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抱怨像吸二手菸 百貨公司樓上的咖啡店,一群年約50歲的老朋友圍坐在靠窗的圓桌邊,每個句子都是字正腔圓的中文夾帶幾個英文單字,仔細一聽,是對時下年輕人的感嘆。 「他覺得他是來做design的,所以其他事情都不願意做,連copy東西或買個便當都不行。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哪有說話的空間?什麼苦都要吃,才有機會出頭。唉,現在年輕人真不好帶。」 這段話令人不禁莞爾,昨天,同樣的地點,我竟然聽到一群年輕人講一樣的話,但卻是站在平行宇宙的另一端。 「我讀完大學竟然是要來做這個的,這樣的工作內容跟當初告訴我的不一樣,今年我們公司的員工已經走掉一半了,要不是我老闆拜託我留下來完成這個計劃,我早就也辭職不幹了好嗎!」 從幾次在咖啡廳、公廁等公共場合聽到的對話片段,「抱怨」好似已經成為趨勢。 抱怨可以一吐為快,可以獲得認同,可以單方面成為正義的一方,其實抱怨真的蠻舒暢的, 反正無傷大雅,何樂而不為? 長期研究腦神經學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Robert Sapolsky並不認同這個講法。他在研究報告內指出:「每天接受30分鐘的負面信息,包含聊天與電視內容,會傷害人腦內海馬體(Hippocampus)的神經元。」海馬體掌管了認知、方向感,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區域。除了抱怨者的腦部會受傷,吸進二手抱怨的人也會受到一樣的損傷。 拒絕抱怨怎麼做 一、 回到客觀本質 「公司員工離職率高,所以公司沒有希望了。」 真的嗎?有可能。因為人才沒了,公司就失去靈魂,世界上沒有公司能不靠優秀團隊就能進步,以星巴克為例,其離職率高達65%,如果在那裡工作,每年超過一半的同事都離開了,也就是大約一年半就大換血,的確很糟糕。 給個客觀數據,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看法。第一,連鎖零售業的行業平均離職率為150%。第二,星巴克今年起全額補貼美國員工完成大學學位(美國有50%的大學生無法畢業,高漲的學費為原因之一)。第三,星巴克被富比士雜誌選為全球前100大優良僱主。 練習用客觀的事實描述事情,更容易建立談話內容的深入程度,不但能擺脫情緒偏見,還能提升經驗成為更有應用價值的知識。
二、 有人不滿,練習在當事人面前說 你希望別人讚美你還是糾正你? 與哈佛大學合作的調查機構Zenger/Folkman在899份海內外抽樣調查研究報告,研究大眾對意見回餽的需求:只有43%的被研究對象希望獲得正向回餽,而高達57%的多數希望聽到負面回餽或被糾正。但是矛盾的是,眾人對於「給他人負面回餽」的意願是負數,也就是「想聽到自己被糾正」的人數,遠大於「願意提供負面回餽給別人」的人數。 如果不是只想逞口舌之快,而是真的希望讓改變發生,可以多練習怎麼樣給出反饋是最能夠被聽著所接受,因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聽到有建設性的批評。
三、 提出解決方案 反面的觀點、挑剔的鷹眼、承重的批判,往往是改變的動力,但若停留在這個階段,就只停留在純粹討論的價值。在講效率的工作場域或是時間有限的人生之中,若能夠將不滿化成解決方案,甚至實際的行動,會讓所有的負面能量都變成珍貴的能源。
四、 把時空放大 萬物不離本,冬天不生稻穗,夏天梅花不開,想想自己如果成為負債累累的老闆,肯定精打細算;做主管的,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犯了多少愚蠢的錯誤,有多少貴人相助,獲得多少犯錯的機會。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像基因般一代傳給一代;而千年以來,後浪推進前浪的力量也從沒有停過。 時空放大,人心胸襟就更開闊,魚缸裡有兩隻鬥魚,就會鬥至死方休,回到合理它們便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不再相殘。抱怨是一種行為,我們以為自己所有的言行都是人類意志的選擇結果,事實上每個人每天的所有行為之中,有高達40%的行為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習慣。幸運的是,習慣可以養也可以戒,從今天就開始改變。■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4年10月號 訂閱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