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今年底的策略會議,要特別加上創新這個議題。公司的主管腦袋思維都太守舊了,我們需要更多突破的想法。大家要勇於嘗試,做事不要綁手綁腳的,這樣怎麼可能會以創新突破呢?」張總在月會會時,特別語重心長的跟大家提起。
「不創新,就等死」這是媒體上常見的聳動標題,真的讓很多老闆寢食難安。也更彰顯了Apple、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Uber等創新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無論大小規模的企業,「創新 Innovation」已被多數經營者視為促進企業成長發展的靈丹妙藥了。
創新,是個說得簡單,卻不分不易的主題。你可以事後去分析這個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卻很難在事先就明確掌握成功的關鍵因素,並讓這些因素組合起來能有效發揮創新效益。你無法忽略創新,若不先創新成功,就等著別人創新成功後,削弱你的存在空間,甚至令你的企業消失。
做生意的基本,就是一切都會「變」。你會的跟你有的,只要你做的不錯,就會有人學,有人跟你競爭。永遠有人有新觀點、新想法或新方法,而且有本事發展出比你更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新產品或服務。
創新的大石頭
在市場上,第一個嘗試先做的人,風險較高,報酬也最高。老二哲學不是不行,但就怕你跟上前浪的速度不夠快,晚一步後就被淘汰在沙灘上了。創新,不只是企業面臨的壓力,更是生死存亡的競爭之地。
創新,代表著新風險。不願承擔風險的人,就容易變成創新之路上的組織大石頭。因既得利益、組織地盤或僵化等因素,部分老員工自然容易成為創新大石頭中的一大塊。也容易在企業的非正式組織中,引發不少創新的負面影響。
不少企業經營者在創新與變革的風險承擔上,往往過度使用理性分析來評估創新。習慣用過去的思維來理性分析創新,評估創新的量化投資報酬率。創新,很難是結果導向,但在企業內部卻需要面臨「量化目標」管理這件事的摧殘。
創新的突破
創新,是突破的好思維。可以從產品、服務、流程、策略與組織等面向創新來看。 產品創新上,多數指的是技術、功能、發明、專利、製程、工具、設備與應用等創新。這有兩個大困難,一是新產品上市的行銷,往往九死一生,成功率不到10%。 另一個困難是被山寨複製,求告無門。
服務創新,若太特色化個人化,則規模營運的成本就容易過高。搞得每個客戶都是專案客制,錢就難賺。服務創新,往往在資本、設備與人員上。而服務的核心則在掌握情緒面的五感。流程創新,指在內部營運流程與客戶服務流程上,要能高價值、快速度與低成本。
策略創新,指在附加價值鏈上創新、建立新營運模式、改變產業的競爭規則,藉此賺得更多利益。而組織創新上,組織越大,越容易被過去的資歷與經驗限制住。 有資歷經驗的人若不能歸零,只好找不易受限的年輕人。當然也可藉由策略合作、轉投資或併購等方式,從組織外部來創新。
生意人的創新
創新的方法很多,市場上有數以萬計的相關著作、研究與媒體報導。創新方法的核心架構中,無非是善用右腦的無限創意與想像,加上左腦的理性分析與歸納。在發散與收斂中,找到創新的切入點。但,人腦容易被過去的經驗與習慣僵化,就自然不易創新。
當創新切入的視點與觀點不同,發展的創新就自然不同。有因此,提供給客戶腦海中「定位」形象,也自然不同。但不變的是,創新是為了客戶與市場,以及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成功企業家不想冒大風險,多數都是「漸進式創新」。創業年輕人比較有條件冒風險,反而有能力走「破壞式創新」。
創新,對生意人來說,就是投資中的風險。當然,也代表著無限可能的機會。做生意,當然要掌握機會。而風險只要是能被承擔、分攤或轉嫁,任何創新就容易被老闆接受了。不過,若無法協助企業長期成長獲利,那要你的創新何用?
陳其華老師最新力作「開店創業」 (想追求自我成長的企業人士,請看新局企管網的 EZ有聲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