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阿布/生活的渣滓

聯副電子報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1/14 第693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阿布/生活的渣滓
【俯拾皆好風景】舒國治/說勾縴
【剪影】林育德/拳套旁邊
【慢慢讀,詩】周駿安/夜市人生

  人文薈萃

阿布/生活的渣滓
阿布/聯合報
生活的渣滓。(圖/阿普航空)
準備搬離居住五年的醫院宿舍,發現這些年在這裡經過的時間是灰塵,平時安靜的堆積在看不見的角落,只有在最後幾天打掃裝箱的時候,從窗戶透進來的金黃色陽光裡,細細的飛舞旋轉著。

而除了灰塵以外,時間也可能是以雜物的形式,盤踞在這窄小空間中。

打掃時才發現過去生活的痕跡一直都在,只是很少去想到他們;像是一道平時不被注意的疤痕,連同背後的故事一起藏在衣服深處,某日褪盡衣物泡進熱水裡時,才冷不防跳入視野,那些故事活起來般又開始扎扎地疼。

這幾年累積的無用物品,在最後幾天裡,或扔或送了不少。除去買了卻沒在用的背包,只穿幾次的衣服以外,更多不知道該丟不丟的是各式生活留下來的記錄:旅行的明信片、抽獎得到的小禮物、參加朋友婚宴時的喜帖與婚禮紀念品等等。

有些婚禮小物還有實際功用的就先留著;但有些(小熊玩偶之類)只能純做擺設,最後通常都是丟了或送人。那些隨婚禮附贈的小物彷彿是一種關於婚姻的隱喻:婚禮畢竟不是婚姻本身,像是喜帖上的婚紗照,新郎新娘相擁著對著鏡頭笑得甜蜜;婚禮結束以後新人回到日常,有時爭吵,有時和好,更多的時候是假日早晨懶得刷牙洗臉,穿著邋遢的家居服出門買早餐。

依照功能性分類,該丟的該留的分別裝了幾大箱。但那些看似有紀念性、卻又不那麼必須的物品,才是整理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旅行的紀念品該丟嗎?別人送的禮物與卡片呢?物品是生命的具體證據,時間走過之後留下的足跡,丟了彷彿也就從此訣別了一部分過去的自己。彷彿困難的不是丟棄物品,而是捨棄與一段記憶之間的聯繫。

這世上有一群人,是絕不肯拋棄那些聯繫的。他們戀物,迷戀那些有形之物,近乎強迫式的儲積與保留。有些人沉迷於收集過期報紙、空罐子、舊電器或壞掉的家具,也不為了去回收站換錢,單純只是不肯拋棄,是認為它們終有一天會用一種新的形態,重新回到自己生命裡。

旁人無法理解他們的囤積,他們也疑惑,為何別人看不見這些物品的價值。他們對物品強大的情感依賴,往往讓家中堆滿看似無用的雜物。久未清運的雜物讓存放它們的空間也改變了。或許是地面上的灰塵,或許是寄居在隙縫間的衣蛾與蠅虎,都是空間老去的痕跡。物的存有是一切衰敗的開始。

囤積者把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壓縮得很小很小,騰出空間來存放那些物品。那是眼睛能看得到、伸手就能觸摸的,知道它們一直都會在那裡,心就沉甸甸的滿足了;囤積是為了一種安心,物品不像時間,堆在身邊就不會莫名的失去,有形之物與無形的安全感,在這裡只有很短的距離。

不願意失去,也不願意拋棄,生活逐漸被過去搜集的東西所填塞,像是一種隱喻:我們要收藏過去,但亦須騰出空間留給未來。那些不被使用的物品,因自己的形體而非功能而繼續留在人世間,像是失去生命的木乃伊,囤積者端坐其中,是王朝覆滅以後,整座皇陵孤獨的守墓人。

守墓人的一生也就被埋在那裡了,因擁有而形同拘禁,那座被過去的物品所填滿的空間,也將成為他最後的容身之處。這可能並不只是隱喻:真的有人因為堆積過多雜物,而引起火災、孳生病媒而染病,甚至被倒塌的物品壓死的。

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所擁有的物品增加,亦是活過的證據。隨著時間過去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總是有一些渣滓會沉積下來;無論是以收藏,或是以垃圾的形式。

離開醫院宿舍,到新學校安頓好以後,在縱谷的生活由此展開。

小小的研究生單人宿舍裡,一張床一套桌椅,衣櫥與書櫃,就幾乎沒有多餘的空間了。上午剛從醫院宿舍裝箱打包的什物,下午便從箱子的秩序中解放,倉促的占據了新的房間。

新的生活開始累積新的渣滓,但這次有了暫居此地的自覺,因此有意識的壓抑了購物的衝動。房間角落裡不起眼的垃圾桶,記錄了我在此生活過的痕跡:那些光鮮的文明外皮被剝下後,破碎而難堪的殘骸。

