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今夏最大驚嚇 如何拯救日本大缺電危機?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31 第5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今夏最大驚嚇 如何拯救日本大缺電危機?
疫後電商紅利不再 多通路佈局求生
 
今夏最大驚嚇 如何拯救日本大缺電危機?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 / Gettyimages

自2011年的311福島核電廠事故後,為了確定核電廠的運轉安全,日本政府即關閉國內所有54部核能機組。之後雖然陸續恢復10部機組的運轉,但電力缺口遲未補足。另一方面,隨著電業自由化和脫碳化的推進,日本自2016年開始,規劃每年須淘汰約200萬至400萬瓩的火力發電,並於2030年將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36%。由於天然氣相對煤炭較為清潔,又比核能更安全,日本政府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將天然氣視為重要的過渡燃料。

然而,過去10年以來的日本能源轉型,面臨極端氣候、天然災害、全球疫情與俄烏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飆升,為日本的能源、經濟安全帶來嚴峻的挑戰。2022年夏季之後,隨著國內用電量的大增,日本緊繃的電網變得更為脆弱。

6月26日,日本東京電力的備轉容量(Operating Reserve)跌破5%,日本經濟產業省亦發佈史上首次的「電力供需緊迫注意報」(需給チゲ迫注意報),呼籲關東地區民眾,盡可能節制使用冷氣、關閉不必要的照明。

供電「緊」報 開啟28℃節電模式

在發佈政府注意報後,東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NEXCO) 隨即關閉高速公路上非緊急的照明設施(包括隧道)。連鎖便利超商 7-11 也要求關東地區約 8,800 間加盟店關閉油炸機的電源,並避免在下午時段上架冷飲。大型連鎖家電量販店,如YAMADA電器、BICCAMERA、Yodobashi Camera等,紛紛調高店內空調溫度至26∼28℃,並關閉店內展示的電視、照明、電扇、空調等電源,盡可能配合節電。

作為政府機關的表率,東京都廳則是減少電梯的使用台數,以及避免使用印表機/影印機。此外,也將室內空調設定在28℃,並調整辦公空間,將人員集中至特定區域辦公,以節約非必要的電力。由於推測夏季期間的電力缺口將成為常態,日本政府也推出了全國規模的「節電計畫」,對於參加節電計畫的家庭補貼每戶2,000點(相當2,000日圓)。而各家電力公司的節電計畫內容與獎勵則各有不同,例如:東京電力公司的用戶可依自身狀況設定節電期,若比標準使用度數少1度,即可獲得價值5日圓的點數。東京電力公司也針對平、假日分別訂定標準使用度數的標準,平日為取過去5天中最高的4天的平均數,假日則由過去3天中最高的2天來取平均數。

未來電力危機 5大因應政策

事實上,夏季的電力吃緊,並不是日本政府面臨的最大課題。根據日本經產省的預估,日本關東地區(東京都)、東北地區與中部地區(名古屋),夏季的備轉容量將會落在3.1%左右;而冬季(2023年1月至2月)的備轉容量,將降至2.2∼2.5%之間,東京都更有可能降到1.5∼1.7%之間。若目前的措施與規劃無法緩解電力危機,一旦備轉容量降到3%以下,日本政府就必須在冬季發佈更為緊急的「電力供需緊迫警報」(需給チゲ迫警報),被迫實施全國範圍的限電措施。

日本的電力問題主因來自於能源高度依賴進口,對於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反應較為敏感。再加上身為島嶼國家,且與周邊國家存在著競爭關係,無法建立跨國電網。雖然日本積極推動的再生能源中,太陽能與陸上風電已達相當程度的開發,但離岸風電仍需要一定時間方能運作,且無論是藉由風力或太陽能發電都具有季節與時間變動性,儲電也是必須被解決的另一道關卡,在在為日本電力系統帶來電力調度、電網穩定與能源開發的新挑戰。在上述的條件下,目前日本電力不足的困境屬於結構性的問題。即便未來國際衝突、能源價格等不確定性因素消除,日本的電力不足問題恐將繼續存在。面對此一困境,日本國內主要的思考方向與因應方針,可歸納為下述5項方案:

方案1》智慧節電

日本政府在2021年制定「先進省能源投資促進支援事業」,以國家預算支持企業推動智慧節電。2022年夏季,日本政府更將智慧節電推廣至一般家庭用戶,參考美國加州OhmConnect公司建立的智慧電網運作模式,擴大鼓勵願意配合在尖峰用電時段關掉電器的用戶,並以實質金額回饋。此外,前述各電力公司的「節電計畫」,參與的家戶必須裝設智慧電錶,透過智慧電錶的普及,日本也可逐步建構起全國的智慧電力網絡。

方案2》發展電動車

積極發展電動車(EV)與插電式混動力車(PHV)。日本在汽油車市場的競爭優勢,使其主要汽車大廠的電動車發展落後其他國家。而在油價高漲的2022年,日本政府補貼汽油的費用超過1兆日圓。對此,日本國內開始思考,與其持續補貼汽油價格,不如用在發展日本電動車市場上。當日本國內電動車數量大幅增加,除了可提昇日本電動車的市場競爭力之外,也可成為儲存與活用太陽能的「移動電池」。

