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介入的旁觀者/這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你我都不會是局外人。


【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9/10 第91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介入的旁觀者/這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你我都不會是局外人
我,們/帶著屍體一路向北
愛上逛市集:京都市集/逛市集,遇見不同的千年古都
排練一場旅行/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
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歡迎光臨異世界

新書鮮讀
介入的旁觀者/這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你我都不會是局外人
文、圖節錄自麥田出版
圖/麥田出版提供
我們都不是局外人,所有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無法只是袖手旁觀。

內容簡介:

我們都不是局外人,所有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無法只是袖手旁觀。面對當前諸多世界問題,我們只願當一個旁觀者?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介入?介入關心,介入思索,介入行動,介入改變!「親愛的1%,過去我們在沉睡,但現在我們醒了。99%們,咱們群起連署吧!」這不獨針對富有或權勢階級操控人類大部分權力與財富的不平呼喊,它同時也反映在國族政治、生命人權、自然環保、媒體精神等議題之上。素人的力量是龐大而珍貴的!所有生命的不平與缺憾,只有靠我們自己不斷地反省與爭取,才有更精進平和的一天。介入的旁觀者──阿潑,跨越國界的當代議題叩問與思索!

作者介紹:

阿潑

阿潑,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現專事寫作。一日文字工,終生工文字。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著有《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合著有《咆哮誌》等。臉書:島嶼無風帶 https://www.facebook.com/anthropojournal

搶先試閱:

〈亞洲溫暖之心〉

週末午後,我們在馬拉威湖畔和孩子們踢球。或許極少看到這樣的「白人」臉孔,孩童黑白分明的晶亮眼睛總黏著我們,像是追逐著奶油蛋糕的螞蟻,跟前跟後。雖無法言語溝通,但我們光是擠出鬼臉就能逗得他們笑聲銀鈴。

孩子們想表達善意和友情,於是大聲叫著:「Chinese! Chinese!」嘿,我認識你,我知道你,我叫出你的名字,我知道你來自哪裡。不料我們卻頻頻回以「No, No, Taiwanese」,甚至還在沙灘上畫了地圖,指了指中國旁邊的那個島:Taiwan,Taiwan。

孩子不解其意,仍叫著Chinese,每當他們說一句,我們便回一句Taiwanese,你來我往如鬥嘴一般無法停止。最具童心的一個夥伴,煞有其事地半蹲在他們面前說:「請跟著我唸一次,Taiwanese。」他加重了每個音節,像是兒童英語教學一般,要求眼前張嘴瞪眼的學童複誦。孩子們黑溜溜的眼球轉了一圈繼續笑著:Chinese! Chinese!

和這些還掛著鼻涕的小毛頭較勁實在有些可笑。宣告放棄的我們,癱在沙灘上喘氣。橙紅色日頭漸漸沉入湖底。南半球的日落和北半球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躺在三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的馬拉威湖畔觀看落日,還是令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光是這內陸湖就差不多一個台灣大,於是看這湖,就像看南台灣的海浪沙灘夕陽。離開寶島,才真知世界之大。

二まま四年暑假,我與幾個年輕人齊到馬拉威當志工。馬國雖與我有邦交關係,卻沒幾個台灣人聽過這個國家,更別說知道它在哪。出發前,桃園機場的地勤人員看著我那張要轉三次機的機票,好奇問我:「馬拉威在哪裡?」但除了它的地理位置,我知道的也不多。幸好他的好奇心不強,只是笑著肯定我的「愛心」。

香港往南非約翰尼斯堡的飛機上,各色人種都有,多是商務客、傳教士或志願服務者,乘客樣貌說明了這塊大陸的特殊性。台灣人很少,在非洲相遇格外稀奇。我們這群年輕黃種人在這地域看來顯眼,在約翰尼斯堡機場,就吸引了一位台灣旅客上前探問。他要準備飛到台灣另個邦交國,西非的甘比亞。

「甘比亞只有三位台商。」這位同鄉聊起他在西非經營十多年的生意和生活,儘管該地動亂連連,他卻覺得自在。異鄉生活久了,也成故鄉,「只是,台灣人少,還是有些寂寞。」

我能想像這樣的寂寞。而這樣的寂寞,大多靠家鄉味填補。我們一抵達馬拉威,就直奔北部大城姆祖祖(Mzuzu)——台灣醫療團在此駐點,並建立了一個中央級醫院——風塵僕僕踏進團部時,熱騰騰的台灣菜已排列在桌等著我們:紅燒魚、蒸蛋、炒高麗菜、宮保雞丁……

我們被南非航空的餐食折騰了十五個小時,這頓飯菜療癒了我們這些離家不過才一天的遊子的心。

不止我們,日本志工也常藉機到台灣醫療團團部蹭飯。他們戲稱這裡是「姆祖祖大飯店」,因為每天供應米飯和炒高麗菜,在這貧瘠的大陸顯得豪華又奢侈。這個被圍牆圈起的紅磚屋落,不僅食物是台灣規格,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在這工作生活的醫護人員們使用中文輸入電腦、看著中文節目,甚至不顧馬拉威使用英式規格的馬桶和下水道,自設台灣日式規格的衛廁系統,以致馬桶與下水道時常堵塞,最後還得從台灣運來一輛水肥車來處理這個民生問題。

台灣在哪裡?或者就存在於這樣的生活方式中,說明著自己是誰,與他人的不同。

因為「食味」相近,日本志工認為全馬拉威最美味的食物,只能在台灣醫療團找得到。有幾次,換我們到日本志工家討食,一盤炒米粉幾碗味噌湯,便也征服我們腸胃的思鄉情,自覺是「一家人」了。但這樣的亞洲相親,卻令當地人陌生:他們是誰,他們做些什麼?我們來到馬拉威,也就被簡化成幾個符碼:白人、亞洲人、台灣中國或日本?

