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 | | 生命之歌 論江賢二的藝術 文/王嘉驥 1957年,江賢二年僅15歲,仍就讀初中三年級,卻已立定志向走藝術之路。1966年,從師大畢業後的隔年,他於省立博物館(今之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生平首次個展。展出的作品,多年後因為颱風肆虐,不幸毀於水患。如今,透過倖存的幾張黑白照片記錄,約莫能夠看出,江賢二當時對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風格情有獨鍾。較有不同的是,克利作品具有更鮮明的圖案符號傾向;除了追求幾何的抽象性與詩意的圖畫語言,兒童般的拙趣和質樸更是他作品令人玩味之所在。江賢二雖也取法線性用筆,卻更顯出表現主義的變形特質。對比於克利作品時有所見的奇想和夢幻氣息,江賢二呈現了更多的苦澀、憂鬱,甚至帶著強烈的人間悲劇意識。 1967年冬天,江賢二滿懷憧憬,飛抵法國巴黎,亟思在西方藝壇綻放光芒。很快地,他的理想瀕臨幻滅。首先,他一心崇拜的藝術家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也是促使他赴法的重要動力,遺憾地已於前一年病逝。其次,他才抵達法國不久,巴黎就在1968年五月爆發了政治改革訴求的學生抗爭運動,並蔓延為全國性的大罷工。苦悶、徬徨,連帶現實生計上的危機感,他無奈地轉往美國紐約發展。儘管後來曾短期回到巴黎作畫,江賢二自1968年赴美,從此定居紐約長達30年。 全文未完,更多文章請到《今藝術》1月號•268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