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最初的旅行,是跟隨父母從台南住家搭興南客運返回鄉下老家,當時年紀小,自以為那就是旅行。
老舊的客運車,普通班次,站站停,停在沿線每個村子口,站牌旁邊往往是柑仔店、飼料行或鐵皮搭起來的陽春候車亭。以我當時趴在車窗的小孩視野看出去,每個站牌往後延伸的田埂小徑,充滿冒險元素和想像空間,那是以返鄉為名的美好旅行。
長大以後,旅行憧憬的目的地,變成飛機出境的來去匆匆,行李箱內容物是把日常縮小成幾天幾夜的換洗衣著,加上瓶瓶罐罐和各種充電線,再把旅行的回憶換成購物的重量扛回來。海外旅行其實很緊張,既有語言隔閡也有陌生環境的疏離,往往在疲累湧上的瞬間,感覺鄉愁在逞強的裡側給了自己一個擁抱,瞬間就會想要回家,就會苛責自己幹麼不留在家裡耍廢就好,明明可以輕輕鬆鬆,為何要把旅行當成作戰計畫一樣。有過幾次就真的在異國旅行投宿的旅館關了一整天,看電視,吃旅館大廳投幣買來的飲料與泡麵,自認為找到適合自己的放假模式,在一人的房內大聲笑出來。
特別在外國語環境裡拚搏一整日之後,突然就想起那些在台灣小鄉鎮的小旅行,仗著語言人情互相依偎的暖度,整個人就算放鬆成海綿那樣隨興,即使毫無計畫也無所謂,就算迷路也總會找到方向,只要開口問路就能連上導航方位。
然後就開始嘗試搭乘陌生的公車路線,偶爾也坐上跨縣市的長程客運,或搭台鐵普通列車,在任何未曾去過的小站,學日本節目《日本電車之旅》(日本Ъяж/ヅヘベ途中下車ソ旅)那樣沒有計畫地散步。去看看田裡面種些什麼,去瞧瞧鄰近的小工廠生產什麼,找一個類似廟口或菜市場的地方,那裡必然有在地人用餐的小店,吃CP值很高的B級美食。當日往返也不難,當成親近台灣的習作。
也喜歡跟著朋友回他東部故鄉,穿拖鞋跟他去吃早餐蔥餅,去吃麵線羹加很多辣油,去他阿舅做生意的老店,半買半送扛了他們自家生產的花生,回家上網一查才知不得了,竟然是網購大熱門。
被當地人看出陌生人的破綻也不用害羞,雖然還是有被識破的尷尬,但陌生人就陌生人,尷尬就尷尬,原來就只是路過而已。陌生的地方往後也未必有機會再來,但寫成記憶之後,就變成自己旅行記憶的領地,感覺還是開心。
往往以為很近的地方,反而覺得疏離。小鄉小鎮未必是旅遊景點,只要有居民的日常,走一趟就帶回各種趣味。沿著鐵道或省道縣道,有人情牽連的地方就跟著人情回家,有傳說的地方就跟著傳說前去朝聖,做個有感情有溫度的歸人或旅人,就算小鄉小鎮,也是美好的旅行。
旅行於焉有了新解,只要出門就是旅行,即使搭公車去了幾站以外的菜市場,盡量把自己喬裝成旅人,喬裝未必靠外在裝扮,內心轉念就好,自己領銜主演的小劇場,一人就可盡興。畢竟日子裡的不自在越來越多,如果不把移動當成旅行,那就只剩下生活帶來的壓力,雖然旅行也有壓力,但因為是旅行,所以沒關係。
於是去了遠方的旅行,也走入異國的小鄉小鎮,就算是都市,也盡量去冷門景點,人不太多,不擁擠,可以安靜走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就好。旅行有了自己定義的道理,不急著趕路,迷路就當作邂逅新風景,人生彷彿走入另一幅地圖,這樣也不錯。
閱讀更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0182?loc=P_0005_010
閱讀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