陽光逐漸退去的湖畔,一陣清冷隨風而起,我這才意識到此時為南半球冬季,應該多添點衣,於是轉身回到屋廊,坐到醫療團司機身旁,捧著熱茶,與他話家常。

這位名叫Joshua的司機,如同一般馬拉威人,貧窮卻育有許多小孩。醫療團聘雇的工作,使他得以維持家計。他工作勤奮認真,多年來一直贏得醫療團的信任。我喜歡藉著和他聊天的機會了解馬拉威人的生活,但他不善於言談,很少開口說話,大多數時間只是沉默候著我們。

「我有個問題想問很久了。」Joshua突然先開了口,嚇我一跳。他指了指醫療團車上印著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說:「這應該不是指中國吧?但你們和中國有什麼關係?」

在馬拉威這段期間,我們時常搭著這種貼著外交車牌豐田的四輪船動車到處走。每當要走進這些車,都會意味深長盯著前門兩側的中華民國字樣與國旗,就像觀看什麼稀有物品一般,怕少看兩眼他就消失。Joshua問我這問題的兩週前,我們初抵馬拉威,在踏出里隆威機場那刻,見到拓印著國旗的這輛四輪傳動車,忍不住又叫又跳,爭著和車子拍照。倚在車旁看著我們雀躍的使館人員透過微笑表達理解。在國外看到這面旗,有多麼不容易。這才知,無論認同為何,人在異鄉時,才真正感受到「國家」濃縮在一個符號象徵裡,稍稍晃動便情感氾濫。

同樣的豐田四輪傳動車,同樣的國旗,同樣的國名,卻是Joshua的疑問。直愣愣看著他許久,我不敢相信:「你來醫療團工作這麼久,沒人跟你說過嗎?」他沉著嘴角搖了搖頭。

為了維持邦交,「中華民國」給予馬拉威極多援助,從農耕隊到醫療團,支援所到之處都有國旗和國號的標示,首都里隆威甚至有個台北公園。我以為,中華民國或台灣,在這國家是清楚標記,但對Joshua而言,這兩者依然是讓人混淆的模糊存在。

熱茶入喉的時間裡,我偏頭忖度: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就和過往回應外國人的同樣疑問一樣,我先在紙上畫出一個大陸,再圈出一個小島,簡單說明兩岸歷史和移民關係,同時藉著馬拉威過往的殖民史加強他的理解——如同馬拉威受過英國殖民,至今仍擺脫不了宗主國對其資源的汲取,台灣也曾是個有著豐富資源的殖民地。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皆以附屬姿態在世界默聲。

二次大戰後,台灣掛上了「中華民國」招牌。我順手指了指那輛沾滿非洲特有紅土的豐田四輪傳動車:「就是那幾個字。」

「冷戰時期,中華民國也屬於反共陣營。」猛然想起馬拉威前總統班達(Hastings Kamuzu Banda)堅定的反共立場,我趕緊補充。這話說來有些「懷舊感」,竟也憶起兒時課本裡「打倒共匪,反共大陸」的口號教育。

「共產黨」這個詞語讓Joshua恍然大悟:「喔,就是Mao(毛澤東),對不對?所以你們不是中國共產黨的那個國家。」我開心跳起:對對對,他打敗的國民黨和其政權來到台灣,成為統治者。沒想到,只需搬出共產黨便可解釋這個問題,讓我也不禁好奇馬拉威人是否接受過類似的反共教育。

「你們選出自己的總統,和我們一樣?」Joshua似乎能理解我的說明,但仍遲疑一下,才丟出問題,等待我的驗證。馬拉威才剛剛結束總統大選,聯合民主陣線(United Democratic Front)的賓古.瓦.穆塔里卡(Bingu wa Mutharika)當選新任總統,賓古的施政方向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

我點頭說:是的,我們也才剛選出自己的總統。

「阿扁?」

Joshua的回應嚇了我一跳,看到我吃驚的表情,他露出少見的笑容:「他來過馬拉威,我見過他。」

陳水扁在任總統時,時常出使友邦,為的是在與中共的外交競逐間,鞏固邦交。馬拉威自然是其中一國,插著紅色國旗的總統座車,當時奔馳在馬拉威唯一一條國道上。

和中華民國國旗的抽象理想相比,馬拉威國旗有著更強烈的土地意象:「由上而下的黑、紅、綠三色,分別代表非洲人民、爭取自由而拋灑的熱血和綠色的自然界。正中間升起的太陽,代表非洲大陸的自由與希望。一九六四年,馬拉威獨立,天空中升起了這面旗,自由和希望也隨著日出而升起。」馬拉威首任總統班達號稱是中華民國最堅貞的盟友,卻也是個一黨專政的獨裁者。他因羨慕英國紳士制度,設立公學校教希臘文和拉丁文,並禁止當地人使用部族語言。即使如此,與非洲其他國家相比,馬拉威因族群簡單、從無內戰,因而維持數十年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也以和善聞名於世,見面總是「Muli uli」(契切瓦語,「你好嗎?」)問好,讓我們錯以為他們就是這般無憂無慮。

幾天後,我們去拜訪Joshua家人。原以為為外交人士開車的他生活應算不錯,但其屋舍貧陋仍讓我們訝異,只能若無其事堆起笑臉。十多個孩子看到我們這些老外立即湧上好奇問東問西,齊切瓦(Chichawa,馬拉威方言)和英語並用,我完全無法接招,只見Joshua在旁害羞又帶點得意地笑。醫療團供給的薪水不算優渥,但仍能支撐他心愛的家。

回到台灣後,再也沒有和那塊土地上的朋友聯絡,「非洲」如同那時紫色瑰麗雲彩襯托下的紅熱日頭,墜入湖邊後便消失在眼前。只是,Joshua的問題時常會浮現在我心裡。

Joshua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問我中台之異的外國人,他的疑問之所以讓我介意,恐怕是他受聘於我的國家,顯然對彼此而言,都是種尷尬。這並不是一種輕鬆的午後話題,也不是和世界交朋友的一段合宜開場白。但對於他人如何稱定我們,許多人同我一般敏感。於是,我就像記帳一樣,總在日記裡記下自己在世人口中的名字與印象。

例如,結束志工工作那天,我們服務的Enkwendeni社區醫院為我們辦了一個歡送會,桌上盡是芬達和可樂,當地人圍著一圈又一圈唱歌跳舞感謝遠道而來的我們。「我們非常高興認識這些台灣來的朋友。」出於友善,他們說著一遍又一遍的台灣,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台灣,「中華民國」不見蹤影。

我又聽在姆祖祖醫院服務的夥伴說,一日她散步到一個學校去,學童們好奇詢問她們來自哪裡。「台灣。」夥伴們反問,「你們知道在哪裡嗎?」學生們點點頭:知道,學校有教。

成熟一點,理智一點,我們或可不在乎他人怎麼觀看我們,如何界定我們,因為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所做所為不代表任何一個國族,只能代表自己。但必須承認,很多時候,特別在國外,這一切顯得不容易。

