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參觀一個頗有名聲的親子教室,環境整潔舒適,所有日常用品,像是掃把、杯盤、洗手台到馬桶,全都做成適合學齡前幼兒身高的迷你版,看來真是賞心悅目。可以想像一個個小小孩兒操作著這些可愛的小器具學做事時,那景況有多迷人哪!
所有的親子教養專家都在鼓吹父母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也要適時的讓孩子透過家事的操作學習,強化大小肌肉的發展及習得生活自理能力。許多愛孩子的父母很努力的如是做了,我去參觀的這個親子教室便是提供了一個優質的環境,讓媽媽帶著孩子進到這個場域學習,本來是個用心且立意很好的親子互動空間。但硬體很好,親子或師生互動卻仍脫離不了大人對孩子學習的處處操控痕跡……
我是個旁觀者,一進教室後,我便依著牆角坐著。教室裡有六對親子,都是媽媽帶著自己幼齡的孩子,一位老師四處走動關照媽媽和孩子們。
這些孩子大約是一二歲的年紀,正是活潑好動、喜歡探索的年紀,對於教室裡的所有教具玩具都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即便是擦桌子、倒水這些瑣事也都做得很投入。但是,一旦他們出現了小小的失誤,比如水潑灑出了水杯,或者做事的方法或順序不是依著大人設計好的模式走,比如老師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坐著才能操作教具,有時孩子只是站在椅子前、沒有坐下,便會被老師打斷操作過程,硬是被要求坐下後才能再投入。這一打擾,有些孩子便失了興致,或者小小的使了脾氣。老師和媽媽又得花一番工夫去安撫,才能使孩子再進入狀況。
漸漸的,孩子因為一再被規定打擾,老師過於頻繁的動手示範教導、媽媽忍不住插手幫忙,幾番折騰下來,小小孩們的眼睛逐漸暗淡、失了生氣,只是靜靜的依著大人的要求操作。大人們頻頻喝采孩子的表現。我卻覺得有些可惜了。
一個二歲多的小男孩,拿出了一個圓盤和一盒保齡球狀的小木頭,這個遊戲規則是要孩子把保齡球木頭塗有顏色的那一端插入圓盤上的洞裡,一個木頭對一個洞。我看到小男孩一開始把沒有塗顏色的另一端插入洞裡,其實兩端差異不大,所以小男孩也順利的把木頭插進去洞裡了。老師一看,立時介入,對小男孩揮揮手,說:「這樣不對喔!」接著做了正確的示範,將塗有顏色的那一端木頭插入洞裡。小男孩很快就照老師糾正的做了,一次又一次,獲得媽媽和老師的喝采。我走過去,故意拿起沒有顏色的那一端插進洞裡,小男孩馬上將我插進的木頭拿出來,反個方向,依照老師教的正確方式,將塗有顏色的那一端插入洞裡。不管我再做幾次,他總是一次次的糾正我的失誤。小男孩顯然已經忘了或者完全否定了我做的這個動作其實是他一開始拿到這玩具時的嘗試。他認同了大人的教導,遺忘了自己嘗試時的樂趣。其實兩端都可以插入洞裡,誰能說哪個才是絕對的正確呢?
偶然,碰的一個聲響,所有大人小孩都驚慌的往聲音方向望去,原來是一個孩子不小心把裝有水的花瓶打翻在桌上了,水沾濕了桌面。媽媽們和老師如臨大敵的立刻把孩子拉開,迅速的將桌子擦拭乾淨、收拾善後。一切清理完畢,再拿起整整齊齊掛在牆上的小手套擦巾給小小孩戴上,教著孩子:「自己擦擦!自己打翻的水,要自己擦擦!」桌上已經收拾過了,孩子還是聽命的做出擦拭的動作,媽媽們在一旁鼓掌叫好。
這樣的陪伴是干擾、是偽學習。孩子只是照著大人的劇本演練一遍而已。
有某些個片刻,當媽媽們上洗手間,孩子獨留在教室時,這時候孩子們就會盡情的做自己喜歡的嘗試,笑得很開心。一個小男孩就趁媽媽不在身邊時,走上教室裡的一座小木橋,雙手撐在橋柱,讓腳稍稍離地,騰空咯咯笑了起來。不知道這小男孩藉由這個小小的騰空動作明白了什麼道理,總之,他看起來就是笑得很高興。感覺高興、開心,算不算是一種學習呢?
在教室裡,孩子玩了一盒積木,要開另一盒之前得把先前的先收好。六個幼齡孩子遊玩的場域,不時的保持乾淨整齊,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孩子的身影,可能會懷疑這麼妥當整齊的地方真的有孩子玩過嗎?
大人希望的規矩,在餐桌上或許適合。如果把過多的規範帶進孩子的遊戲裡,不免格格不入。
孩子透過玩耍,自由的組合、拆解,想像或者創意,便是從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來。玩耍過程的混亂、脫序,恰恰是孩子習得秩序的來源。從來沒見識過混亂的孩子,從何而來相對的秩序概念?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一定總是想著要教孩子什麼,過多的企圖教導反而干擾了孩子的自我學習。有的時候,陪伴只需要靜靜的看著、欣賞著,讓孩子在父母支持關愛的眼神下,嘗試著或許對或許錯的一切。然後,長成他們自己希望的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