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衰弱」是一種流行病,尤其在我們面對很難受的感覺時,那看似世故的情緒轉移方式,大多使得我們的情緒比人類過去的情緒更受傷,也更失落。 生活在這個充滿壓力的大環境中,隨著越來越衝動及強迫性地行動,真正的平靜體驗已逐漸遠離我們而去,持續的忙碌,讓我們在這個永遠成就不足的跑步機上感到壓力及磨耗,而我們只能無意識地不願停止或是持續規劃時間,以免所要逃離的「感覺」會追上來,並撲進自己的覺察中。 由於我們沒有停下來好好地感覺、體驗及處理那些驅使著我們的情緒,使得這些尚未消化的情緒,變成了在肚子裡翻騰的焦慮,並將我們的思想「毒化」為持續的擔憂,也讓我們像在逃獄般一直逃離自己,從而犧牲了自己的平靜,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我們其實可以停止這種不加思索的逃跑,因為在這些未消化的感覺底下,是平靜與滿足,而我們可以學會安全地感覺,表達所有的情緒,並發現完整而不受干擾的深度安適就住在身體裡。我們可以從「做事的人」蛻變成「存在的人」。 現在是重新發現內在小孩情緒活力的時候了! 我們的內在小孩能夠在簡單愉悅中發現持久的滿足,因為他們並不是為了要逃離內在情緒的混亂,才去追求愉悅。 許多人對於「歡迎自己的感覺」這種想法卻步不前,是因為我們極少見證到健康的情緒表達。 在我們的文化中,少數人的確會表達感覺,但他們的情緒化經常很討人厭,而許多「受物質影響」者的情緒放縱主義,又是可悲或有傷害性的。 還有少數人明顯受到邊緣性人格障礙所苦,常用懲罰性和爆炸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也會為了一點小事就暴怒並哭到抽搐,而這種方式常常使得其他人覺得被控制及操弄。因為他們極端的情緒化行為,使得人們更相信隱藏情緒是明智的。 因為「感覺」而招來惡名的另一種人,則是固執地守著那些感覺不放,直到那些感覺變成怨恨。那些終身困在易怒或自怨自哀的人,通常會使得他人有疏離的感覺,或是不表達憤怒、悲傷等感覺。 然而,我們不必因為這些人不負責任的情緒表達,就疏遠了自己的感覺。雖然我們對於自己感覺到什麼情緒沒有太多選擇,但對於要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其實擁有許多選擇。 我們可以學會以良性的方式與情緒共處,可以擁有情緒而不死守它們;我們可以軟化並放鬆地進入情緒,而不放逐或是死記著它們;我們可以在感覺完成其任務時,讓它們經過我們而去。 有時候,我們有必要昇華或抑制自己的感覺。昇華是有意識地去選擇轉化,並且把情緒能量重新導向到建設性的自我表達方式,像是運動或跳舞。抑制則是有意識地去選擇克制自己,在不恰當的情境中不表達情緒,例如,對老闆怒吼或是在不體貼的人面前哭泣,絕少會帶給我們好處,所以在那種時候,我們可以等到處在較安全的情境時再「表達情緒」。 當我們試著直接體驗自己的感覺時,最終會發現「臣服於它們」是最有效率的回應方式,而且長期來說最不痛苦。並能理解到,並非在毫無痛苦的狀態下才能完全享受人生,而且新的失落與傷害不會主宰我們的覺知,或是壓垮活著的熱忱。 隨著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做朋友,這種逃離感覺的自我破壞行為就越來越不常來折磨我們,並能優雅地接受現實,也就是:情緒本質有如天氣,經常在各種令人舒服或不舒服的狀況中不可預知地改變,也能理解到,就像太陽不能被強迫持續閃耀,我們也不能誘導正向的感覺持續下去。 當我們臣服於自己的感覺並且軟化自己,就會重新連結那些感覺自然帶來的無價本能與直覺。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負面情緒的驚奇和美好之處。許多人在修復情緒之後,擁有許多美好的體驗:悲傷熟化為慰藉、憤怒展開成笑聲、恐懼翻轉成興奮、忌妒敞開為欣賞,以及怪罪變成了原諒。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