學生生活規律而單純,一方面地處偏遠,日常所求所需極少;另一方面失去了每個月固定進帳的工作收入,一切皆須從儉。三餐皆在學校周邊的餐廳內解決,偶爾嘴饞想吃消夜,校門口那幾攤鹹水雞臭豆腐什麼的,用玻璃餐盒裝了即可外帶。生活簡單,垃圾也就少了。除了偶爾自己下廚所產生的菜梗果皮必須當日即棄以外,度日剩餘的渣滓不過就是幾張衛生紙、一小撮泡發的濕茶葉、偶爾一只盛過可樂的寶特瓶而已。茶葉渣乾掉了仍有淡淡清香,其他緩慢成長也不發臭的垃圾量,在角落的垃圾桶裡幾乎可被忽略;時間過去,裡頭依然歲月靜好,垃圾安穩。

據說垃圾比任何自白、宣言,還要更能夠真實的呈現一個人的內心。例如說好要開始減肥的人,垃圾桶裡可能連續幾天出現裝過鹹酥雞的紙袋;或是在看似顧家的丈夫的垃圾中,發現在外縣市購買保險套的發票。一個人製造出的垃圾,比他本人還要誠實。

垃圾是私密的,是自我與垃圾場之間,單方面的叨叨絮絮;垃圾桶是最有耐心的精神分析師,那些隱藏起來的慾望、衝突留下的滿地碎玻璃、擦過淚水的衛生紙,在這裡能夠毫無掩飾的被丟棄、被釋放;但也有可能,被分析。

我們習慣對垃圾桶誠實,但也有最小心翼翼的人,連丟垃圾都特意隱藏。而的確,電影裡探員面對毫無破綻的罪犯時,常做的就是喬裝清潔隊員,搜集他每天門口垃圾桶裡的垃圾,回到根據地再將那只乾扁扁的塑膠袋拆開,考古學家般,用放大鏡逐一檢視每一塊內容物,唯一的破案線索通常就會在那裡。多年前看過朱少麟的小說《地底三萬呎》,裡頭一個撿破爛的「帽人」,負責小城的垃圾收集與處理,但有時候你幾乎以為他掌握的是每個人不為人知的內心;他是垃圾場中的哲學家,從垃圾裡面,看穿了世界的底細。

垃圾,或許是這個消費世代全球共通的語言。在海島、在鄉村,在任何一個文明的邊陲地帶,你都能輕易的見到垃圾。有時我會忍著臭爬上位於村落隱蔽處的垃圾山,蹲下來,仔細檢視腳下的垃圾。在貧窮的地方,它們通常是一些生活的殘留物:你能看到花花綠綠的飲料瓶、沙拉油桶、裝過糖果或麵粉的包裝紙袋。於是你知道這個村莊的大致概況:規模多大?飲食型態?甚至於消費水準怎麼樣?

那些垃圾不毀也不滅,層層疊疊都是時間的痕跡,幾乎可以用考古來建構出一部地方誌。它們打出生起就是從工廠製造,被人由商店買來,很快被丟棄,並和其他的垃圾混在一起。垃圾是無法像落葉果皮般,被大自然所接納的。它們不認得土地,而土地也不認得它們。

在垃圾山上一腳高一腳低,踩著的是文明的廢棄物,也有可能腳底下是一整個文明本身。整個消費時代的文明狂歡之後崩塌了、毀壞了,最終成為渣滓。文明易毀,垃圾永存。世界是一處巨大的垃圾場,而我們都身在其中。


【俯拾皆好風景】舒國治/說勾縴
舒國治/聯合報
勾芡,是平常大家所用的字。似乎講的是,把芡粉勾上。

但民國年間老的食譜書,常會看到「縴」字。也就是,它是動詞之用法。像長江拉縴的縴夫,是同樣的字。其實袁枚的名著《隨園食單》早就在首章的「須知單」中有〈用縴須知〉一節,他謂:「因治肉者要作團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膩,故用粉以牽合之。煎炒之時,慮肉貼鍋,必至焦老,故用粉以護持之。此縴義也。」

台灣雖是小小一島,卻是粉之大國,粉製品太多。肉圓的皮,粉也。蚵仔煎之透明物如此厚稠,粉也。連米粉也要摻粉,使之不易斷,哇,何聰明也。

故而勾縴之菜,我儘量避之。有時吃到酸辣湯之較不稠者,頓時印象更好些。說到酸辣湯,有人家中用下麵條、下餃子之麵湯,因其濃稠,把它淋在打好蛋花、擱了蔥花的碗裡,再撒胡椒、滴上醋,便是最簡易家常版的酸辣湯。而事實上若用的麵湯是下了幾百個餃子的湯,其中有些下破的餡漏了出來,又是豬肉末、又是白菜絲,於是淋在酸辣湯裡,壓根就又有豬肉又有白菜了。莫非這就是日後酸辣湯的濫觴?

說到勾縴,似乎肉絲白菜餡的春捲,必須勾一點縴,也就是包的時候,因有縴,於是有乾的效果。入油一炸,縴的部分化了,遂成了春捲皮內的湯汁,豈不妙哉!