搭機返台前,中華民國駐馬拉威大使邀請我們參觀大使館。即使返鄉在即,使館門口國旗仍觸動我們的心,飄揚在非洲天空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以告別的姿態入了相機。

站在門口迎接我們的大使笑著介紹環境,指著使館兩側建物說,那分別是英美大使館。「九一一後許多恐怖分子為了報復歐美,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館門口放炸彈。」提及此,大使做了爆炸開花的手勢:「迸。」隨後擠擠鬼臉說,真怕他們放錯炸彈,所以他在門口掛了一個牌子:「如果你要找英國大使館請往右邊,如果要找美國大使館請往左邊,這裡是中華民國,亞洲溫暖之心。」在素稱非洲溫暖之心的馬拉威,大使幽了一默。

大使的笑容(及其臉上的痣)令我印象深刻,沒多久,他就退休。之後,馬拉威便和台灣斷交,青天白日旗隨著我們離開非洲的天際,離開大使館前深深的一眼道別像是印證了宿命。只是不知Joshua是否記得我的故事和車上的國旗,也不知馬拉威的孩子是否記得課本裡的台灣,以及我們帶去的亞洲溫暖之心。

 
我,們/帶著屍體一路向北
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
圖/貓頭鷹出版提供
我和爸爸不熟,但還是得替他找個像樣的安葬地點。

內容簡介:

作者奧德紀用幽默諷刺的筆法,以一對父子的奇異旅程為經線,近代非洲的遭遇為緯線,巧妙地透過非洲亡靈的喃喃自語,帶領我們觀看這段屬於肯亞、非洲,乃至於全體人類的傷痛與希望。這是一個我們與無數被抹殺的「其他人」所共有的故事。不論皮耶、父親或是非洲大地上的亡靈與居民,都是這場史詩中的主角,但同時也是彼此觀看的他者。

作者介紹:

史岱凡.奧德紀

一九六四年出生,是法國當代文壇博學多聞,涉獵廣泛的小說家,在文學之外,對電影、繪畫、漫畫、各國民情也深有研究,因此作品往往摻揉了各類知識,旁徵博引,哲思處處可見,但行文不失幽默。另著有《雲的理論》、《獨子》、《ROM@》三部小說,以及其他散作。目前全心專注於文學創作,定居巴黎。

搶先試閱:

在肯亞西南部馬賽馬拉這條黑色的路上,我們這些其他人昏昏然待在一輛靜止不動的疲倦吉普車上。一頭獵豹喘息著躺在這兒,等待即將降臨的夜色,不存記憶地等待著黑暗這個好朋友,黑暗輕聲允諾著狂暴無聲的狩獵。在風中,獵豹低沉下身、文風不動,隨之一躍而起,長長的骨頭喀然斷裂,粉紅色舌頭上盡是鹹濕的紅色鮮血。夜晚,遊走的獵豹追著牛羚,在沒有月亮的黑暗中投入瘋狂的獵殺。白天,嚮導們在貪婪遊客的眼下,指出那些布滿黑色蒼蠅的屍骸。聰明的猛獸叼著獵物爬到乾巴巴的樹上,放心地盡情享用。乾癟的樹上掛滿無頭的骨骸,隨風擺盪。深沉黝暗的夜裡,濺灑著鮮血,垂死的野獸拖著身軀,朝向巨大的洋槐樹呻吟前行。但是目前夜色尚未降臨,馬賽馬拉這條黑色的路還在白晝天光下,白天是人統治的世界,而非那頭側躺著的獵豹的世界。

司機熄了三菱帕傑洛吉普車引擎,讓遊客好好端詳獵豹。他們剛開始難掩失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時候看的書上、買巧克力附贈的小卡片上、流動馬戲團鋪著沙的場地上、甚至在動物園裡,獵豹看起來都比較勇猛,充滿傲氣,更原汁原味。遊客們本來預期會在馬賽馬拉初次目睹大型野生動物,只不過眼前這頭獵豹狀況不佳,不僅骯髒,而且還脫毛。總而言之,缺了精采紀錄片裡的背景音樂和放慢動作,少了讓窩在沙發上的電視觀眾心神搖曳的悠揚解說,牠看起來可憐兮兮。國家公園的遊客們開始猜想,這頭獵豹其實是他們看到的最後一頭猛獸,倘若再順著這惱人的想法往下刨,可能會發覺自己根本沒見過任何獵豹。其中幾名遊客甚至領悟到,想看見一頭獵豹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這想法委實太惱人,不如拍拍照,記錄一下這隻疲倦的動物,把這種不開心的想法趕出腦袋吧。至於我們這些其他人呢,十分清楚影像既會遮蔽人眼,又會說謊。我們其他人心知肚明,影像光靠數量就消耗了世界。一股泥土的味道殘存在我們口中,如果有眼睛的話,我們將淚流不止。

幸好,停在路旁十公尺外草地上的吉普車,上面所有的遊客一言不發,這沉默真安慰人心。我們剛才必定是太過悲觀了。在人類對獵豹所能及的了解範圍內,有些人明瞭了獵豹是什麼模樣,牠凹陷的側腹像死人的雙頰,野獸的氣味隨著溫熱夜色一陣陣襲來。遊客們愈仔細端詳獵豹,愈能發現牠的完美,也益發感覺自己在這臭氣沖天、夜色中引擎漸漸冷卻、金屬車殼因不明原因而龜裂的車上,在沉重的塑膠和汽油的氣息中,讓他們覺得頗有壓力因而想下車。但他們並不是想靠近野獸,而是想和這輛現在變得礙眼的車撇清關係。這輛車像隻怪異的野獸,一隻歷史還不到二十年的精良電子系統怪獸,搭連著已有萬年歷史的輪子,從早上就開始染汙風景。這些車在保護區的每條路上壓下愈來愈危險的車轍,很快地,其他車就得繞過那些深陷的車轍,壓下新的印子,像討人厭又固執的蚯蚓鑽耕貧瘠的土地。是的,身為人真羞恥,令人衝動想走下車,不怕死亡、危險地朝野獸靠進。不過,當然沒有人下車。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再也沒有人不怕死了。

