腳踏在花蓮火車站月臺是七月二十日,滿心歡喜,當初重重的腳步踏出去,而今輕輕的腳步踏回來了。

抱病出門到西部,舉步難行;回來了,輕盈自在。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跟在身邊,歡喜地說:「師父健康多了。」其實也是很累,不過有著兩個心:歡喜心、感恩心。

感恩的是每一個時刻都能維持著聲音向大家說話,弟子也聽進去了;從北、中、南部,再回歸花蓮,每天看到很多踴躍精進的菩薩,用心如法修行在人群中,給我的是滿滿法的回饋,很歡喜弟子慧命成長!

時間不留情,總有遺憾,

但在慈濟大家庭,

有無限的安慰。

原以為回來後,「晨語」頂多休息兩、三天就可開始,但是這一停歇,又是近兩個月;日子到底如何過的?每天自我反省,也很煎熬著急,「我明天早上能夠上殿說法嗎?」

最近國際間災難這麼多,還有臺灣的水災,不只是晨語,志工早會上也無法天天及時呼籲人人戒慎虔誠,叮嚀注意事項,我也有失落感。

儘管我一樣忙忙碌碌、分秒不空過,卻是有著缺法的空虛;每天也自省:一輩子「所作已辦」,但是,說法心未了。

一九六三年要入戒場的關頭,卻沒有皈依師父,那時候印順導師及時收我為弟子,三個叩頭、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師父給我的這兩句話,我一輩子做不完。

成立慈濟五十二年多以來,幾乎是用四十年的時間為四大志業而努力。不論是《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無量義經》、《藥師經》等等,過去說的法都在忙碌中斷斷續續。有時候,一休息就是好幾個月;一有時間就趕緊把握,三、五天一段,卻是經文沒有連續,大部分生活都忙於勸募、規畫、工程、人事等等。

啟建醫院期間,想著如何匯集點滴;當時老菩薩不少,做工的人也很多,好不容易賺來的血汗錢,原本準備要買房子或買一個攤位做生意,都願意先捨給師父建醫院,之後慢慢再存。

他們士農工商,付出後沒有罣礙,各人忙各人的,也可能不曾再與師父見面。不過這分德,這分情與愛,還是存在記憶中。

再者,四、五十年來跟著師父一心一志走過來的資深老委員,四大志業不曾欠缺一項,師父要做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若沒有他們永遠支持,又怎能「所作已辦」?四大志業,他們都有一分功不可沒的力量。

這幾趟行腳出去,看到的人都有一把年紀,老了、凋零了,他們的身體也是我的一面鏡子。有時候會問:「某某人呢?這一次怎麼沒有看到?」「他已經失去記憶,不認得人了。」「還有某某人呢?」「躺在床上。」

是日已過,時間不留情。儘管一年才出去行腳兩次,我想要看的人,都讓我心中有些遺憾。看到了──被人攙扶著,頭髮斑白了,形態傴僂了。這是我的弟子,當初不過中年,形態還算健朗,一路跟著師父走過來,怎麼一段時間沒有看到,再見面會變成這樣呢?

或問起:「現在和誰住?」「自己住比較自由。」「方便嗎?」「感恩師姊、師兄們,都會來照顧我。」法親關懷,我也是感恩。子女長大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送去他鄉異地求學,再如何疼惜,會回來嗎?因緣在外面,結婚成立小家庭後,「曾回來嗎?」「很少,人家也有他們的家庭。」「住在不遠的,有常常回來和你作伴嗎?」「他有事業要衝,妻小要顧,很少回來。」一樣還是法親在關懷。

我最近所聽到的是,「幸好你走入慈濟,有法親可以關懷。」也聽到:「我生病,也是某某師姊、師兄開車載我去看醫生。住院期間,感恩師兄、師姊都來陪伴我。」多麼親切感啊!慈濟不只是道場,也是法親的大家庭;每次聽到這些,心有一點點遺憾,卻也有無限的安慰。

