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個益智節目,裡頭考了一個題目,問說:「打油詩的打油一詞,最早是指什麼意思?」我認為是一個人的名字,另外有參賽老師認為是一種職業,於是事後找了很多歷史來佐整。 以歷史的角度來解釋似乎也能言之成理,可是我總覺得似是而非,所以後來我靈光一閃,決定用中文的角度來詮釋: 在國文教學中,有一種情形,是語言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會有不同的意思,稱為「古今義變」。舉例來說,「婦人之仁」本是一種讚詞,到項羽時卻變成一種貶詞;同樣的,「每下愈況」後來變成「每況愈下」時,那個「下」與「況」,意義都與原本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了;「好菜」是佳餚,當演變成取笑人的意思時,表面上的字詞不變,可是實際上,意義與詞性,都跟著改變了。 張打油名字的由來,是他所從事的行業沒錯,但當人們將之代稱為「張打油」時,卻產生了義變,也就是說,當人們將「張」與「打油」連稱時,「張打油」就不是職業,而是「人名」,舉例來說,當我在路上被稱為陳老師時,陳老師指的就不是職業,而是一種人名的代稱。於是,「打油詩」被人家連稱時,人們不會將它拆解為打油這個職業的人所作的詩,而是很確切的認為是「張打油」這個人所作的詩。 綜上所言,簡單的說,「張打油」的「打油」由來,是打油這個職業而來沒錯,但「打油」詩的「打油」,卻是意指「張打油」這個人,也就是說,打油詩的打油「義變」成人名的代稱,這是無庸置疑的。 由這件事情,我發現不同角度的詮釋,往往會更打破本身的限制,而提供更客觀的答案。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學究天人,因為不同領域的學問相互發明,往往更能趨近真理。 傳統中國文學臉書社團:http://www.facebook.com/groups/23184488019736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