他們還是夢想雙腳踏上馬賽馬拉黑色沉重的土地上,和獵豹分享同一塊領土。在夢想的這幾分鐘裡,他們並沒有比牛羚謹慎多少。牛羚為了到對岸盡情吃草,每年涉過有「非洲血河」之稱的馬拉河,河裡的鱷魚在牠們眼前殺了不知多少牠們的同類,數量多到吃都吃不完。甚至有些年,牛羚們安穩生活的坦尚尼亞明明水草豐足,然而,愚蠢的遷徙天性戰勝理性,在牛羚和在人身上都一樣。儘管人人都知道那個恐怖而真實的古老故事:一頭獵豹某天突然躍起五公尺,把一張人臉咬爛,接著便被槍殺;還有另外一頭獵豹咬去一隻人的手臂後奔向草原,幸好失去手臂的那個人保住了一條命。

在遊客蜿蜒爬行的大腦裡,保存著野獸掙出奔逃和那些古老的恐懼,深知車窗要關緊,因為不那麼確定自己喜愛獵豹到願意像牛羚一樣獻身牠嘴下的程度。不像那可憐的羅伊,就是美國賭城著名的「齊格菲與羅伊」白虎秀,魔術師羅伊和獅子蒙特克爾經過七年幸福快樂的日子之後,突然有一天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海市蜃樓」酒店,被牠撲咬頸部,一路直拖到後台。對這個事件的詮釋有兩個不同版本:一是再次確定獅子會獸性大發。動物可不笨,天性中最根本的就是吃牛羚,就算眼前這牛羚是個德國魔術師,身上沒羽毛的兩足動物;這本來就是顯現獅子內心最深處的本性,無可改變。另一版本則解釋羅伊其實只是絆倒,好心的蒙特克爾想輕輕叼著他的脖子,把他拖到安全地方,就像所有貓科動物都會對幼獸做的舉動。只是不幸地,牠不知道一個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德國魔術師,既無毛也無油脂,更不像小獅子般強健,牠不知道現代人是個脆弱的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裡最脆弱、最不適合生存的一種,也因為脆弱,才成為地表上最強的創造者;因而蒙特克爾懷著動物最大的善意,扯下了羅伊一大片肩膀,完全未受到排排坐在下方年長女性觀眾的尖叫聲影響。

 
愛上逛市集:京都市集/逛市集,遇見不同的千年古都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資深京都旅人、京都重度愛好者,帶你鑽進大街小巷,體驗京都人的日常。

內容簡介:

觀光客總是造訪最著名的景點或店家,但若只跟著旅遊書走訪經典路線,看到的永遠只是京都的外在;唯有深入街坊巷弄,漫步常民生活的市集,才能得見真正的京都風景。

作者介紹:

曲培棻

在廣告業磨練了近三十年的創意文字,贏得國際、國內各式廣告獎,擅長行銷與創意整合。四季醬油、滿漢大餐、什麼玩意兒、甜蜜約定、7-ELEVEN心熱園、重量杯等國人耳熟能詳的產品,都來自她的命名。

搶先試閱:

陶器祭:餐具控的錢坑

地點:京都五条�d

時間:每年8月7日~10日 9:00~22:00

規模:400攤

接近陶器祭前數月,我進入克制買陶瓷的備戰狀態,憋到市集上放肆買個痛快。

京都五条�d為清水燒發源地,自古是陶工前鋪後居的町,世家匯聚、名匠輩出。陶器祭每年八月七日至十日間,從白晝到黑夜挑燈營業至晚上十點。

陶器祭的由來與京都夏末的「五山送火」有關。五山送火為日本盂蘭盆節「れ盆」,送返祖靈的儀式。而迎請祖先要由親人在八月七日起,連續四夜中的任一夜,到六道珍皇寺敲「迎鐘」,以梵鐘聲呼喚先人回陽世受祀。

入夜通往六道珍皇寺的巷弄裡人來人往,於是鄰近的陶瓷鋪延後打烊,積習成俗,於是在大正年間正式開辦了陶器祭。

即將百年的陶器祭規模可觀,從京阪電車五条站往東到大谷廟,約七百公尺馬路兩側的店家與擺在人行道的攤販連成一氣。北側五条轉進大和大路通裡,老鋪精銳盡出,五条分支的巷子裡也臥虎藏龍,五条通南側屬於次商圈,歸年輕作家。總計超過四百家。名為「陶器祭」,但陶土器、瓷器、玻璃器、七寶燒等浴火所生之器物皆入列;古時的、現代的、傳統的、創作的、東方的、西洋的,青花、染錦、奶綠、鐵釉、黑天目……讓人像進了大觀園似地眼花撩亂。

去五条陶器市當敗家女最怕同好結伴,互相慫恿的血拚結果都相當可觀。猛暑天聚精會神、眾裡尋寶千百度,忘飲廢食稍不注意即中暑或血糖過低。

五条北側精華地段設有宅急便臨時攤,南側郵局也派專人受理包裹,讓採購者無後顧之憂。

逛陶器祭之餘,五条通北側途中有條細緻的石板參道,穿越鳥居拾級而上,建於天喜元年(西元一○五三年)的「若宮八幡宮」俯瞰著東山區,亦稱陶器神社。神社這幾天舉行「若宮八幡宮大祭與陶器神社大祭」,裝飾手繪瓷皿與大盤,匠心獨運的朱紅神轎停駐在紅白營帳裡,煞是美麗。

http://www.toukimaturi.gr.jp/ 

交通資訊:搭乘京阪電車至「清水五条」下車,往東一路綿延七百公尺,兩旁的巷弄中也藏有不少好店,絕對不要錯過。

京都肉祭:市役所前的烤肉香

地點:京都市役所前廣場

時間:第一回13:00~16:00

以前絕對無法想像京都市役所前裊裊炊煙飄著肉香,市民比肩繼踵、引頸企盼吃到京都名店的牛肉料理場景,西元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六的第一回「京都肉祭」上真如上述盛況!

