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美好的將來必須靠現在的金錢與時間投資,所有的個人、組織、國家,都是遵循這個「投資法則」成功的。
「投資法則」運用在個人身上最單純,人們只要相信努力會有成果,就會願意為了未來而投資;但是運用的範圍超越個人時就複雜了,大家可能對投資的優先順序有不同的看法,更可能會在組織內運作,希望投資的結果對自己比較有利,這種「政治法則」經常導致組織的投資對少數人有利,但犧牲了全體利益的最大化,賄賂就會有這種效果,美國法律甚至禁止美國企業在海外賄賂。
「政治法則」加上「投資法則」對個人利益有加乘效果,卻損害大眾利益,因此許多法規設計的目的在抑制「政治法則」的效果,鼓勵「投資法則」的運作,例如禁止壟斷、關說、賄賂等等,但政府有些作為卻是「政治法則」運作的結果,通常只對少數人有利,例如各種補貼、保護等等。
「政治法則」經常壓過「投資法則」,造成社會進步緩慢,例如全球暖化可能是最迫切的危機,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投資」於解決方案,但實際上處理速度遲緩,因各國都考量自己的私利,想以「政治法則」解決歧異。我們有問題時,通常希望透過協商解決,但是「政治法則」運作的結果是私利的妥協,經常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新問題,台灣的政黨協商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
大家只有在願意減少私利的情況下,才可能抑制「政治法則」,讓文明永續發展,否則將不斷製造問題,自食惡果,例如健保制度遲遲無法有效改善,就是因為我們以政治角度處理成本與醫療品質問題,無法讓「投資法則」有效運作。
其實人類一直有反省力量,「社會企業責任」強調的就是企業必須在營利時考慮社會的永續,否則無法獨善其身;宗教團體強調「他利」,鼓勵大家替別人著想。當少數有資源的人願意挺身努力時,「政治法則」會受到壓抑,「投資法則」會出頭,例如李國鼎先生對台灣經濟貢獻;但是如果讓「政治法則」不停擴張,愈來愈多的人會難以忍受。
台灣正漸漸接近這個臨界點,其中一個現象是資源迅速集中於少數人,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如果這個問題持續惡化,社會將不可能永續發展,但是現在也是扭轉趨勢的絕佳時點。
雖然資源愈來愈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果運作得當,反而可以讓「投資法則」壓制「政治法則」,畢竟有資源的人可自主運用資源,而不受制於「政治法則」,例如台積電二○一三年研發支出四八一億元,占盈餘一八八一億元的廿五%,資本支出三千億元更為驚人,是台灣私部門投資逐年不振的中流砥柱;美國企業家比爾蓋茲的身價現在是八百億美元,早決定將他的財富多數用於公益。
現代社會最有資源的是企業家,如果台灣企業家能夠團結,將部分私利轉為公益,例如減少投資房地產,轉而投資於企業與員工,將會是社會最有說服力的「利益團體」,可有效地壓制「政治法則」,提倡「投資法則」。企業家應形成「台灣投資聯盟」,提振低迷的投資氛圍,減少貧富差距,進而改善其它的社會問題,達到自己及大眾的永續雙贏!
(作者為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