大道入法髓,

會歸真本性,

日日精進,成長慧命。

半世紀以來,慈濟慈善工作走到全球半數的國家地區,粒粒種子遍布在國際間。生命不是只有慈善,生命還需要被庇護,「因病而貧、因貧而病」,預防貧就要先治病,現在臺灣東部有三座慈濟醫院、西部也有三座醫院;我很感恩,常覺得自己有福,醫療主管同仁很貼心,願意打開心門接受慈濟人文。

教育也同樣讓我感動,在大時代的環境下,慈濟依然能夠保有優質的教育品質。還有人文,傳播好事,也是弘法的工具;有現代的科技以及大愛臺為基礎,在精舍的「晨語」這條線鋪上雲端,可以落地在幾十個國家地區,即時將佛法傳出去。

這樣忙碌的生活中,感覺起來缺了法,是空過時日,對我來說是很遺憾;但是回想釐清楚,日日分秒不等閒,其實都離不開「四諦法」。

每天面對芸芸眾生,聽他們說苦,為他們分析,苦來自於「集」,還要教他們放下的方法,「懂嗎?」「懂了、懂了。」光是知道還不夠,「苦、集、滅、道」,進一步身體力行,要實行於「道」。

若不消化苦,要如何走下去?哪怕遇到很多考驗,還是要以感恩心前進,這就是修學佛法的心。苦本來就沒有形相,終究要超脫出來,唯有人有辦法去解開人的困境,慈、悲、喜、捨,付出無所求、無罣礙,就沒有憂愁。

要更進一步走入人群,打開心懷,作不請之師,主動多陪伴、多膚慰、多輔導人,將世間事會入道理中,這樣就踏實了。

回歸真如本性,讓法髓延續、成長我們的慧命。有今天的開頭,期待大家認真持續「晨語」時間聞法,重新精進,日日多用心!

迫切的危機 慈濟援助823熱帶低壓水災
如同以往,每次在臺灣水患後,

慈濟人從水中走來,前線發便當,

後勤準備慰問金、生活包、打掃用品,

在今年八二三水災中,

更見證嘉義與臺南鄉間人口老化、地層下陷,

難以抗衡愈來愈難預測的極端暴雨,

在不捨之中,有著感同身受的危機感。

老人守老厝

八二三熱帶低壓水災,嘉義縣沿海的布袋鎮與東石鄉是重災區;青壯人口外流嚴重,守著老房子的高齡長者,在豪雨淹水時躲在高樓層避難;水退後驚魂甫定,也無力清理滿目瘡痍的家園,只能期盼善心人士前來相助。

我們淹怕了

熱帶低壓水患後,一位嘉義布袋的婦人前往菜園探視,看到自己多時的心血毀於一旦,踩在泥濘土地的步伐更顯沈重。農婦一邊收割被水泡爛的空心菜,一邊無奈地說:「不只是我,連親戚所飼養的鵝、豬也淹死大半。現在只要大雨來就開始提心吊膽,因為我們淹怕了!」

根據統計,此次水患,全臺農林漁牧業總損失高達七點四億元,其中以嘉義縣四點五億元損失最慘重。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撰文•李嘉富(臺北慈濟醫院社區暨長照服務部副主任)

插畫•蘇芳霈

多年來,診間因為身心困擾求助的人中,

有人後悔在衝動下,對親人說了不該說的話;

有人懊惱沒能在父母健在時,克盡孝道;

有人尋尋覓覓,卻始終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生命的和弦》書中一位位主角,

在繁重本職之外,志願從事利他的助人工作,

他們對待生命的方式,足以觸發人心,

抉擇如何度過今天。

六月中旬,蘇蘇邀我為新書寫序,初獲訊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能搶先閱讀新作,憂的是能否在期限內完成。

細細品味篇篇動人的生命故事,書中專訪人物的深入洞悉,引領我認識了值得珍藏的人生寶典。主角不是達官顯貴、網路名人,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日常故事,卻給人許多觸動與啟發。有些雖是我曾經聽聞的志工人物,細讀之後,才發現這群謙卑自抑的修行者令人尊敬的過往,激勵了我原本疲累的身心。

