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文學星空下──聯副70紙上展:我與聯副二三事之3】蔣勳/報紙 ● 聯副 ● 丘彥明——我們的美好時代

聯副電子報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30 第718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星空下──聯副70紙上展:我與聯副二三事之3】蔣勳/報紙 ● 聯副 ● 丘彥明——我們的美好時代
【台積電超新星──寫給下一輪文學盛世 12之4 】盛浩偉/ 關於書寫與發表
【追憶似水年華□系列講座第一場】詹宏志、楊照對談 副刊的黃金年代

  今日文選

【文學星空下──聯副70紙上展:我與聯副二三事之3】蔣勳/報紙 ● 聯副 ● 丘彥明——我們的美好時代
蔣勳/聯合報
丘彥明(右)與蔣勳在荷蘭聖阿哈塔小村的花園。

《聯合報》七十年了,陪伴我們成長的七十年,值得我感謝思念的七十年。

大概有至少二十年沒有買過實體報紙了,包括《聯合報》,這時候寫祝賀的話,其實有點內疚。

我童年的時候,台北清晨的街巷可以看到騎腳踏車送報的畫面。有時是年輕學生,利用到學校上課前的一點時間,各家分派報紙,賺一點自己的生活費,或者補貼家用。

報紙捲成筒狀,丟進各家信箱的畫面,我很熟悉,有時候懷疑自己是否太久沒有早起,錯過了這畫面,然而即使五點前起床,街巷裡也不再容易看到這畫面了。

五○年代,我們家沒有訂報,多數家庭好像也沒有訂報。上小學的時候,會經過社區張貼訊息的海報板,上面會貼著當天的報紙。記得早上是《中央日報》,下午是《大華晚報》。

中學的時候,一早到學校,也有張貼報紙的布告欄,也是《中央日報》。

那時報紙頭條新聞好像每天都沒有什麼變化,隔幾天看,隔幾個月看,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也許因為這樣的印象,後來看報紙總從報紙尾巴的副刊看起。

「副刊」,自然是「副」,不是「主」,但是,副刊活潑豐富,有生命力,可以讀到很多有趣的文字。

《中央日報》的副刊當時可以看臥龍生的武俠小說,陳定山奇情小說《五十年代》,也有孫如陵的小方塊散文,都能滿足剛讀初中的我的閱讀渴望。

一大清早,剛到學校,在布告欄前站著看連載小說,聞著剛剛新貼上報紙上的新鮮糨糊味兒,好像是一天重要的儀式。

為什麼當時只有《中央日報》?為什麼當時學校都只張貼《中央日報》?當時都沒有能力細想。

人在沒有比較的時候,也沒有選擇。

長大之後,有了《徵信新聞》(《中國時報》),有了《聯合報》,有了《自立晚報》,才恍然大悟,只有一個「中央」是很大的遺憾。

那樣長大,在那樣的時代長大,終其一生,會防範「中央」,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中央日報》,中央電視台,凡有「中央」二字都小心一點。其實「中央」未必都錯,「中央」未必都假,但是還是多幾種觀察,多幾種比較,自己可以有選擇,自己可以有判斷。

高中的時候,幾乎已經不看《中央日報》,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副刊真是好看。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好看,模模糊糊讀了鍾理和,讀了黃春明,知道島嶼南端有一個叫「笠山」的地方,有依靠伐木生活的人,知道蘭陽平原,知道田地裡有一種氣味是「糞香」。「糞」如何「香」,不是作文,是黃春明真實生活裡的真實嗅覺記憶。

一個好的副刊,在威權戒嚴的時代,像高牆上一點點隙縫,讓人窺探看見高牆外還有廣闊天地。

大學時期,我的文青記憶大概就是《聯合》《中國》兩家報紙的副刊,努力在高牆上鑿出一些空洞,透出外面世界的光。

文青時代讀《現代文學》、《文學季刊》,《劇場雜誌》,局限在喜愛文藝的範圍,但畢竟還是少數,不能否認當時的《文星》雜誌,兩大報的副刊,在戒嚴時代,可能還是潛在民主思潮湧動最早的聲浪,隱隱約約,不成氣候,但影響廣大,卻是星火燎原的最早火種吧。

