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孫中山」是台灣電影中少見的異類。它的外表像是現在大家很愛拍的青春校園片,看似寫實,結果竟極端風格化;題旨嚴正,沒想到卻帶有喜劇火花。導演易智言久違大銀幕,在延續「藍色大門」青春老路的假象之下,藉著兩個啷噹少年的皮相,骨子裡則是足以宣洩台灣民眾胸中那鬱結已久、集體憤怒的一部「出氣式」作品。 故事主角是兩個高中生,他們先後相中了學校儲藏室裡蒙塵多時的孫中山銅像,想把它搬走變賣,以解決口袋空空的燃眉之急。從人前醒目膜拜,到人後挪藏暗處,「孫中山銅像」暗喻著歷史時局的變化,更成了片子裡最巧妙、意義也極為豐滿的象徵。它既是鈔票上的印記,也直接代表著值錢之物;它是學校與師長的權威指涉(看看前一陣子建中發生的銅像新聞),卻也曾經是理想的標竿。更好玩的,當它不可思議地直挺挺樹立在街頭之際,更像是「點」出了整部電影其實一點也不寫實的形式本質。
顯然易智言將這個偷銅像的故事,「玩」成了一個寓言。兩個海選而來的男主角詹懷雲、魏漢鼎,明顯地在表演上帶點生澀,導演卻善用了他們的這股氣味,將整個電影拍成刻意的樸拙。那些不停故意重複的「笨」台詞,一開始讓人覺得生硬拗口;到後來,卻一次又一次似是深具嘲諷意味的反叛。
影片後半,當所有孩子都戴上面具後,他們沒有了自我,反而更代表著一種集體鼓譟的瘋狂行徑。整段沒有對白、宛如默劇般的表演,更凸顯整個行動(體制)的荒謬。在沉默之後,緊接而來的是媒體的膚淺渲染,以及學校老師樣板式、傲慢的懲訓,尤其後者,像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面對群眾時的嘴臉呢?最後,年輕人殘忍地陳述了對未來的恐懼與無奈。此時此刻,一切又從電影裡的非寫實,映照出讓你我感同身受的真實。
「行動代號:孫中山」是一部內裡遠比外表看來更加層次豐富的作品。它未臻完美,卻誠意十足,在嬉笑怒罵之間,傳遞的卻是沉重無比的訊息,只要對這塊土地還有一絲關懷,就很難不被打動。與其說易智言拍的是青少年,我倒覺得那些「美少女面具」背後所藏的一張張臉孔,其實是懂事又慚愧的大人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