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壞習慣,若長時間不改變,容易造成腸胃的負擔,進而引發食慾不振、胃脹痛、脹氣,又或者是長期便祕、慢性腹瀉等,更嚴重還可能導致癌細胞入侵腸胃,引爆大腸癌或胃癌等嚴重疾病。 俗話說:「腸胃好,人不老」、「腸胃比大腦重要」,從古至今都相當重視腸胃這個器官。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國人門診就醫人數中,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名列前三大原因,可見腸胃問題普遍困擾一般人。 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義守大學醫學系副教授王文倫指出,腸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近年研究更發現,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從進食開始,到消化、吸收,以及最後的排泄,都與腸胃功能息息相關,每天吃的食物、飲食習慣及日常作息,都會直接影響腸胃功能,保健腸胃可不能忽視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當心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傷害了腸胃功能。 ❶三餐時間不定時 大家都聽過「三餐定時定量」,但現代人生活忙碌,晚睡晚起就跳過早餐,一忙起來到下午2、3點才吃午餐,結果晚餐更是拖到睡前,才草草果腹解決。王文倫指出,三餐不定時、不定量,是現代人最傷腸胃的壞習慣,如果空腹時間過長,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容易腹脹、腹痛,造成胃黏膜損害,還會引起胃炎、胃潰瘍。 ❷經常暴飲暴食 一下子吃太多、一下又吃太少,很容易影響腸胃功能,加重腸胃的負擔。王文倫表示,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會使腸胃蠕動功能失調,延長胃排空的速度,使胃中的食物逆流而上,長期下來容易胃食道逆流;經常暴飲暴食要當心胃部擴張、胃內壓力快速上升,輕者會感到噁心、消化不良,嚴重則會造成急性胃擴張,恐引發急性胃壞死、胃破裂。 ❸狼吞虎嚥吃太快 王文倫觀察發現,現代人常有吃太快、邊吃飯邊聊天的習慣,食物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吞下肚,不但少了口水中的澱粉?幫助消化食物,也會增加腸胃負擔,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尤其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容易刺激腸道黏膜,腸道黏膜破損有可能形成腸漏。另一方面,吃飯狼吞虎嚥不容易感覺有飽足感,可能吃下過多的食物,讓賁門鬆弛、胃食道大開,也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之一。 ❹飲食吃太油 王文倫說明,攝取高油脂、高脂肪的食物,會使胃酸分泌增加、腸胃蠕動變慢,容易加重腸胃負擔,消化不良引起腹脹、腹痛,且脂肪需要較長的消化時間,而延長胃排空的時間,容易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且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也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造成腸胃變得敏感,容易腹瀉、拉肚子。 ❺愛吃滾燙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2A類致癌物。王文倫表示,研究顯示,飲用65℃以上的熱飲,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8成以上,因為食道黏膜受到高溫刺激會產生發炎反應,甚至造成細胞變性,就可能有致癌的疑慮;不只如此,吃下滾燙的食物,也會傷害腸胃道黏膜,容易引起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❻嗜酸辣重口味 王文倫指出,飲食嗜酸辣、重鹹,都會加重腸胃負擔,酸辣食物會刺激腸胃道黏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腫及受損,也容易分泌更多胃酸、加速腸胃蠕動,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尤其是高鹽食物會引起胃黏膜萎縮,而慢性萎縮性胃炎更可能增加胃癌的風險。 ❼空腹吃冰 空腹吃冰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王文倫說明,冰品進入腸胃的瞬間,會引起胃腸道血管快速收縮,導致胃黏膜保護力下降,容易造成腸胃痙攣,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若是在飯後馬上吃冰,短時間內的冷熱交替容易刺激腸胃,冰品會導致腸胃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胃酸、胃蛋白?等物質分泌減少,造成消化功能變差,降低腸胃蠕動速度,也容易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最好是在飯後至少相隔一小時才吃冰品。 ❽經常晚睡、熬夜 王文倫表示,診間觀察發現,超過半數患有腸胃相關疾病者,都有晚睡、熬夜的情形。胃酸分泌有時間表,一般來說,在清晨醒來之前最低,而在晚間11時至凌晨1時之間達到最高峰,如果此時仍處於清醒狀態,胃酸分泌會再增加15%,也就是許多胃食道逆流患者,半夜突然胃食道逆流發作的原因,而胃酸長時間過度分泌之下,可能使得胃黏膜受損,且晚睡及熬夜也會影響內分泌及荷爾蒙分泌,進而影響腸胃功能,引發各種腸胃疾病。 ❾吃完宵夜馬上睡覺 王文倫指出,夜晚是腸胃道的休息時間,消化功能大幅下降,吃宵夜如同讓腸胃道加班,容易增加腸道的負擔,且吃完宵夜又去睡覺,由於從進食、消化到睡眠的間隔時間太短,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尤其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者,吃宵夜會使不適症狀更加重。 ❿久坐、不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高達70%的疾病與久坐有關,建議每星期應從事至少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王文倫表示,久坐會降低腸胃蠕動功能,容易出現脹氣、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便秘、痔瘡等症狀,沒有運動習慣會降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循環,腸胃消化功能也會變差;研究也發現,久坐不動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成以上。 ⓫不愛吃蔬果 王文倫表示,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根本之道,蔬菜及水果含有各種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尤其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生成大腸息肉的機會,而蔬果量攝取不足時,容易發生便秘、增加大腸息肉的增生率。 ⓬日常生活壓力大 王文倫指出,壓力大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腸胃功能的正常運作,降低胃黏膜保護屏障功能,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合併其他腸胃症狀,如噁心、嘔吐、腹脹、常放屁、厭食及胃灼熱感,也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酸過多,進而破壞胃壁、腸道黏膜,容易引起胃痛、胃食道逆流。 ⓭喝酒、抽菸壞習慣 酒精及香菸都是屬於一級致癌物。王文倫表示,喝酒後,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刺激胃黏膜導致胃發炎,造成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酒精也會直接破壞胃黏膜,使毛細血管擴張,導致局部水腫,容易造成胃潰瘍。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增加胃酸分泌,降低胃食道交界處賁門的鬆緊度,容易胃酸逆流,造成食道黏膜發炎受損。另外,吸菸也會使得胃黏膜變薄、保護力下降,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險,容易發生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研究也發現,吸菸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2.52倍。 ⓮嗜吃甜食或高糖食物 廣告台詞「喝咖啡、吃甜食,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王文倫表示,確實甜食也是所謂的傷胃食物之一,高糖食物會減緩腸胃蠕動,影響胃排空時間,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增加胃部負擔,容易導致脹氣、消化不良等腸胃道不適症狀,長期下來,胃裡的胃酸往上倒流進入食道,就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另外,甜食也會影響腸道菌叢,壞菌容易破壞腸道黏膜,引起結腸發炎。 ⓯長期濫用藥物 長期服用抗生素、消炎止痛藥、胃藥或來路不明的黑藥丸,都有可能破壞腸胃黏膜,造成腸胃功能受損。 王文倫表示,服用抗生素常見的副作用,如消化不良、噁心、腹瀉;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容易出現腸胃及腎臟副作用,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腎功能不良者,應小心服用;長期服用胃藥,胃酸鹼值持續升高,恐增加感染風險;而過度抑制胃酸分泌,也可能造成反彈性胃酸分泌過多,形成慢性胃炎,增加胃癌的風險。 ⓰常吃隔夜食物 王文倫指出,剩飯、剩菜等隔夜食物,保存不當會孳生細菌,吃下肚容易引發腸胃炎,若將黃麴毒素吃下肚,還可能引發肝癌,尤其是葉菜類更不建議隔餐食用,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鹽會被細菌分解成有毒的亞硝酸鹽,有致癌的疑慮,容易增加胃癌、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⓱過量飲用濃茶、濃咖啡 研究顯示,咖啡因會促進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王文倫強調,適量喝茶、喝咖啡不至於傷害腸胃,但濃茶、濃咖啡含有過多的咖啡因、茶鹼等,容易刺激胃壁細胞,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長期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及胃食道逆流。 ⓲飯後立刻平躺或睡覺 王文倫提醒,吃飽飯後馬上平躺或睡覺,不只容易降低腸胃蠕動功能,導致消化不良,進食後,由於胃裡充滿食物,加上胃酸大量分泌,躺下時身體呈現水平狀態,會使胃酸容易逆流,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建議飯後至少一小時後再躺下。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84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