閱讀此書,不知不覺進入父親節當天凌晨,打開通訊軟體,發現自己已有三天錯過未讀同學群組訊息,得知一位同學因胸口不適,到醫院急救,已離開大家……腦中的海馬迴細胞,竟又不聽使喚地頻頻躍出與父親道別離的點點滴滴。

父親中風後,讓身兼家屬與醫師身分的我,陷入情緒與理智的拉鋸中。醫師兒子能否多騰出一點時間陪伴父親,才算為人子女應有的孝道;親人與病人之間,究竟要分配多少比例的時間,才不會讓自己在角色與職責上空留遺憾?

多年來,診間因為身心困擾求助的人中,無論有錢沒錢、各行各業,似乎都曾因為尋求類似的答案而相當困惑。有人後悔在愛的衝動下,對親人說了不該說的話;有人懊惱沒能在父母健在時,克盡孝道;有人忙忙碌碌、尋尋覓覓,卻始終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與歸鄉之路。

感恩蘇蘇很堅持要我接下序言工作,讓我不得不撥出時間,先讀完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

梁崑將夫婦為了自然教育,堅持保存種子三十年,終於得以實現初衷,成立了五感體驗的「千畦種籽館」。

謝金龍這位愛山、愛助人的熱血青年,一旦成為牙醫,更不忘加入慈濟人醫,還自購吉普車一圓上山下鄉助人的美夢。

兼具浪漫與科學專長的公家醫師謝昭華選擇回歸故里,長年守候馬祖島民身心健康與精神資糧。

曾是國家樂團單簧管手的清修士歐友涵,將小愛化成大愛,運用專長,結合多國語文能力,參與慈濟國際救災。

四十五歲才開始學中醫的廖明煌,一週六天看診,週日做慈濟,全年無休。將針灸注入科學與美學,在國際義診中,讓十四年無法走路的人,起身走路了。

九二一地震因緣,開始推廣蔬食的陳力壽,發現植物太被保護反而會失去抗病能力,體會人在困境中,反而能逆境重生。

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因為參與救災開啟了善良的佛心,在艱困的環境中尋找資源,倡導小錢行大善、引導做環保,恆持悲心廣邀人醫,不改其志……

一個個生命故事的主角,他們用心生活、對待生命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刻骨銘心;尤其,書中人物多是在繁重本職之外,志願從事利他的助人工作。

有一首歌〈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歲月在你我呼吸間流浪,當終點抵達,那些想望休息了嗎?身心在日出日落間耗轉,當無常宣判,你的心回家了嗎?周遭一幕幕演出,不存在的陌生,尋尋覓覓哦,斷線珍珠怎麼接?失落的音符怎麼唱?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感受這慈濟道上的多人相伴。現實生活之中,雖免不了經歷種種磨難考驗,輪迴於生老病死。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將如何度過今天?

那一夜,守候在父親臨終病床前,雖然經歷多年身心科臨床訓練,可以向病人解釋各種應對之策,但自己要忍住傷痛地道愛、道謝與道別卻是這麼的難,淚光中感受到父親仍有一絲難捨,直到父親明白我即將完成博士學位,才放下了心。

我會永遠記得父親的話:「既然人家信任你,你就要做個好醫師,不要讓他們失望。」我願用生命走入慧命,在覺有情道上點亮了光。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叢書《生命的和弦》推薦序)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23期

產業AI化軍隊 3年培養上萬人才
中研院跨領域大樓7樓,是號稱台灣AI人才搖籃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它沒有顯著的招牌及華麗的外觀,但每回招生資訊一公佈,總成為各大企業經理人及技術人員搶破頭的夢幻課程,到底,它的魅力何在呢?

魚油、Q10 這樣吃最健康!
想從天然飲食中獲取足夠的魚油(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Q10,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吃魚,也不鼓勵民眾以保健食品取代天然食物,除非飲食中可攝取的機會非常少。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