我真正和聯副熟悉起來是在一九七六年從歐洲回來之後,當時□弦主編聯副,高信疆主編中時副刊,許多人都承認大概是台灣報紙副刊最強勢的時代,在戒嚴的最後十年,借助副刊的力量,互相競爭,也互相牽制,走在逐漸沒落的威權邊緣,觸碰禁忌,鬆綁壓抑,帶領大眾,為台灣此後的民主打開了最早的門窗。

高信疆是我大學學長,□弦是高中就認識的前輩,我敬仰的詩人,兩大報副刊因此參與了當時許多活動。

但是,談到聯副,我此後十餘年,接觸最多的是丘彥明,她一九七八年進《聯合報》,擔任當時聯副的編輯,一九八七年底離職赴歐。

將近十年,從交稿、校稿,內容討論,文學獎活動,我與彥明,慢慢從原來的工作關係變成朋友,最後的關係竟然是「閨蜜」,無所不談。

彥明熱愛文學,她做副刊編輯,由□弦授權負責作家聯繫,接觸全世界華文作家,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彥明寫一本文壇回憶,大概是非常重要的史料。

那也是台灣走向民主最寬容自由的時代,大陸文革結束,許多作家劫後餘生,台灣當時的確是世界華人信念所嚮往的自由之地。以副刊來看,作家絕不局限於台灣一地,馬來西亞,香港,整個大陸,北美、歐洲,所有共同使用漢字書寫,使用華文創作的作家,都成為彥明關心聯絡的對象。

坐鎮於世界華文創作的龍頭,兩報的副刊曾經有過的全盛時代,在紙本報紙全面沒落的今日來看,簡直像一齣神話。

一九八一年,我在愛荷華,兩報在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打長途電話,詢問各個地區作家意見。我手裡拿著電話,一面講,彥明一面記錄,有時候長達一小時。

彥明常常這樣工作,台灣和美國東西岸有時差,和歐洲有時差,我忽然會問彥明:「妳到底怎麼睡覺啊?」

那是那個年代的台灣,那是那個年代的台灣報紙副刊,編輯,不是職業,是一個文學熱愛者全部的生命信仰。

會從工作的關係變成朋友,變成「閨蜜」,因為心疼一個小小的身軀要承擔巨大的超乎負荷的熱情。

那時候常常和彥明談一篇稿子談到深夜,有時候心血來潮,凌晨一、兩點醒來,忽然想:彥明是不是還在辦公室?突發奇想,我打她桌上電話,希望沒有人接,但是,還是有人接了,我嘆一口氣:「彥明,你究竟什麼時候睡覺啊……」

這樣的關係只好用「閨蜜」形容,職場上不會再多見彥明這樣的人了吧。

除了聯副的編輯工作,一九八七年又與□弦、梅新等人,協助張寶琴女士創立聯合文學,兼任編務。記得很清楚,第一期做的是「木心專輯」,完整介紹了文革之後剛到美國木心的重要作品。木心從一個原來大家一點不知道的作家變成華文世界爭相討論的文學巨匠,報紙副刊,文學雜誌在台灣曾經起了多麼巨大的作用。

彥明主持的聯合文學叢書也出版了沈從文的《從文自傳》,她愛這本書,這本書寫流浪的書籍瞬間影響了一代的青年,從閉鎖的環境出走,從保守壓抑苦悶的環境出走,讓整個社會有和大時代呼吸的胸襟。

雲門舞者大概都有一冊「從文自傳」,在他們走向世界的時候,在各個機場轉機候機的時刻,我都曾看到他們手中的《從文自傳》。

應該說,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嗎?那樣美好的年代可以持續多久呢?

彥明一直很弱,瘦小,總是咳嗽,一面談事情,一面咳,虛弱而頑強,我在想,許多作家被她打動,拚了命寫稿交稿,大概彥明虛弱而實際頑強地咳嗽有莫大貢獻吧!

