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十八日本報系「願景工作室」特別企劃《關鍵兩年──台灣快轉》系列報導,經由跨國比較,勾勒過去、檢視現在,期許剛剛展開第二任期的馬英九總統,能運用這開始的關鍵兩年,讓台灣恢復成長動力,進而使經濟脫胎換骨。當時我們即明確指出,人才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青年世代的困境能否紓解,尤是台灣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隨後人才議題逐漸受到朝野及社會各界重視,討論和建議聲音不斷。在這近九個月的時間中,我們也屢見政府官員分析相關問題,包括新任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曾指出,台灣在人才問題上有四大危機,包括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及國際人才競逐失利。
政府部門其實並不是不知道人才問題的嚴重性。兩年前政務委員朱敬一在接受訪問時就談到,人才外流不是現在才發生的問題,已經不是新聞了。但他也坦承在研究此議題之前,不知道台灣的人才地圖如此失衡。
也就在兩年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政府研擬對策。總統府也表示人才問題已到了國安層次,馬總統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早在二○一○年底就指示相關單位提出解決方案。行政院則強調,已核定「人才培育方案」,預計投入六百億元的經費,培養國家社會所需人才。
如今兩年過去了,台灣的人才問題卻不見有明顯改善,反而更形嚴重。況且,台灣的人才問題有許多面向,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用不上、留不住及進不來三大部分。其中又以青年世代問題的嚴重性最為凸顯。
環顧全球,青年世代的就業、失業,是個普遍性的問題。根據去年十月世界銀行公布《二○一三年世界發展報告》,全球約有兩億人處於失業狀態,其中七千五百萬人是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更有報告指出,全球約有六點二億青年人既不工作也沒有求學。比較來看,去年十二月台灣青年失業率為十二•六%,竟是亞洲主要國家中最高者,而對照整體失業率四•一八%,則達到了三倍。這也意味著,在台灣的青年,相對於整體社會更為弱勢。
如果說台灣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是果,其原因來自幾個關鍵。一是過去國家對於產業發展和人才戰略沒有規劃和願景,產業遲遲無法提升,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就業需求類別,無法搭配,產學之間嚴重失衡。其次是教改的苦果,早期技職體系的發展,為台灣培養諸多中間階層的技術人員;然而,之後的教改,卻讓技職體系紛紛改制為科技大學,轉而跟普通大學競爭,也讓技職體系的人才出現斷層。
另一個關鍵,就是產業界的態度消極,多半將培養人才的責任推給政府和學校。特別是一些具有指標意義的大企業,通常會喊著「沒人才」、「年輕人不好用」,並對政府或學校提出非常多的批評和意見,以為人才就應該是政府和學校都幫他們培養好,他們只要拿來用就好,但反而沒有具體指出企業該做什麼,好像企業不用負起相當的責任。
誠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就是年輕人自我能力的培養。當政府政策面的改善、企業主的心態、教育制度的更新及經濟力提升都緩不濟急時,年輕人如何不被視為草莓族,而主動厚植自己的實力,無疑是解決自身問題的最佳利器。
值此新內閣就任、也是史上最年輕的行政院長上台之際,為了喚起各方再次重視青年問題,並能以更積極的態度和作為面對,本報系「願景工作室」正在連載策劃一年的「為青年尋路」系列報導,希望和台灣朝野各界一起攜手努力,正視並紓解青年世代問題。更期盼,我們的政府和產業界,不要只著眼於解決現在的問題,也要同時往前看,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的人才戰略是什麼,在未來世界中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同時考量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提出未來的人才地圖,讓現今台灣人才問題的種種困境有以救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