首先為「京都肉祭」題目正名,此非「京都」「肉祭」,而是「京都肉」祭。世人皆讚嘆和牛味美,細數各地和牛時,大腦應該未曾飄過「京都牛」的名號,但京都牛早在鐮倉末期,日本最古的國產牛圖說「國牛十圖」就已榜上有名,稱「丹波牛」。時至今日,丹波地區的龜岡市、綾部市中,好山好水的牧場依然養殖著脂溶於口、人體溫度就讓牛脂溶化的珍貴黑毛肉牛。

「京都肉牛流通推進協議會」舉辦「京都肉祭」的出發點是提醒世人,京都有兼備傳統與文化的極品夢幻牛肉,京都出名的十二家牛料理店響應創舉,委身廣場設攤特賣,大會還提供鮮肉讓參加民眾抽獎。

只能嘆服牛肉的魅力凡人無法抵擋,從未見任何市集讓群眾這般踴躍,攤前人龍順著交通錐,分流在廣場迂迴,隊伍尾端皆派工作人員高舉寫上還要多久時間、或還剩幾份的告示,市役所前的御池通路邊停靠著一台台補給肉品的冷藏車。

下午一點剛開始,三�鄎F的壽喜燒便當旋即完售,徒呼負負的向隅饕客趕忙轉進其他隊伍,買到的幸運兒甚至不計形象當場大啖,空氣瀰漫的濃烈肉香讓久候的人們臉上顯露渴望,每逢某鋪銷完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活動下午四點結束,但早就一掃而空,「京都肉祭」既然稱第一回,表示還有續集再見,想來從今在京都吃和牛,除了原有的「國產牛」標識,還多了「京都牛」的,京都牛聽聞頭數不多,看大家滿意的表情,肯定牛在當地就祭了五臟廟,出不了京都外了。

http://www18.ocn.ne.jp/~kyotomet/

【第一回參加的店舗】

銀閣寺大西、蓮華、三�鄎F、北山дюロиラHirasol、хэУ屋、ЗЪみワгヨЗ听、ゆんク食品、京ソガよゥゆ処 京ノゴわ、京都食肉市場、京ソ焼肉処 弘、тみЬЁъЧк ё①、肉屋 弘商店

交通資訊:地鐵「京都市役所前」下車即可。

百萬遍桑的手作市(百万遍イモソ手ゴゑベ市) :日本手作市集的先驅

地點:知恩寺

時間:每月15日 8:00~16:00

規模:約450攤

「百萬遍桑的手作市」是讓我起心動念追逐京都市集的開始,當時聽說弘法市、天神市之外,京都大學對面的知恩寺也有,原先以為京都人說的「百萬遍桑的手作市」內容跟名字一樣傳統,沒想到耳目一新,從此辨別京都新舊市集的不同。

名稱有「手作」的市集,即使位於寺廟神社,也多半與神明無關。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五日首度開市的「百萬遍桑的手作市」,發起人是京都擔任活動監製的臼井郁司先生與造園業的榎本潔先生。據說榎本太太想在百貨公司展售自己設計縫製的服飾,礙於繁瑣規定碰了一鼻子灰。榎本先生與臼井先生聊起,想說京都必定有相同處境的素人,如果能找到一塊場地策展,讓這些業餘者以不高的費用參加就太好了!就這樣洽談到鄰近京都大學的知恩寺內。第一次矩辦時,共募集了八十六攤,後續天候不好時,甚至只有五、六攤,但他們還是貫徹理想月月營運。同好愈來愈多,如今每月都有近千人登記抽籤四百五十個設攤機會,市集當天則約有萬人前來採買。

身為全日本手作市集的先驅,即使後繼市集輩出,行家們稱道的仍是「百萬遍桑的手作市」。這裡杜絕機器大量製造、沒有靈魂的商品,無論是衣服、飾品、陶瓷玻璃、文具、皮件、家具、食品、醃漬物、農產等都是原創的,也都實踐對生活的認真。因為是手作的,你買到的是絕無僅有的那一個,我很喜歡跟他們購買,因為不僅獲得手上的東西,還有注入的用心與故事。

知恩寺,觀光客常與知恩院混淆,我曾在「夜京都」介紹知恩院的除夜鐘。寺與院系出同源,都源自於淨土宗開宗的法然上人圓寂後,弟子源智上人在師父曾修行的「賀茂禪房」與「大谷禪房」以「知恩」為名建了寺與院。百多年後,到了元弘元年(西元一三三一年)京都瘟疫肆虐,後醍醐天皇敕命知恩寺,七天七夜念佛百萬遍驅逐疫病,惡疾溘然止息。天皇賞賜「百萬遍」為號,從此稱「百萬遍念佛根本道場、大本山百萬遍知恩寺」,正式山號為「長徳山功徳院百萬遍知恩寺」,「百萬遍」正式成為該區地名,現在更成為京都大學的代稱。每年秋季在知恩寺舉行的「古本祭」是京都三大古書市集之一。

在「百萬遍桑的手作市」上偶遇京都大學農學院的社團擺攤,販售自己種植的農作,這可真是百萬遍地區限定的特產,沖著學生這股熱情,買了煮毛豆當場吃,齒頰瞬間充滿鮮甜的青豆香,塞住嘴說不出話來,只能頻頻點頭回應大學生問:「好吃吧?」的熱切臉龐。

http://www.tedukuri-ichi.com/

交通資訊:從京都車站搭乘巴士206系統或17系統於「百万遍」下車。或搭京都市地下鐵烏丸線於「今出川」下車,再轉搭巴士201系統或203系統,一樣於「百万遍」下車。另一選擇是搭乘京阪電車於「出町柳駅」下車,步行十分鐘可達。

 
排練一場旅行/世界是你犯錯的最佳舞台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
圖/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只要出發,錯了、值了,都會更靠近心底的那個美好。如果你想出走,就勇敢走,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心屬於哪裡。

內容簡介:

不論哪一幕升起,蔡柏璋都是那個無法迴避的獨特亮點。在鎂光燈下的舞台上,蔡柏璋是演員、歌手,盡情揮灑;在排演喜怒哀樂的後台,蔡柏璋又是編劇、導演。我們很難用一個角色定義蔡柏璋,包括蔡柏璋,都很難說清楚他自己。但十多年前,蔡柏璋還是標準台灣模子壓出來的「蔡小胖」,在每一項傳統量尺上達標,但是不知如何讓自己滿意。他用戲劇挑戰自己,用只有一次的青春,爭取每一個放逐世界的機會,讓自己在不同的價值觀下練習重演真實人生。人生沒有標準答案,蔡柏璋勇敢給自己個說法,更能輕鬆精采。

作者介紹:

蔡柏璋

臺灣大學戲劇系第二屆,英國倫敦皇家中央演說暨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University of London)音樂劇場(Music Theatre)碩士。現任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並致力於戲劇推廣和教育工作。

