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控制》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實在很適合拍這種電影,這種要說故事,且故事有著懸疑和心理成份的電影。
《控制》是非常劇情的劇情片,兩個半小時都是劇情,且每一小段都很重要,若跑一次廁所,可能回來已經風雲變色案情大翻盤,或是可能回來之後就錯過了一段說明,所以建議要看《控制》的朋友們,第一要睡飽、第二開演前要先上一次廁所。第一項其實只要是喜歡看劇情的話都不用擔心會睡,《控制》雖然長,卻不會悶,一直有事情在發生、有進展,第二項就看個人…容量…了…。
我想先說的是《控制》的題材,因為它談的是婚姻生活,包括兩人對彼此的期望、希望對方如何做的控制等等,以及事發之後,很多媒體的炒作、民眾的觀感,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心理層面的因素…報復、掌控、擁有、形象、很多很多的心態摻雜在其中,所以我想這部片子會比較適合成熟一些的觀眾(不一定是年齡成熟,而是在這些方面的經歷或思考上成熟)。
它的確是一部查犯罪真相的片,但犯罪只是片中的一部份而已,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的過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動機」,也就是上面說到的心理層面。如果你對這些元素都有興趣,想看個有創意又難以猜到真相的故事,加上很會說故事的導演和很會演戲的演員,那《控制》就是個很棒的選擇了。
《控制》說的是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和蘿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結婚五週年時,妻子突然失蹤。所以故事會先從班艾佛列克,丈夫的角度來查案件,過程中也會穿插著一些這對男女結婚前的相遇。接下來再發展一陣子後,《控制》會再切入妻子的角度,所以時間軸又會回到先前已經看過的時間(當時是從丈夫的角度看),此時就有一些前面看到的線索可以連結起來了。
像這種劇情,最重要的是怎麼說故事能夠慢慢丟出真相、提供證據,吊觀眾的味口,同時又不會因為時間的前後穿插而變得看不懂。這點,《控制》做得相當成功,發生的事情的確複雜、有心機也有計畫,但我相信觀眾絕對都能夠隨著電影發展開始漸漸了解一切,不會有看完之後還要拼命問同行朋友的情況發生(當然,前提是有做到一開始提到的兩點,沒睡著也沒跑廁所)。
再來,因為《控制》牽扯到很多「裝」的部份以及心中的情緒,所以演員也十分重要,演員不只是要演一個角色,還要演一個角色去「演一個角色」,比如班艾佛列克要演片中婚姻已經沒感覺的丈夫,但在人前還要裝成愛妻子的好好先生,可是又要讓我們這些觀眾一看就知道他是故意演的,可說是戲中戲。蘿莎蒙派克的表現更是精采。
不過因為《控制》中有很多東西都是要自己去發現才有意思,所以要小心被爆雷,在這篇文章中也有些想談而無法多談的地方,以免壞了大家興致。我只能很抽象的說,不需要很執著去追究合理性,畢竟像《控制》這種電影,在談的就是「特殊案例」,當觀眾時就不要在心中想說誰怎麼可能會如何如何,接受就是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然後好好聽導演說故事吧!
另外一些衍生思考,其實在很多的人際關係中,我們都有不知不覺地想要去控制這段關係,希望關係照著我們想要的方式去發展,希望對方成為我們期望的模樣,希望…希望…希望…,所謂希望,某種程度上就是滿足我們自己主觀的慾望吧?或許會呈現在很小的地方,比如爸媽希望孩子唸醫學院、生日期待男友要來個驚喜、認為老公總是加班不在家陪而很煩燥…太多太多這些小事,背後都隱含著期望了,而期望太強時,就會變成了一種控制慾。但關係真的是可以控制的嗎?控制真的是好事嗎?
而人又有多了解彼此?殺人魔的父母可能都不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殺人魔,變態的朋友也不會知道自己的朋友有多變態。大部份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呈現出來的都是還算好的一面,但當底線被踩到的時候、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後一根稻草被放上去的時候…在這些極端的情況下,會激出怎樣的性格、心理?沒發生時,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答案。人的心理,實在是難以捉摸,卻又可以非常扭曲的…
還有一點就是有點諷刺的脫口秀以及媒體報導這部份,總是以目前所得到的資訊來炒作,而觀眾很容易因為被放大的片面資訊而在心中就下了判斷,認定自己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甚至很可能和朋友會義正言辭地批評這些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這在我們的生活中天天都有、處處可見。《控制》也可以看到這樣子的盲目,以及懂得利用媒體的人如何「作秀」。
除了電影本身的真相以外,《控制》也有許多可以再深思的地方。我是沒看過小說,所以整個故事發展對我而言是未知的,看得過程目不轉睛也無法分神,即使是純劇情片也相當有吸引力,小說應該也會很好看,但我相信電影有它自己不同的呈現方式,包括像很多表情、語氣、音樂氣氛等等,或許看過小說的人,還是可以來試一下不同的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