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搖擺不定、謊話連篇的執政之下,大家真該擔心美國官方數據的公信力。大家尤其更該擔心,在川普治理下美國民主何去何從。但若沒有可靠的官方數據,就沒有真正的問責,也就沒有民主可言。
不妨看看川普政府的美國貧窮報告,美國人口普查局編製的基本數據(目前)看來是假不了,但卻有三番兩次超越一般黨派意識的錯誤解讀。
右派的評論員最愛引用雷根1988年所宣稱,詹森1964年 「向貧窮宣戰」的訴求最終是貧窮獲勝。這樣的說法有官方貧窮數字為證,一直當成打擊詹森「偉大社會」改革下擴充社會安全網的棍棒。
由於計算方法忽略了稅負(包括勞動所得抵稅額)和糧食券在內的專案,因此無論在降低需求方面有多成功,這些效益都未納入。這種眾所周知的統計漏洞,給了帶有偏見的評論家可乘之機。
川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去年7月一份主張社會福利應附加工作條件的報告聲稱,拜美國安全網所賜,「向貧窮宣戰」大致已結束且獲勝。這論述差別在於,將原本的所得改用消費來計算。
消費可以說是比所得更好的福利指標,但因拒答率高達40%,無法明白極貧窮者究竟有多少人會參與這個繁瑣又羞於啟齒的調查。更令人憂心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武斷「修正」,降低了貧窮線,因此居於貧窮線之下的人數也少了。
官方CPI或許未能適當掌握商品和服務在品質方面的進展。學術文獻對此後果已有探討,特別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在一場研討會上,便反對機械式的修正。但跟放棄官方CPI改採幾近根絕貧窮而占政治便宜的方法,兩者論辯又明顯不同。
聯合國赤貧和人權特別報告員的一份報告,點出資訊操控顧慮下更駭人的問題。受美國政府之邀,特別報告員艾斯頓(Philip Alston)檢視美國的赤貧現象。他2018年7月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他的調查報告。
他深入美國貧窮的極深處,包括洛杉磯街頭的帳篷區、因當地政府拒絕提供服務而無汙水處理的空地,還有很多市鎮對窮人罰款再把這些錢充公的普遍現象。詹森對貧窮宣戰,美國有些地方如今竟開始向窮人宣戰。
我們之中不少人相信,由於美國社會安全網極不完善,赤貧情況比其他各國更普遍,遑論已開發國家。鼓勵工作的福利改革,對部分窮人是好事,但對最貧者則不然,反而擴大窮人人口的不平等現象,使貧者更貧。
《2美元過一天》和《下一個家在何方》兩書均詳盡記載美國底層的悲慘生活,作者夏弗(H. Luke Shaefer)和艾丁(Kathryn Edin)認為,美國數百萬兒童一天靠不到2美元過活。我2018年1月在紐約時報論道,世界銀行發布含富國在內的全球貧窮估計,其中估計美國有530萬人在等同於全世界的全球貧窮線之下過活。
在我的論述中,我以富國每天每人4美元,視為等同窮國每天每人2美元的全球貧窮線的標準。在美國,「就全球水準而言貧窮」的人比獅子山和尼泊爾多,而就貧窮率而言,美國和中國相當,儘管人均所得相差三倍。
我在世界銀行發表的估算遭到各界左右派的同聲撻伐。傳統基金會(Heritage)認為,若採用消費而非所得,美國以全球定義的窮人僅25萬人。對於為了生存而出售子女社會安全碼、或者冒險只為找到棲身之處的家長,到底是否有時間接受消費調查,卻毫不在乎。同時,左派人士也拒絕相信,美國竟然跟亞非最窮國一樣窮。右派想的是降低國內移轉性支出,左派想的卻是增加國外移轉性支出。
依川普政府2018年的作為,想必會宣稱,不論是赤貧或波多黎各在瑪麗亞颶風過後昧著良心公布的死亡人數,官方統計毫無瑕疵。因此,也沒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一年不會再出現事實遭到更多扭曲,及如此行為間接帶給民主的威脅。(作者Angus Deato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