只是市面的芡粉,實在太有可議,我即使想在家中做春捲,也不可能勾縴。

我家中做的春捲,從沒用韭黃肉絲餡、沒用高麗菜肉絲餡,用的只是白菜肉絲餡。而這白菜肉絲餡,有一點寧波菜裡的爛糊肉絲之風情。

說到爛糊肉絲,又似乎必須用到勾縴。但也可以用別的縴法!我自己想的方法,是用米的粉來縴它。在來米乾炒至黃,俟冷,再磨成粉(用磨咖啡豆的小機器即可),將醃過醬油、糖的肥瘦兼有之肉絲,去沾上米粉,便是這樣的勾縴。先炒肉絲,多用油。炒好後,先鏟起。再用炒過肉絲的油去炒白菜絲,炒上一陣,蓋鍋蓋,燜煮二十分鐘,不加水。白菜自己出的水,即已夠多。爛糊肉絲,雖名叫肉絲,其實是吃白菜。這是一道村家窮菜,幾乎像是一道素菜了,滿滿的白菜絲,但燒得糊糊的,並不泚苦。若是吃不起肉的年月,可能只是十幾莖細細肉絲炒出快一斤的白菜,但因為有爛糊,吃起來一點也不清素!

這爛糊怎麼做?我自己做也會把在來米炒黃後磨出來的米粉,調進白菜湯汁裡,這種米糊與青菜共鎔的燒法。其實像江西的婺源這種山青水複的深鄉也會這麼烹調。

台式的「白菜滷」,也是製白菜的良法。它裡面的香膩滋味來源,一是炸豬皮,一是魚皮,一是扁魚的乾,其實已頗豐富了。我在攤子上吃滷肉飯,最愛配「白菜滷」。

我小時吃過一種肉羹,是帶皮帶肥帶瘦的三層肉的,真好吃。既是肉羹,當然肉的表面自然會縴上粉。這種三層肉他縴的是何種粉,不知道,但似乎不厚稠。為何講到這事?因為早年在台北所吃肉羹,多半是肉碎與魚漿捏塑而成,與宜蘭的那種「整塊是一片肉」所成,不一樣。

我若如今自己在家中做肉羹,會想用一新法。即先把帶皮帶肥帶瘦的三層肉,切成拇指寬的長條狀,再用醬油、糖、米酒醃過,然後裹上乾炒過再磨碎的米粉,令之沾抹均勻,再放進蒸籠(下鋪番薯塊)去蒸,如同製粉蒸肉。

蒸透後,先吃粉蒸肉。其餘故意多蒸出的肉塊,等冷了,放進冰箱。明後天如要再吃,就把它製成肉羹。製法是,白菜切絲,然後丟入炒鍋炒熱,加水,燜煮幾分鐘,然後把粉蒸肉一、二十條丟入共煮。起鍋時滴幾滴烏醋,或在碗上擱些香菜,就是家庭的肉羹了。這是一肉二吃之法。


【剪影】林育德/拳套旁邊
林育德/聯合報
拳套旁邊。(圖/林育德提供)
拳館的樓梯上掛著一副副拳套。

不遠處的牆邊吊著沙袋,喜歡稱呼它們「快樂的條狀物」,每天,都會有人帶著不同的心情面對它們,以不同的四肢接觸它們——依照每個人練習的項目而定。

學員的練習以下課為分界,有時請假,有時沒來。但選手不是,選手的練習從來沒有結束,只有暫時休息,然後繼續練習。練習讓身體進步,練習讓心靈迎接可能會發生的事,練習在頭腦思考之前,用身體記得的事。

在此之前,這個身體和心靈,經過頗不快樂的一段日子,搬了住所、動了手術、辭了工作,居然開始運動,而且是,算是劇烈的那種。開始不必記得今天星期幾,只要記得是不是去拳館的日子。

各種顏色的拳套掛著,靜靜等待下次練習。今天下課的時候,我想練習記得這個畫面。

(本欄歡迎投稿,文長以300字為度,附照片一幀,稿寄:lianfu@udngroup.com)


【慢慢讀,詩】周駿安/夜市人生
周駿安/聯合報
是誰讓天菜很滷

是誰使豆腐很臭

眾人如蚵仔共煎的年代

是哪尊佛又著急地跳牆

不願開口的蛤蠣

認命剝頭的草蝦

情緒屢屢被炸過

如此雞排

事情常常被煮過

十分鳥蛋

有時像薑絲蹦著蹦著

就闔上自己的棺材板

有時縱然鮪魚鬆餅

肚腹常懷人魚之夢

當汽水終究

忍不住爆衝

芋粿蘿蔔

糟了個糕

珍珠似的瞳孔

也要盯緊明日

明日的蛋黃

絕對不能酥


  訊息公告
培養討好性格 不踩團隊合作地雷
在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會影響工作能否順利推動,如何討人喜歡?在團隊中如何與同事互動,什麼地雷不能踩?懂得其中微妙的心理學,將會讓你更能快樂工作。

藏王樹冰 一首華雪漫賦的詩畫與夢幻
前往日本東北賞雪,藏王樹冰奇觀是絕對不容錯過的。二月深冬來賞,抵達前的沿途雪景令人恍若走入畫卡般之空靈,日輪在針葉林間朦朧隱約,猶如躲在紗帳內的姑娘含羞見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