方案3》節電計畫

過去1年,因為天然氣、煤炭等燃料價格的上漲,日本國內各電力公司紛紛調漲電價。依據最新公佈的電價,在2022年8月,預估東京電力用戶的每月平均電價將達到9,118日圓,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2,100日圓。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導入與擴大「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一方面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另一方面同意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電力公司。前述的「節電計畫」,東京電力公司預計會有35萬用戶參與。透過參與家戶數的擴大,日本的電力公司可同時調整電力與電價,不僅空出靈活調度的空間,也有吸引消費者加入的利基點。

方案4》用電預測

善用電力廣域營運推進組織。為了協調各地的電力系統,日本在2015年正式成立「電力廣域營運推進機關」(Organization for Cross-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Transmission Operators, OCCTO)。日本政府透過OCCTO,要求各電力公司必須提供2周後的備轉容量評估,以及2個月後的剩餘電力評估。善用這些資訊,日本政府可提前協調各地的配電系統,因應特定地區可能發生的電力不足現象。

方案5》非化石發電

最大限度活用非化石燃料發電。對日本政府來說,目前的第一要務為在短期內提供足夠的電力,因此核能發電是最佳的選項。若能取得當地居民的理解,在安全的條件下讓核電歸隊,便可立即緩解日本電力不足的困境。此外,強化水力發電,積極發展企業與家庭的氫能蓄電系統,也是日本政府重視的非化石燃料發電選項之一。

總的來說,目前日本因內外環境壓力下所面臨的電力危機,必須在供給面上增加非化石燃料的電力提供;需求面上必須結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大型電力公司與民間電廠、企業用戶與家庭用戶,共同執行積極的節能計畫;結構面上必須強化對燃料調度、發電機組的管理,及建立可因應災害的智慧電網。值得注意的是,對同樣屬於海島國家、難以建立跨國電網,面臨供電吃緊的台灣而言,當前日本的政策思維,應可作為我國思考因應措施的參考。(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疫後電商紅利不再 多通路佈局求生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 / 達志影像

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歐美紛紛解除防疫禁令,甚至施打疫苗追加劑都停止了,台灣鄰近國家中,日本與韓國相繼開放簽證與團體旅遊,在全球市場看似要恢復正常時,電商零售市場卻因市場反轉,迎來「庫存過剩危機」。

多國城市封城後造成的停工,導致生產力下降,加上企業因缺貨及缺料大量採購原物料及商品,讓全球物流進入塞車狀態,成為後疫情時代的常態。為了避免因為庫存不足失去顧客,品牌端大量提高採購量及庫存率的策略,反而造成後疫情時代下一個問題,如今疫情趨緩,旅遊市場開始復甦,消費行為從零售轉移到觀光旅遊,造成電商及線下零售消費動能減弱。

在此情況下,品牌端與電商平台紛紛面臨庫存過剩的難題。上海是後疫情時代受影響最大的市場,從4月起實體及電商銷售就因清零政策進入停滯,即便6月上海恢復正常,但2個月的封控措施已讓民眾害怕出門,加上餐飲業一向是商場的吸客利器,在還維持禁止內用的規範下,連帶影響服飾等品牌實體店表現。

如同歐美零售品牌在後疫情時代,從「缺貨」轉變成需要解決「庫存過剩」的問題,上海零售品牌主要課題也在此,較晚爆發疫情的台灣是否面臨相同問題是企業需思考的重點。

旅遊鬆綁 服飾業受衝擊

零售品牌為何需要格外注意影響?由中國的市場變化觀察,可以發現在疫情封控下,消費者只是將購物行為轉向電商,銷售動能並沒有因而減少。但當已因2年無法出國的消費者,重新將花費投入旅遊市場時,對內需零售市場勢必會產生衝擊,尤其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時尚產業所受的衝擊將更強烈。此現象已體現於疫情後首個618檔期,根據中國電商平台「天貓」顯示,618活動第1周後銷售數據,男裝銷售額下降22%,女裝下降4%,唯有運動服裝因為居家健身的需求逆勢上升26%。

服飾產業除了有季節轉換的特性外,時尚品牌還有「當季」設計的問題,即使都是夏季服飾,但是當季的夏季服飾擺到明年或是年末販售,價格就會有顯著差異。

對時尚品牌來說,接下來要進入秋裝檔期,剩餘的夏季庫存,將會搭著雙11活動以過季超殺價格出清,這種大量而低價的產品,勢必會影響活動檔期其他商品的銷售情況,這也是眾多品牌減少第4季訂單生產量的主因。