搶先試閱:

旅行的意義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Augustine of Hippo

「世界就像是一本書,而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聖奧古斯丁

每次倫敦的朋友問我:「你在度假嗎?」(Are you on holidays?)我總是無法點頭說是,因為,我從不覺得我在「度假」。我在履行身體想要移動的迫切性,我在旅程中探索。這種迫切性,沒有人可以理解,也沒有人需要理解,因為那是每一個人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課題,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能做選擇,也只有自己能承擔後果。

沒有什麼對錯,也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請不要跟我說什麼:「好好喔,可以到處玩。」更不要講什麼:「幹,好有錢噢。」金錢的確是移動的某種基本需求,但是它絕對不是用來斷定旅行價值的量度,請勇敢面對自己用金錢當擋箭牌底下的恐懼和欲望。

旅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選擇,一種迫切性。

你放不下已經工作了三年的崗位,深怕年老沒有退休金,決定委屈痛苦往肚裡吞,為家為己,很好。你冒著辭職後得從基層做起的風險和恥辱,出國流浪,用盡積蓄,回家之後,得兼差三份工作累到靠北,很好。你起床後第一件事情想的就是到世界盡頭看看,但你遲疑了,你害怕了,你用抱怨、感嘆來搪塞無法出走的原因──都,沒,有,什,麼,不,好。那是你的事。你的決定。你的人生。

旅行是一件私密的事,可能是一種放棄,也是一種獲得。

我從來沒有興趣討論如何用一百元環遊歐洲,也不想吹噓沙發客是多麼省錢,更不想浪費時間說明我「學到」什麼。因為光是提到這些事情,對於此行遇到的朋友們,那些動人的時刻,諸多莫名的挫折,以及瞬間感受的孤寂,都是一種極大的羞辱。

如果你想出走,就勇敢走,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心屬於哪裡。錢可以再賺,青春只有一次。如果你認為這樣旅行很奢侈,套一句友人的話:「四、五十歲才決定要這樣出走,才真的是『奢侈』;三十歲,還走得動,本就是你該做的事。」

我無意比較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的人生難題,因為這同樣是無意義的羅生門。但是我知道三十歲的自己,體力已經不比二十歲,我知道,想要到南極,爬上馬雅文明的聖殿,穿越亞馬遜森林或體驗一次滑雪的快活──我的時間不多,我現在就得走。

我不是為走而走。像吃飯喝水一樣,不走我會死。

請不要用任性來形容一個人想要呼吸的欲望,至少我認真的活著。然後我不是那一個浪費時間抱怨無法旅行的人,我把這些時間省下來努力工作養活自己,繼續用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活著。

我感恩,也對自己負責。

旅 行 的 抉 擇

有情境喜劇「聖經」之稱的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第一季的第一集,就帶出了美國多元的社會面向:瑞秋被朋友要求剪掉父親贈與的信用卡(經濟獨立)、羅斯和交往多年卡蘿離婚,因為卡蘿愛上另外一個女人(同性戀題材)、莫妮卡幼年肥胖歷史(霸凌和美國飲食問題)……這些議題從現今的角度來看當然見怪不怪,令人驚訝的是,我們仍舊不斷在討論、解決、釋懷20幾年前(於1994 年,民國83 年)就已經被提出的問題。

第十季的尾聲,瑞秋決定離開紐約,到巴黎從事時尚業。羅斯不希望他走,硬是用恐龍蛋化石來利誘瑞秋前老闆再度僱用她(因為該老闆的兒子熱愛恐龍),希望能挽留瑞秋。

瑞秋答應了。她來到羅斯的公寓,告訴說,她決定接受前公司重擬的高規格待遇,留在紐約。

她邊說著那極高的薪資,神情卻愈來愈落寞。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心,其實嚮往去巴黎。羅斯感覺到了,對他來說,面對瑞秋離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羅斯知道,如果硬是把瑞秋留在紐約,她也不會快樂的。

面臨離別的我們,總是會想盡各式各樣的理由來「合理化」或「罪名化」自己或彼此的行為。今天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毅然決然地離開家園,有人看來任真自得,有人卻覺得「自私極了」。

自私什麼?我想問。

我私以為,如果瑞秋真的為了羅斯留在紐約,才真的自私。

我私以為,如果羅斯為了天天看到瑞秋,硬是把她留下來,才真的自私。

因為,心,騙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

總有一天,瑞秋會發現,自己再也沒有那樣的活力及時間,離開美國,到浪漫的巴黎冒險。在紐約,她的事業可能平步青雲,夜闌人靜時,夢裡迴盪不去的巴黎仍舊輕輕地招喚,然而她再也提不起勁去了,現在的生活,習慣了,平穩了。有遺憾嗎?不知道,我們都不是瑞秋,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她清楚「我做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羅斯。」的這個決定,能不能掩蓋住夢中香榭里舍大道的車水馬龍聲。

總有一天,羅斯會發現,瑞秋一遇到工作挫折,便開始埋怨早知道就去巴黎的事情,然後,他或許會開始覺得,是自己害她的。這對羅斯並不公平,因為是瑞秋自己選擇的,羅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想要瑞秋留下來,他盡力了,他辦到了。他可能唯一忽略的事情是:「留下了人,留不住心,比什麼都枉然。」

當你放手讓愛的人走,愛你的人只會更加倍珍惜。

問題還是回到,你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你說,責任感在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家庭之間的聯繫,都是一種責任和愛。能拋下就拋下嗎?那還真枉為人了。

我說,你想拋下嗎?

你說,我想,但是不能,因為我有責任感,我愛身邊的人。

我說,責任感很美,我相信那些你所愛的人,可以強烈感受到你為他們付出所犧牲的一切。但是,千萬不要讓這份犧牲,成為未來情緒爆發時,失去理智的馬後砲。

因為,是你自己決定,要用責任感過你的人生。那些你愛的人—並,沒,有,求,你,這,麼,做。大部分的時候,是你「以為」他們希望你這樣做。

事實上,那些你認為有責任感的照顧,你認為必須犧牲一切、隱瞞苦衷來愛的人們,比你想像中堅強,也比你想像中更具包容,如果他們也同等愛你的話。

你說,天曉得「知道自己要什麼」有多難?