擔任編輯工作多年,那樣工作的方式,她就病倒了,在台大醫院動手術,我去看她,覺得要講「閨蜜」該講的話了,我說:「彥明,辭職,出國。」

接任聯合文學總編輯工作一年後,不堪身心負荷,辭職飛往比利時,愛畫畫的彥明,申請了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修習油畫。

一九八八年春天,我就允諾到歐洲看她的約定,從吳哥窟轉曼谷直抵布魯塞爾。

從熱帶的東南亞上飛機,氣溫攝氏三十,完全忘了歐洲的三月可以有多冷。

我穿著短袖T恤,從寒風呼嘯的停機坪走進室內,一下子就風寒入侵,在她家足足躺了一星期,高燒,發冷顫,她和表嫂熬鱸魚湯給我喝,才慢慢復原。

「閨蜜」情誼,好想要這樣大病一場,連死在人家家裡都不介意,就真的是「閨蜜」了。

在布魯塞爾度過了美好的假日,花開爛漫,也真的為彥明離開台北慶幸。

彥明的好處是從不談是非八卦。台灣小,華文文壇也小,彥明的工作,接觸全世界華文作家,她知道的八卦是非,可以寫好幾大冊吧。

文學畢竟不是八卦,年紀越大,越知道回憶裡只有八卦,只談是非,多麼可憐。

彥明對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有敬意善念,所以無是非,也無八卦。

「閨蜜」多事,就常想:這樣好人,應該有個好人家。

布魯塞爾彥明的家是個老房子,沒有衛浴,準備在地下室新作衛浴。這時候荷蘭讀博士的唐效每星期五晚上搭三小時火車來,利用周末幫忙整修,安裝浴盆、馬桶,粉刷,每星期日晚間,匆忙又趕回荷蘭。

唐效四川人,身體魁武,據說大學是田徑選手,主攻投擲,學尖端物理,但頗愛文學,也親近佛學。

彥明說他們兩家上一代就有因緣,陰差陽錯,沒有成全,沒想到下一代會在歐洲又有緣相遇。

唐效沉默不多話,默默工作,把一個老房子整理得煥然一新。

好像這時候,「閨蜜」看在眼裡,又忍不住要說話。我說:「彥明,這個人你不嫁,這輩子也別結婚了吧……」

我還跟彥明去了阿姆斯特丹,在妓女群聚的紅燈區找到很便宜的旅館,房錢便宜,但是清早要跟牧師讀一段《聖經》,我們互看一眼,妓女在《聖經》裡原就有動人的故事,省錢,又讀《聖經》,出來瀏覽櫥窗女子,一舉三得。

我跟彥明上二手市場挑盤子、杯子,碗,不像是為了準備什麼,也許覺得台灣該拚命的事做過了,可以有一點自己安定的生活。以後幾年,凡是去歐洲,都會繞到荷蘭看彥明,那些盤子、杯子、碗已是他們家值得紀念的家當。

用她院子培植的菜蔬料理晚餐,每一片葉子,每一塊根莖彥明都細數家珍。這樣做出菜來不一定都好吃,但是她因此把「家珍」寫成書,有大家愛讀的《浮生悠悠》、《荷蘭牧歌》。

唐效畢業了,在尖端科技大公司工作,他帶我看雷射切割鑽石的複雜折射光,我第一次感覺到鑽石不只是價錢,原來一百多個切割面可以產生這麼美的光。

唐效欣賞彥明,從文章到畫到料理都欣賞,我想彥明是幸福的,我們共同擁有的副刊美好年代也是幸福的。


【台積電超新星──寫給下一輪文學盛世 12之4 】盛浩偉/ 關於書寫與發表
盛浩偉(第四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聯合報

