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上周末突然宣布降息,周末中國財經界議論紛紛,一致看法是,這是場「意外」;不一致意見是,減息的意外之後有沒有意料之舉。中國人民銀行21日宣布降息令很多人意外,不是因為今次降息來得急,而是因為與之前的政策宣示對照,是在急轉彎,才令很多人不解。
其實今次降息,也不算太意外。如果留意降息前兩天,大陸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然後李克強跑到浙江去,騰出空間讓央行來宣布降息動作。
再把時間段放長一點看,降息更不是「意外」。進入最後一季,還剩最後40天,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以前說不動用的手段,都動用了,是所謂投資、進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一齊開動了。數數現在鐵路投資有多少,聽聽現在企業如何抱怨資金緊張,就心知肚明,得下重藥了。
但說其事屬「意外」,是因從中國人民銀行到相關領導層,直到今次降息前的最後一刻,都沒有改變過說法。紅口白牙,都說堅持現在的貨幣政策不變,堅持定向寬鬆的調控手法不變,給外部的印象,寬鬆是要的,但都是只「定向」,不會「全面」。
而降息和降準,公認是「全面寬鬆」的表現。現在降息,有人說這已經意味著「定向」之策失手。而之所以失手,是因為「定向」還是政府的調控,而不是市場的調節。政府動作通常會失手,而降息真的是證明,企業仍然拿不到錢,還在抱怨,國務院要再度專門開會,來研究「有力措施」。
至於財經界的議論紛紛,主要在討論這次降息的目的和意義。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建制內人士的或緊貼建制者的意見,是說今次降息,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而且不代表貨幣政策發生重要變化。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降息周期已經開始。既然是周期,當然是規律性的變化,是客觀的需求。故今次降息,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等等,都是客觀效果,經濟態勢的變化,才是主觀的需求。
今天中國經濟領導人看問題可能現實,已經不去討論貨幣政策變不變,金融改革怎麼推動。他們著急的,是企業融資到底有多難,而領導人不斷要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還支持不出名堂來,在接近年尾的今天,經濟不能再滑下,所以要以降息維穩。
如果我們相信降息是為維穩,就可預測,接下來極可能「降準」,即下調存款準備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大調控槓桿,財政政策的減稅和財政投資不好動,就只能用貨幣政策槓桿。貨幣政策中的降息和降準是兩大調控工具,降息以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難,降準則是增加流動性。
12月情勢如不改觀,連環出手,是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