我知道啊,親愛的讀者們,我一輩子都在找,我還在找,我還想要找,然後我覺得每一天,我都多了解自己一點點,前提是我得勇敢,學著不拿別人的存在當藉口,學著不用我對別人的愛來情感勒索,學著接受自己犯的過錯,學著時時刻刻珍惜身邊這些最愛你,但是很可能最容易阻止你活出自己的人。

愛一個人是這麼難,然而我們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愛人,鮮少想過用對方想要被愛的方式愛他/她。

出走也好、出櫃也罷;離職也好、離鄉也罷。試著,在下次想著「我是為了你,才會_____。」這個略帶悲情又勒索的情感句子前,深呼吸,與其揣測對方一定會希望你做什麼選擇,看在老天爺的份上,先問問「自己」希望做什麼選擇。

問自己簡單多了,不是嗎?

 
鐵血與音符/德國人的民族性格
文、圖節錄自八旗文化
圖/八旗文化提供
為何這個創造出音樂、文學、和科學奇蹟的民族,卻在每個世紀都發動侵略戰爭?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於一九四三年於紐約出版,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戰火高峰,路德維希在書中已預言德國必將戰敗,他建議盟軍應及早認識德國人的民族獨特性格,並從中擬訂「教育」戰後德國人的方式,避免日後世界戰事重演。全書觀點獨特,分析精闢直接,是一部從內部角度徹底瞭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時代之作。

作者介紹:

埃米爾.路德維希

二十世紀德國最傑出的傳記作家,一八八一年生於德國布雷斯勞(今屬波蘭)。他在大學的專業是法學.但選擇以寫作志業;他以強調人物個性為特點的寫作方式開創了傳記寫作的新流派,一九二○年代《歌德傳》及《拿破崙傳》更使他成為享譽世界的傳記作家。他在擔任《柏林日報》記者期間,曾親訪史達林、墨索里尼、凱莫爾等人。路德維希曾受羅斯福之邀,擔任美國對德政策顧問,同時也於一九四五年受羅斯福及杜魯門邀請,隨同巴頓將軍及艾森豪前往歐洲戰場,報導歐洲的解放。

搶先試閱:

第一章.節選

德國人的性格是不和諧的。最能表達這種不和諧情況的是德國成語:「Er fühlt sich nicht wohl in seiner Haut ——他對皮囊下的自己感到不自在」。德國人從來沒有滿意過自己的命運。他無法知足,一直在尋找遠超過他所擁有之物還好的東西。德國人是他自己所謂的「Streber—拚命向上爬的人」。在這一點上,他與努力想放輕鬆的美國人正好相反。

德國人汲汲尋找更多權力,而非金錢,即使納粹成員也不例外。他們更喜歡從一個低階職位上對下級發號施令,而不是在大房子裡與同儕一起歡笑作樂。整體來說,德國人不喜歡快樂。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認真,認為在工作時放鬆講笑話是不對的。甚至在喝啤酒及打保齡球的時候,他們也比較憂鬱,並不快活。他們雄心勃勃地不停地規劃和推動計畫,產生的緊張氣氛讓他們無法安心放鬆。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日耳曼人的紀錄,是他們在西元一世紀離開自己的家園,南下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他們在國王或領袖的指揮下,離開原始森林,越過阿爾卑斯山,發現了如今的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地區。無論是追隨日耳曼人腳步之後的英國或北歐人,都沒有這麼早就開始流浪,而且流浪這麼久。日耳曼人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向南方前進,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征服陽光燦爛的地中海地區。最初,他們身上裹著獸皮、頭頂戴著野生獸首所做的頭盔來到南方;後來他們以藝術家、詩人、思想家等身分再度南下,尋找歡樂和美麗的地中海。

所有中古世紀和現代的文獻都證明他們的流浪僅有部分是受到權力慾和對奴隸的需要所啟發。日耳曼人被內在的不安定驅動,離開了自己的森林。

一種奇特的缺乏自信讓日耳曼人渴望握有凌駕他人的權力,而且要受到他人的尊重。日耳曼人眼中的「他人」,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民族,他們擁有更富足的家園和較高的文化。雅典人建立衛城一千年以後,日耳曼人還在追趕著野熊進入原始森林;他們仍是野蠻人,沒有自己的歷史記錄。在日耳曼人最早出現於歐洲的幾個世紀裡,他們的主要特質已經發展出來,至今仍然存在:他們的方法是制伏比自己富裕的鄰國,建立一個以主僕為主的階級結構,訓練自己的青年人勇敢,並服從比他們位階高的人。

一個有自信的人不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如何。不論是在各種領域,或在德國人的整個歷史上,向來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德國人一直在問:「其他人怎麼看我?」就像是一個參加宴會的人,即使沒有人看著他,他卻不斷地拉著領帶、調整背心。

我們在德國藝術裡可以發現這個基本特徵的兩個極端表現:一個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著名藝術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最後一句歌詞是「Dort wo Du nicht bist, dort ist das Glück——你不在的那個地方,那裡有快樂」;另一個則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寫的《浮士德》(Faust),描述一名得到世界上所有知識的魔術師,他一生到處尋覓幸福和寧靜,但無處可得。「去尋覓那一瞬間」,這個想要超越最幸福時刻的貪得無厭慾望,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到德國人在一生中所有的痛苦與經驗。他想要榮譽,被尊崇;要權力,可以展現自己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實力。榮譽和權力,這兩樣東西對他靈魂的影響力比金錢更強大。安靜地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一向都不是他的目的。即使是現在的希特勒青年團也不夢想得到更好的車、更多食物、或銀行帳戶裡有更多錢,他們夢想的是偉大、力量和征服。

這些基本的感覺已成為德國人的信條、一個神祕的信仰。所謂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國外尋尋覓覓,最後找到他們的頂峰。近千年來,德國皇帝行軍南下尋找羅馬,後來的德國知識分子更循路去尋找精神上的偉大。

儘管德國人從未承認,但缺乏天生的自信表現在兩個渴望上:征服比較快樂的鄰居,接著將征服之舉理想化。因此,殘暴行為和神祕主義混在一起,使得德國成為一個征服者的民族和一個音樂家的國度。俾斯麥是最出色的德國人之一,他曾對朋友說:「音樂總是喚起我心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渴望:一個是戰爭;另一個是田園詩般的寧靜。」德國最出眾的皇帝腓特烈二世(圖1)將這兩種渴望結合起來,讓他成了一名偉大的征服者、詩人,以及學者。另外,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音樂裡,田園詩般的慢板之後總是勝利的進行曲。儘管程度較弱、且較不真誠,華格納(Richard Wagner)音樂的元素則是這兩種氣質的危險混合。發人深思且非常值得非德國人注意的是希特勒乃是一名華格納迷,他不追求放鬆,但追求靈感。

