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認知裡,我一直覺得「察言觀色」是個帶有負面意涵的詞彙,因為當我們在形容一個人很會察言觀色的時候,往往是指他擅於迎合奉承、拍人馬屁等。然而,隨著歷練的增長,我對「察言觀色」這個詞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看法,它不必然給人負面的感受,相反的,懂得察言觀色的人,若是拿捏得宜,會是一種高EQ的展現。在職場工作或日常社交活動裡,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對象,每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學識脈絡、專業訓練各不相同,所思所感也就不可能毫無差異。因此,若要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一起合作共事、達到目標,則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換位思考」,多從同理心出發,去掌握適當的時機、態度和方式,從而成全別人、表現自己,並發揮影響力,推動事務的進展。這是一門困難的「功課」,心機與智慧、做作與得體之間如何拿捏,處處需要學習。
「察言觀色」的道理,應用在音樂的學習和演出上,亦是受用無窮的。在音樂上,最重要的就是把耳朵打開,聽自己的聲音、也聽別人的聲音,並且懂得去觀察、揣摩,才有機會讓樂譜字裡行間的創意和深情,透過演奏表達出來。
首先,在學習演奏樂器時,聲音的準確是重要的基本能力。無論是拉、吹、唱、彈、打等演奏方式,都要在音準、音高、音色、節拍上,做到正確與精準,為此,必須先對聲音的媒介(也就是樂器)特性有所認識,而後透過大量的聆聽來比對、校準,改進技巧、反覆琢磨,讓聲音漂亮好聽。
其次,除了個人的獨奏外,與伴奏配合或是與不同聲部的合奏,都涉及到相互的傾聽和人際的互動。一起演奏時,除了自己聲部的「絕對位置」,還要同時掌握與其他聲部的「相對關係」,並且把其他成員的音頻、聲量、呼吸、感受,都必須一併考慮進來。要成為演出者,在詮釋與表達時,必須察覺這些細微的差異,並且有能力針對音樂細膩的變化,做出色的處理。
再者,在演出時,不同的展演空間裡,舞台深淺、音響環境、溫度濕度、觀眾多寡…等,都會影響到當下表現,每一個變數都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學問。就表演藝術而言,臨場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演出者必須要能即時覺察環境因素的變化,並因應不同的條件做出調整,掌握場地的優點,避免放大缺點,才能把最好的狀態展現出來,為自己在舞台上創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呈現。
這些「察言觀色」的能力,除了是要對作品做忠誠而精彩的詮釋、追求更深刻的音樂境界,同時也努力帶給觀眾優質的聆賞經驗,與巴結、討好的舉措,實不能一概而論。同樣地,回到「待人接物」的課題上,敏於察覺、體悟,並懂得適當拿捏、掌握分寸的變化,則成為「察言觀色」的人,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多調頻、共鳴的機會,有其正向的一面。(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