「電商」或許會是快速消化庫存的解決方案,比起透過官方商城大出清,以電商銷售為基礎,藉由團媽或是直播主等形式,時尚品牌進行庫存清銷。此外,多數時尚品牌會有暢貨門店,甚至還會有下一層級的切貨通路,這種實體銷售行之有年的多通路、賣場形式,於電商通路更便於執行。即使最終利潤並不高,也比過高的庫存壓力影響後續新品銷售來得好。

後疫情時代 電商進軍實體佈局

分析這2年全球整體零售市場發展情況,在疫情期間,無論是餐飲業還是零售業,消費動能都逐步從實體往電商轉移,然而隨著疫情逐漸趨緩,消費者又重新回到實體消費。而後疫情時代尾聲,當全球鬆綁旅遊限制後,壓縮2年多的觀光動能大爆發,又再次對整體內需零售市場造成衝擊。

這是歐美零售市場的現在進行式,若將目光轉回台灣,零售市場也逐漸顯現衝擊下的衰退危機,首當其衝的正是2021年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獲取一波成長紅利的電商零售業者。

其實電商市場表現走弱並非單純受疫情因素影響,而是近幾年來漸漸浮現的問題。電商紅利期消失的主因在於人口紅利成長進入放緩的階段,其中,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就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指標,可從中發現市場變動趨勢的蛛絲馬跡。再來便是還能有多少「新」電商消費者的問題。在台灣仍然有許多消費者對網購的交易形式抱持懷疑態度,又或者對於此類消費流程在操用上有障礙,在此之外,更有個別產業本身就不易藉由網購形式提供銷售。

只是對純電商零售業者來說,現階段關注的重心必須先考量後疫情時代帶來的骨牌效應。在2年多的疫情期間,這些不會在網路上購物的消費者、很難推動網購的產業,可預期在疫情後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也就是說,如果電商零售品牌於過去2年沒有享受到成長紅利,下一步就必須將如何推動轉型儘快納入經營規劃中。

過去談到數位轉型,大多會將目光聚焦在傳統零售產業上,但進入後疫情時代,即使是電商零售品牌,也應該評估自身的轉型方向,對於已經獲取2年來疫情紅利的電商品牌,在手上擁有相對充裕的好牌之情況下,更應思考如何將資源投入,逐漸推動品牌從純電商走向全通路零售的未來佈局。

搶攻商機 「體驗」成關鍵

如前所述,在人口成長紅利期的優勢已遲滯的前提下,目前純電商可再開發的紅利則來自於掌握自主消費權的年輕消費族群,而企業面對這群新進消費者,比拚的就是產品的吸引力,其中重要的關鍵就是「體驗」,包含了產品體驗、能否提出差異化的服務體驗等。

近幾年零售產業變化趨勢可看到「實體到線上,線上再到線下」現象,主要便是OMO模式所帶來的「體驗」轉變,在電商紅利期蓬勃發展時,藉由發展網路購物可以產生跨區域銷售紅利,當消費者懶得出門或不方便出門時,透過網購能便捷完成消費採買,這也是疫情期間電商最主要的利基點。

而線上再回到線下,則是透過服務來消弭電商最根本且無法解決的問題:物流。電商零售除了存在運費方面的障礙外,普遍採取中央物流的運作模式,也讓大量民眾需要使用電商服務時,反而容易遇到物流塞車的問題,必須等上1天甚至更久才能收到商品,造成體驗不佳。

這也讓電商零售業者察覺到「物流並沒有想像中方便」的問題,於疫情嚴峻期間,物流業者還曾暫停配送某些城市,例如:2021年端午節檔期物流業便暫停配送北部,就讓許多電商業者緊急調動車隊,甚至自行開車送貨來為配送卡關的困境解套。

因此,電商品牌需要更進一步思考,除了物流配送這一環節之外,還可如何透過佈局線下通路,將整體的顧客體驗再優化,更強化有別於傳統線下零售的競爭優勢。

顧客導向 定位實體價值

OMO或是全通路零售轉型常見的模式,便是將「貨架」到「櫃台」這一段物流於網路上完成,而「櫃台」到「家門口」這一段則回到實體零售模式,將選擇權及服務彈性交付到消費者手中。服飾品牌UNIQLO目前就提供消費者「於網站上成交的商品,可選擇到鄰近實體店取貨」的服務,最快2小時消費者就可以提取現貨。

若再以服飾品牌佈局全通路零售的案例來探討,形塑出下一步服務差異化的關鍵將在何處?為顧客打造試衣間的全新體驗就是勝出的要素,這也是各產業發展線下實體店的著力重點。Amazon線下服飾店Amazon Style就是一個經典OMO體驗優化案例,而Apple Store也是相同模式,更不用提實體店體驗的翹楚IKEA。

民眾為何要逛實體店?他們希望獲得的是什麼?理解這個問題,純電商品牌轉進線下店會更容易找到執行價值跟施力點,自然也能擺脫後疫情時代的營運困境。

服飾業算是在零售轉型走得比較前面的產業別,如何將服飾業零售轉型模式轉換並套用到其他產業,值得我們深思。(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