德國的傲慢和自負與他們對服兵役的熱情同出一源。一方面,缺乏自信讓他們發展出指揮、命令他人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發展出服從他人的狂熱。德國人視他們的國家為一座金字塔,每個人都是金字塔的一塊石頭,在他的肩膀上背負著另一塊石頭;他很有耐心地扛著石頭,因為他可以將全部的重量讓站在他下面的人扛起來。這是他們發展出服從熱情的方式,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能理解德國人立正站在長官面前的喜悅程度。

條頓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所以很容易被訓練成高效的戰士,而且強壯又聽話。不論是在今日、或是這兩千多年的任何時刻,身為一個戰士總能讓德國人滿意。他喜歡被敬畏、喜歡受尊敬,但他缺少其他人都有的內在和諧感。他無法放鬆,因為他缺乏自我滿足;即使他並不需要,也總是在尋找一個更高的頭銜或職位。他小心翼翼地盯著法國這個富裕鄰居的邊境,並不是因為覬覦不屬於他的法國水果和葡萄酒,而是因為他不喜歡看到法國人和平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卻不理睬萊茵河對岸德國地區發生的事情。

這個金字塔的想法並不侷限於公共生活和政府。它從軍營開始,然後進入平民生活的各領域:公民的、學生的、工人的、公務員的生活。

因此,德國人在潛意識裡變得猜疑,表現方式是不斷的抱怨,也就是法國人所謂的「德國式爭吵」(querelles Allemandes)。德國人的國家——金字塔——在結構時必須非常準確,佇立在金字塔上的神必須是公正的。如果有任何一塊石頭認為自己有一點點不在應在的位置、或是認為自己扛的負擔過重,他會馬上抗議:這既不是因為自由的緣故,也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要確定不能讓鐵桿階級秩序以外的人搶走任何一點好處。

服從和迂腐互補增強。德國人在他們的組織裡小心翼翼地看守著公平,就像其他國家的人看守著他們的自由一樣,這樣宏大的組織使得任何熱誠友好氣氛都無法存在。這造成的壓力隨處可見,在每個辦公室、在公共交通工具裡、甚至在電梯裡,如果有人認為某個人占用了太多空間,盯視著他的眼光甚至能讓他喪命。世上任何一座城市都難像柏林一般,會在每天日常生活中遭遇到數千個小小衝突,不論是在旋轉門或在停車場上,因為在理髮店使用護髮液而起,或是午餐帳單上有十芬尼的差額無法交代而起。即使是多年前,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焦躁緊張氣氛來臨之前,我就注意到周遭頻頻發生這種情況。就像兩名董事在銀行辦公室裡互不信任,或像是郵件室的那些十四歲的辦公小弟,他們猜疑地監視著彼此,不讓任何一個人的午餐時間多出五分鐘。

這解釋了一個僅見於德國的奇特現象。只要政府當局與人民之間發生任何爭論,圍觀者總會站在當局那一邊。「團隊精神」集聚在國家身上,據此推論可得到「上帝」是對的結論。因此,證人在法庭上總是戒慎恐懼,他們說話的方式是為了博得法官的青睞。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歡迎光臨異世界
聯合報/李欣倫
《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書影。 圖/大塊文化提供
空間,是我讀川貝母《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的關鍵字,藉由圖像和文字想像,川貝母創造出如多寶格的空間,精細的地理學,歡迎讀者走進一個又一個虛實莫辨的空間,包括能見到亡者的萬籟墓園、無所不在的谷歌藉鬼魂所打造的地圖,甚連諭示命運的掌紋都自成峽谷。

從繪圖來看,川貝母筆下總是多個空間的疊合,豔異的花卉、局部的肢體、詭祕的植物從現實和虛構參差的空間中,迅猛叢生奔長,燦爛炫目,而文字似也延續著他對空間的敏銳,為故事搭建鷹架。川貝母所構築的敘事空間比例尺可大可小,縮放自如,細密若掌紋,遼闊如世界,再小的點和線,在川貝母的(畫)筆下,皆能迅即彈開、鋪展成大規模的空間,而這看來虛擬的世界,卻皆映照現實之山水,成為時下社會的複本,或對未來的想像。

小說中有不少篇章展現了小與大的空間對位,例如人們的衛生筷竟出自於魚缸大小的微型生態圈,而老闆的拔樹舉動遂不乏人類粗暴對待自然的反思(〈叢林〉);又如具有俄羅斯娃娃那般套疊式結構的〈萬花筒〉;〈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則是掌紋和現實世界兩個比例懸殊的空間互文,更神奇的是封存記憶的「拔罐」技藝……這些掌中可盈握的「器皿」,各自折射出不同比例尺的地理景觀和更核心的;關乎記憶和命運。

或該這麼說,記憶和命運之抽象命題,藉由多重奇異的空間和通道,連結具體現實,而這轉折處正也是最引人入勝處,換言之,開頭讀來尋常的故事,都會隨著敘事者走入一個又一個空間後——圖書館、神奇門診時間的牙科診所、斬夢獸者的收藏品展式空間、墓園等——來到從現實地表錯開的傾斜空間,模擬現實但自成脈絡,在這裡,讀者隨主角漫遊幻境,或與鬼魂交談,或感官銳利因能見他人所未見,或涉足百種神祕冒險,而這既魅惑或又危險的世界/視界,是川貝母以文、圖令其具體鮮明。

此書中的每扇門窗,皆如愛麗絲跳入的兔子洞,迅即帶讀者降落異境,定位困難,逃脫不易。

 
3D列印義肢讓孩童重拾笑靨
3D列印義肢的材料費用只需二十美金到五十美金,功能自然比不上昂貴許多的裝置,不過專家認為也差不到哪�堨h。最棒的地方是,孩子通常都非常喜愛3D列印義肢。

揭密!貴婦圈熱傳「招財術」
名媛貴婦之間耳語流傳的「時尚招財術」,要想追上四隻腳的「孔方兄」,的確有些「寧可信其有」的小撇步。據說,名媛貴婦的皮包、皮夾都會定期更換,至少隔個一、兩年就要更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