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社群軟體臉書(FB)最近宣布擴大「Made by Taiwan」品牌推廣計畫,國內有多家媒體報導,這是繼微軟、谷歌、美光等知名外商宣布加碼投資台灣後,再有國人熟悉的外商品牌,擴大對台投資。經濟部也透過新聞稿表示,臉書將在台灣拚人才、拚經濟、拚科技,將以「社群」、「企業」、「科技人才」三大主軸,全力協助台灣企業發展海外市場、培育更多優秀的數位人才、擴大社群影響力,幫助台灣實現數位化發展的願景。
國人對於臉書再熟悉不過,根據臉書資料顯示,臉書在台灣的每月活躍用戶高達1,900萬戶,相當於八成的國人都在使用臉書,平均每4分鐘就有一人透過行動裝置「滑」上臉書,顯示臉書在台灣已是生活的日常。
台灣人鍾情臉書,不難理解,何以臉書之前宣布價值10億美元的亞洲首座資料中心將落腳新加坡,等同宣告彰化出局時,台灣人因而有多失落。不料,幾周後,經濟部創造了一個戲劇化的翻轉:臉書全球副總裁暨亞太區域總裁唐立洋(Dan Neary)來台,並在蔡總統站台下,宣布擴大「Made by Taiwan」計畫。
臉書的Made by Taiwan計畫,是在去年10月推出;過去一年,臉書攜手外貿協會,協助台灣不少品牌業者,如捷安特、媽媽餵、海邊走走等拓展海外市場。台灣也是臉書繼韓國之後,第二個啟動「Made by」計畫的國家。
臉書表示,今年擴大版的「Made by Taiwan」計畫將做三件事:一是2020年以前,要協助台灣1,500家產業領袖,與矽谷企業交流;二是協助1.5萬家中小企業拓展海外業務;三是協助培育5萬名台灣數位人才。
對照先前一波投資台灣的外商,不論是微軟、谷歌、美光,或是「以投資折抵罰單」的高通,他們的投資內容,不外乎要投資多少錢或招募多少人才。
與之相比,臉書的「投資」,無涉GDP與創造就業,也非可與台灣產業技術相互砥礪的研發中心,十足引人好奇,這是哪門子的投資?
與其和官方爭論臉書的「Made by Taiwan」計畫,是不是「類投資」或「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變形,不如務實體認,它就是臉書的商業廣告行銷計畫:它攜手的是一批潛力廣告客戶,培育的將是一群能善用臉書行銷工具的數位人力。
有了這樣的認知,接下來就可直指問題的核心,台灣還能怎麼做,才能真心、互惠地換到外商的投資牛肉?
臉書先前指出,選擇新加坡設立亞洲首座資料中心的原因包括了,新加坡提供了非常出色的基礎設施、人才和合作夥伴。
至於將在2022年運作的新加坡資料中心,也如臉書其他14座資料中心一般,全面採用再生能源。
由此可知,政府拚投資,還是得回到基本功,從克服自己的條件不足做起。舉凡,台灣的水電能源能否讓外商放心,台灣的長期缺工,以及不斷流失的中高階人才,如何緩解?唯有真正彌補缺失,才能換來外商殷實的投資。
其次,台灣的資源有限,政府招商必須根據產業發展藍圖,來找尋關鍵技術外商,而非撿到籃子的都是菜。即使對象是知名外商,政府也必須了解對方所擁有的技術寶藏,以及我方的技術缺口,努力透過協商,由政府釋出的誘因,都能換來更有意義與價值的投資。
過去兩年,台灣經濟受惠全球經濟復甦,靠著出口暢旺,寫下了比馬政府更亮眼的經濟數據。惟數據漂亮仍遮掩不了台灣長年引資不力與產業結構調整落後的窘境,值此美中貿易混戰之際,台灣不妨多調整投資體質,待風頭過後,才能為自己創造有利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