曾和一些寫作同行聊到幼少的閱讀寫作啟蒙,才發現真的有不少人從小就習慣讀《國語日報》、隨著年歲漸長而轉讀報紙副刊及文學雜誌,始終透過報刊關注著台灣的文學圈,並很早就對投稿、發表有所憧憬,視之為榮耀。這類成長歷程並不稀奇,甚至可以說最為典型,但每每親耳聽到這類故事,都還是令我大感慚愧。如果說這是最標準的圖像,那麼我的經驗就可說是旁出的異端了:沉迷漫畫卡通,只讀通俗小說心靈雞湯,也未曾因此激起發表什麼的慾望,直到高中才因為加入了校刊社,而開始接觸藝文活動,學習編輯工作,後來也就有了在報章雜誌上首次發表作品的經驗。

最初的幾次發表,就和聯合副刊有了關係。記得最早刊登在聯副上的應是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的得獎作——雖然實際上並不是第一次在報刊雜誌上刊出作品,但那時期的作品其實都是在差不多時候完成的。如今回顧當時的心境,必須承認,有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和文學、和創作、和發表無關的動機;那說起來只是一種,太熟悉並內化教育體制內的競爭模式,因而也希望透過文學獎機制來肯定自己的心情罷了。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吧,在那之後,也一直沒有特別意識到創作、邀稿、發表、被閱讀等等行為有什麼特殊深刻的意義,直到和寫作同行聊起,才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情或許確實不同於平常。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在副刊這樣的空間裡,以文字,展示自我的內裡與存在。很多人書寫,就是為了這件事,就是為了被閱讀、被看見。我沒有懷著這樣確切的認知,卻在無意間走上這樣的路途,想來萬幸。

至於書寫和閱讀,說來實在奇妙。這兩個行為,大概是人類非生物本能的行為之中,最恆久不變的了。人類沒有必然得要懂得書寫與閱讀,就像人類大部分歷史上並沒有搭乘大眾運輸或是滑手機這些行為;然而,懂得書寫與閱讀的人,卻從古至今都在做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某一群人,以及這群人的後代子孫,用著同樣的文字符號書寫,也用著同樣的方法來閱讀,理解。這會不會是人類所有發明之中,科技能力最低,卻又最能有效抵禦時間洪流的呢?書寫,當它在對的地方被留存下來,就能發揮這樣的效果。

如今,有許多網路社群、自媒體,「發表」變得更輕易,互動也更為直接,相比之下,過往的雜誌、副刊,似乎顯得老派。然而不同於有實體的紙本,數位空間裡的一切反倒容易裂解,逸散。一個伺服器關閉、一次意外的停電或當機,很可能就什麼都消失了。而看似老派的發表,則像是在湍急的河面刻下一個明亮的記號,那麼確切。這麼一想,如果在未來,在報章雜誌、在副刊上,人們一如既往地,用同樣的方式書寫,發表,閱讀,沒有什麼劇烈改變──反而很好呀。


【追憶似水年華□系列講座第一場】詹宏志、楊照對談 副刊的黃金年代
聯副/聯合報
聯合副刊70周年線上論壇,楊照(左)、詹宏志(右)、楊佳嫻(中)對談副刊的黃金年代。記者余承翰/攝影

主講人:詹宏志、楊照

主持人:楊佳嫻

●一九七、八○年代,副刊是站在言論、議題的第一線,擁有攪動社會的能量。──詹宏志

●在三大報時代,新聞都大同小異,副刊才有新的東西,才有趣。──楊照

今日10:00上線,請上聯副70官網


  訊息公告
台灣的驕傲 東京奧運特輯
台灣選手在今(2021)年東京奧運,表現亮眼,累計取得2金4銀6銅共12面獎牌,寫下台灣參與奧運最佳成績之新紀錄。不論是運動員苦練圓夢、教練辛勤指導、後勤團隊的支援,以及政府奧運黃金計畫的加持,才能成就這歷史性的一刻。

家長不願面對的真相!學習問題在疫情陪伴下現形
疫情期間的陪伴,您是否才真正體會學校老師曾經提起的孩子學習問題?孩子改在家裡進行學校線上課程,許多家長也因此被迫要在電腦前陪伴孩子一起學習,開始有家長逐漸意識到學校老師曾經提起孩子在校的學習問題,也真正察覺到孩子的學習確實出了狀況。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