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No.529 她對互有好感,向她告白的學長說:「我,是個精神病患。」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30第56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她對互有好感,向她告白的學長說:「我,是個精神病患。」
【新書搶先報】 《我的強迫症:腦海裡無法停止的執著與威脅,排山倒海》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第一次讀到18歲的陳俞蒨寫下:「我對互有好感,向我告白的學長說:『我,是個精神病患。我不是一個正常人。』」老實說,我是震憾及不解的。
但當繼續讀她其他篇章內容時,我慢慢理解了,而在理解中,有一股不捨的心情,緩緩從我心底升起。
陳俞蒨8歲就為強迫症所苦。強迫症會在她耳邊威脅她:「若你不重寫,你父母就會死……」她獨自一人承受這煎熬痛苦,一直到15歲,她才跟家人述說,讓家人帶她去就診。
在漫長的年歲裡,她因強迫症的重複行為,被誤解,因而被老師拿藤條處罰鞭打、被朋友說:「你這根本有病!」……這些傷,像刀般劃在她心裡,於是,她雖也渴盼愛情,但矛盾的是,她恐懼著擁有。
為什麼一個年輕的少女會恐懼擁有?因為過往太少擁有了,而即使擁有了,也常在瞬間失去……
另一位也曾為強迫症所苦,如今已幾乎走出的是莊博安心理師,他所書寫的《慢性焦慮》有最第一線,既動人又專業的剖析。


 

Top
.




購書去→


她18歲,患強迫症11年,其中7年獨自奮戰。
她想告訴台灣50萬的強迫症患者:
「接受自己,並不可恥,反而很有勇氣。」
醫生:「你們這個女兒可以去選總統了。她將來一定會做大事。」




 


•台中文學獎 高中組第三名得主。
•台灣第一本由強迫症患者書寫自身疾病的書。
•【特別企劃】精神科醫師Q&A。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蔡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撰推薦序。
余懷瑾(仙女老師;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徐國能(師大國文系教授)、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明進(大元國小教師)心疼推薦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她對互有好感,向她告白的學長說:
「我,是個精神病患。我不是一個正常人。」
比起失去,她更怕擁有──
一本聰慧秀異、誠實自省到令人心疼的強迫症書寫。

•考卷上滿是淚,她雖知曉答案,但卻無法停止一再塗改與重寫。
•在不斷塗改、重寫下,她的作業遲交,老師的藤條狠打在她背上。
•夜裡,不斷來回洗手、摔跌,她囓咬手腕,不讓自己哭出聲,以免家人察覺。

從8歲開始,一直到15歲,長達7年,她獨自忍受強迫症帶來的可怖夢魘。
無論是家人誤解或老師體罰,甚至一度她想結束生命,她都未曾說出這份祕密。
她控制、壓抑、偽裝,非常努力地活得像一個「正常人」。

排山倒海的傷害,不僅來自強迫症,更來自他人的目光,後者更是深淵……
當強迫症嘲諷:「吃藥就是有病。你看他們看你的眼光,是不是很奇怪?別吃了吧。」
當她鼓起勇氣自剖,朋友說:「你這根本是有病吧。」
當她到醫院就診,婦人尖針芒刺的對話:「怎麼這麼小,就來看這個!」

她日夜與強迫症這啃噬心靈與自我的巨獸爭戰,而那些曾經走過的孤立無援、被操弄的身不由己、夜裡的無聲崩潰,甚至驚悚懷疑強迫症取代了自己……她不希望其他強迫症患者也經歷,於是,這本掀剝與袒露腥紅傷口的書,雖是以痛銘刻,但她遞出最溫暖的雙手,在個人IG與FB粉專,以文字接住有強迫症困擾的患者、家長。
她企盼,再沒人會被迫躲藏在暗黑的強迫症洞穴裡,且因太習慣黑,而抗拒、害怕明亮的陽光;她更企盼經由自己的書寫,能帶給患者及患者家人療癒與希望。

作者簡介:
陳俞蒨
2004年生,為一名已患病11年的強迫症患者。
2022年畢業於惠文高中,2022年考上彰化師範大學。2021年曾以〈馬上是多久〉一文獲台中文學獎高中職散文組第三名。
透過書寫自身故事獲得文學獎後,開始經營個人IG與FB粉專,接收來自各地的強迫症患者與家屬傾訴,藉由文字的溫度來暖和其受傷、不安及無助的心靈。
與此同時,也努力撰寫各類議題,提供讀者更豐富多元的閱讀饗宴,讓這條想幫助人的道路上——那個碎石佈滿的強迫症艱辛歷程,能夠覆上更多繁花,牽著更多人的雙手,陪著他們,一起走。

IG:https://reurl.cc/M0pZAL
粉專:https://reurl.cc/0pAD2K


 

Top


購書去→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撰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傾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關係焦慮:「你會不會哪天不愛我了?」每段愛情,都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
金錢焦慮:「我不想變成下流老人!」勒緊褲帶買房、學投資理財。
生存焦慮:「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來自重男輕女家庭的她,戮力證明自己。
職場焦慮:「若不拚命加班,我怕老闆覺得我沒價值就fire我……」
我們太擅長完美掩蓋焦慮
當焦慮狂潮來襲,我們除了壓抑、逃避、麻痺外,更擅長用社會所認可,例如吃大餐、大肆採買、不斷打電動,甚至被社會讚許的方式,例如工作狂,掩蓋我們的焦慮。
但當焦慮這隻怪獸被我們越豢養越壯大,焦慮會潛入、掌控、侵蝕我們的性格。焦慮會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表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症。

對小小孩的自己說:「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根源沒有被處理,焦慮就會不停轉移對象。
而從高中到大學時期,深陷在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症,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望憂鬱症,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的博安心理師,用他令人疼痛的經歷,想告訴讀者,雖然傷痛的童年就像戰場,而你好不容易才逃脫,你再也不想回憶與回去,但療癒焦慮,我們需要回去。回去找到當年痛苦、還是小小孩的你,幫他把痛苦說出來、幫他把眼淚流出來,然後輕輕擁抱他,告訴他:「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那些恐懼、憤怒、愧疚、嫉妒、挫折、悲傷、孤獨等情緒孤兒,需要你看見與感受。


作者簡介:
莊博安
諮商心理師,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致力將困難的心理治療概念轉譯為白話文,協助來談者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於多個網路平台擔任駐站作家。主要撰寫焦慮、憂鬱、伴侶相處困難等議題,讓讀者有機會探索自己與原生家庭的深層連結。
曾出版《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歡迎至社群網站,不定期更新文章與直播互動
Facebook: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Instagram:wesley.psy




Top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