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路Inside網摘的消息傳出,「Groupon Taiwan 營運到九月底結束,業務部門上班到本週為止」。台灣著名團購網站代表Groupon,在台灣的運作情況近年最受到關注,可說是不斷更換CEO情況嗅到一些經營端倪。這次如果符合網路消息欲結束營運,是否也暗示台灣曾經的團購風潮也將如同時序,吹向寒冬?
Groupon Taiwan不斷提出新策略,但每年都在換執行長
時光回到2012年,GROUPON台灣(台灣酷朋)台灣區總經理郭書齊、營運長郭家齊兩位兄弟檔宣布辭職再創業。沒想到,之後從2013、2014到2015年,執行長以每年更換一任的速度,顯示上位時間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取代。
2013年當時GROUPON台灣的執行長為楊聖武,當時對外宣示台灣酷朋不再定位為團購網站,而是提供「全方位行銷服務」的平台。到了2014 年,風光延攬Easy Taxi創辦人暨執行長謝佩甫出任GROUPON台灣執行長。當時GROUPON還提出台灣2014下半年有3大業務策略:1.行動服務優先,推出GROUPON App;2.為在地商家帶來核心價值;3.在地優惠市集- Check GROUPON First。
到了2015年,執行長換為方俊強進一步對外宣布GROUPON台灣的新布局。GROUPON與台北的寧夏夜市及第一銀行合作,推出「夜市現金電子抵用券」,只要有線上購買之電子憑證,就可用手機逛夜市,凸顯GROUPON台灣積極搶攻行動電商市場。
但是,GROUPON台灣的商業模式本質,仍舊以團購作為基底,團購看似玩不起來的潛在問題究竟出在哪?
團購的潛在經營危機:吃掉商家利潤,一般顧客感受「次等待遇」
儘管市調公司分析,指出台灣2015的網購市場將突破新台幣兆元大關。但是市場大餅真的是看的到且吃的到?從2011年起,台灣團購業者如春筍後冒出,全盛時期曾出現多達50家以上團購業者。不過經過市場的一番併購、新生、重整、退出。資策會中華民國電子商務年鑑提到,一直到2013年,台灣團購市場佔有率大多集中在GOMAJI夠麻吉、Groupon台灣酷朋、17Life、瘋狂賣客四大業者。
台灣團購面臨那些挑戰?根據資策會的「2013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應用-O2O(團購)發展應用」報告提到:團購模式誕生之後,本地傳統生活服務類行業的促購噱頭基本上只剩下「打折」。這些狀況衍生出團購的各項負面消息,例如購買餐券卻訂不到位;現場才發現服務縮水;一般未團購的消費者被視為「二等公民」等,消費者對團購商品逐漸產生疑慮。
由於競爭激烈,這也連帶合作業者受到不少消費者客訴,同時商家利潤為了打一波特價,無形的利潤被吃掉。加上大部分的團購券是要讓消費者拿著團購券到店消費,因此消費者注重的仍是「服務」。團購常因限時搶購而導致消費者衝動購買,店家也因為促銷而超賣、沒有衡量自己的負荷能力,因此才產生諸多申訴案件。
GROUPON台灣的新聞,的確再一次為台灣的團購市場掀起一陣波瀾。不過其他業者是否連帶受影響?或是也因為此事件,讓台灣網購再一次出現創新模式,都值得繼續觀察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