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驚人的學習能力,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在成人期),學習的動機卻會降低。小孩天生好奇,自在地探索身邊的世界。成人則更想要保有自己已經學會的東西,甚至為此抗拒任何挑戰自身意見及觀點的資訊和資料。因此不難想像,現在很需要具有高度學習力(learnability)的員工,也就是有意願及能力可快速成長、調整本身技能組合,以便在整個工作生涯期間都擁有就業力(employable)。最近的技術革命,更加速了這種需求。 確實,數位時代在文化及智識方面的重大變化之一,就在於資訊已被商品化,而且到處都可以取得資訊。只要問對問題(而且有WiFi),我們幾乎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只要我們能夠判斷所找到的答案是真是假;不過在這個充滿假新聞和錯亂資料的世界,判斷真假絕非易事。這種變化對於職涯的主要影響,在於知識與專業技能會開始貶值。「知道的內容」現在已經不如「能夠學會什麼」來得重要,雇主想找的人也比較不是已有特定專長的人,而是要具有在未來培養出恰當專業的一般性能力,尤其若是能夠持續這麼做,並且扮演多種不同職位角色的人才,就更好了。要知道,重視能夠「學習如何學習」的人,這一點並不真的算是新的現象。早在一百多年前,首先將現代教學法及兒童發展科學應用到正式教育上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就觀察到:「我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導(學生)那些我們認為對他們最重要的事物,而是教他們如何學習。」把時間快轉到今日,比奈的觀點或許比以往都更具有當代意義。
如果所有人都能取得同樣的資訊,關鍵的差異化因素就不在於是否能取得資料,而是運用資料的能力,也就是把可取得的資訊轉化成有用知識的能力。諷刺的是,資訊過剩可能造成知識貧乏。現在若要抵抗各種令人分心的數位事物,並培養必要的紀律以進行學習,就必須要有好奇心和求知若渴的心態。人類祖先在演化過程中所處的世界,環境的刺激相對較低,因此注意新鮮事是好事,會受到獎勵;但現在,比較有利的做法恐怕是忽略新鮮事,而不是吸收它。正如卡路里的狀況,過去人類演化成傾向盡量讓卡路里的攝取量達到最高,但現在世界上充滿大量且廉價的速食,這種做法已經不再有利於生存;同樣的,人類演化形成的傾向是要盡量吸收新奇的資訊,但現在這個時代充滿了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各種想騙你點擊的新聞,盡量吸收新奇資訊的傾向已不再有利。各種話題名人就像是智識上的漢堡和披薩,也就是說,他們令人難以抗拒,但對於我們飢渴的心靈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