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下班後回到家裡,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然後督促每個人更密切地合作。這聽起來很奇怪,不是嗎?你曾經想過,在家裡,同心協力地密切合作顯得如此自然,可是,在工作場所裡卻一點都不自然,究竟是什麼原因嗎?
答案就是:目的。目的,是密切合作能否發生,最不為人所重視的決定因素。家庭裡可以視之為理所當然,可是大多數組織卻不是如此。「如果你想要打造一艘船,那就別爭取大家去收集木材,也別指派任務和工作給他們,而是應該教導所有人去憧憬海洋無垠的浩瀚。」寫了《小王子》一書的法國作家和飛行員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指出。
雖然如此,企業和高階主管仍然還是投入無數的時間和金錢,試圖透過科技、訓練與備忘錄來促進密切合作,卻忽略了迅速把問題定義清楚,擬定挑戰計畫,以及激勵員工一起合作來加以解決。
藉由下列三個密切合作的典範,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1970年4月14日,第三次前往月球的載人任務途中,在阿波羅13號太空船的氧氣槽爆炸之後,三名機組成員似乎在劫難逃。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一聽到「休斯頓,我們出了問題。」的呼叫之後,就知道必須中止任務,同時必須想辦法盡快把遠在20萬英哩以外的三位太空人帶回來地球上。從個人、小組到團隊都一起投入,大家仔細閱讀資料,在黑板上、洗手間裡和飲水機旁想方設法,提出解決方案,試圖執行,可是並不成功──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最後成功為止。整整連續兩天,拯救三位太空人性命的目標變成了每個人的共同目的。
2001年9月11日,在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塔遭到空中攻擊之後,美國聯邦民航總署(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在更多民航客機可能遭到劫機之前,必須讓當時美國空中超過5,000架的飛機盡快降落,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龐大任務。許多大型飛機必須降落在只配備了數量稀少的跑道落地燈、塔台控制人員以及消防車的小型機場。由於當時的情況沒有任何規則手冊可以應對,聯邦民航總署的員工必須對既有程序置之不理,或是發明新的程序。他們必須要違反現成的規定,而他們也成功辦到。那一天,沒有任何一架額外的飛機在美國墜毀。...【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