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不存在的節日/在關愛與善待中成長—變形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25 第3377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不存在的節日/在關愛與善待中成長—變形節
心情札記 青春名人堂/倪采青:德國跪求網路記
好吃時光/窩窩頭的「鄉」味
謝謝妳們——來自異鄉的家人
 
 
 
今日繽紛
 
不存在的節日/在關愛與善待中成長—變形節
龍青/聯合報
破土而出對樹而言絕對是一種用生命對抗壓力的變形,同時也是生之必然……

冬天來了,樹木禁不起風吹,開始掉葉子。發現時間秘密的似乎不僅僅是樹木,一則網路新聞如同一片翻飛的落葉,吸引了我的目光。

死亡在他詩裡千百次演練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90後深圳打工詩人許立志墜樓身亡,留下遺作〈我彌留之際〉。

深圳晚報以極大篇幅報導了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年輕詩人的生平。

許立志二十歲就遠離家鄉,隻身在深圳富士康開始車間流水線的生活,流水線的枯燥,以及想在城市扎根下來的念頭讓他身心疲憊不堪。孤獨無處可述,他的文字陸續在《富士康人》上發表,但他的詩從不拿給父母看,因為「那是很痛的東西,不希望他們看到」。

「必須不停地為生活奔波,很難走得更遠」,這是許立志對「生」產生絕望的主因。

在生存壓力下奔跑的詩人,因其敏感所以內心較之常人脆弱許多,長期忍耐而產生的死念,令每個生存的當下過得無比艱難。

新聞報導的最後一段這樣寫著:「許立志的詩冷峻嚴肅,直面慘澹的人生。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發現他的生命軌跡,死亡的氣息愈來愈濃厚──死亡在他的詩裡已千百次演練,最終只是輕身一躍。」

關愛與善待是得以存活的關鍵

「他們都說/我是個話很少的孩子/對此我並不否認/實際上/我說與不說/都會跟這個社會/發生衝突」,許立志在他的詩作〈衝突〉中向世人揭示存活與理想之間的嚴重衝突所導致的身心扭曲、變形。這是一個非常無力的狀態,如果無法在內在接近並成為這個人,那麼旁人是無法真正理解因壓力導致的扭曲、變形之疼痛的。

但凡人都有存活的壓力,都有被現實淹沒的理想。同樣的,年輕時的我也曾有過這樣極欲與世界切割、悖逆的慾念,那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所必須要承受的苦痛,唯有一次一次地經歷了,突破了,人才能跟樹一樣,就算種子曾經埋在巨石下,有朝一日也能發芽。

關於生存,我想樹比人擁有更多、更大的勇氣。它們隨四季發芽、落葉、枯枝,即便被砍了、伐了,仍成為紙張、書頁,桌椅、木筷,一元復始,生生不息。

而我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以及回憶中留存的,除了成長之痛外,感受更多親人、友人甚或旁人,長期或偶然的關愛與善待,這才是讓人得以存活下來的關鍵所在。

●變形節的由來

萬物生成自然有它的法則可依循,無論樹,或是人,都必須經歷成長之痛。一棵樹,栽種的季節是否合適,孕育種子的泥土是否豐沃,水分、光照是否充足……這些外在條件對樹的成長來說興許很重要,但並不是符合以上條件才會發芽,破土而出對樹而言絕對是一種用生命對抗壓力的變形,同時也是生之必然。

生存對人來說大不易。天地並不因人類生存的願望而改變運行,人類的慾望太旺盛,除了生存還要更多,因而必須要自我強健心志,生命力才能如樹般強韌。

●變形節怎麼過

十一月,初冬已至,窗外陽光平淡,但仍有暖意穿窗而過。投影在房屋、壁廊間以及人身上的樹影隨著風搖晃,一片兩片葉子飄落於地。生死在漫漫時光中似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拚盡全力生長過了,所以隨處都可自在停留。這一日, 11月25日(耶誕節前一個月),世界因生之變形而美好,即便嚴冬將至,只要做到善待自己與身邊人,春日來時,枯枝依舊會發芽。

 
 
 
心情札記
 
青春名人堂/倪采青:德國跪求網路記
倪采青/聯合報
近兩周來,已經連續聽見三個人說《控制》電影很好看。近日忙到暈頭轉向的我把工作排開,好不容易擠出一點時間往電影院裡衝。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在大銀幕前坐定之前,我連撥兩分鐘查《控制》到底在演什麼的時間都沒有。

於是,用「白紙」的態度觀賞這部電影。

電影片頭,連續帶出許多個荒涼小鎮的畫面。我在想為什麼,為了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是在小鎮發生的嗎?

我猜測得沒錯。其中一幕戲,女主角在窮鄉僻壤使用骨董般的映像管電腦螢幕上網,頓時牽動了我的回憶。

我從前以為歐美是先進國家,網路一定比較發達,後來發覺,台灣的網路覆蓋率才是世界奇觀。親友幾乎個個都有3G上網,只有我沒有。他們問我為何不申請,我說不必呀,家裡有無線網路,社區大廳有無線網路,街上每一間超商都有無線網路。除了開車無法上網之外,我走到哪裡都不愁。

剛好日前我造訪德國第七大城埃森。德國在我心目中算先進國家,第七大城聽起來很大,網路一定跟台灣一樣普及。當我上網訂飯店時,才驚覺埃森可以線上訂房的數十間飯店內,只有三間可客房上網。

三間?我以為是我弄錯了,仔細一查,確實只有三間,其他頂多提供「公共區域上網」。

為了節省高額國際漫遊費,我盡可能用網路電話與台灣家人聯絡,所以我決定從這三間內選,選了一間四星級飯店。雖非最好,但絕對不差了。

等我進了房,滑開手機,搜尋無線上網,這……有沒有搞錯,怎麼免費無線上網功能限256kbps,升級高速網路要加很多錢?我試著連線,根本連不上。

此路不通,轉而打開筆電用有線上網,連是連得上,開一個網頁要花好幾分鐘。打網路電話?想得美!

我還不死心,衝回火車站去收無線網路,依然是白費力氣。

我接著把如意算盤打到公共電話上,揣著一堆歐元銅板,用公共電話撥回台灣。一接通後,話費像一江春水向東流,投錢的速度跟不上吃錢的速度,還沒來得及講飯店房間網速慢,就沒錢了。

最後那幾天,我乖乖讓電信業者賺國際漫遊費,此生沒有這麼甘願過。

好吃時光/窩窩頭的「鄉」味
王少芬/聯合報
周四早上,提了一大袋玉米麵窩窩頭參加教會小組聚會,讓沒見過當然也沒吃過的弟兄姊妹品嘗。

從五歲起就跟著媽媽學做窩窩頭的我,對弟兄姊妹們說:「把我從小吃下肚和親手做的窩窩頭加起來,可以堆座金色小山了。」他們驚訝得「哇」了起來。

我從小不挑食,妹妹卻嫌窩窩頭硬,總吵著要吃饅頭。某日,姑媽來吃飯,桌上大盤窩窩頭上頂著個饅頭,妹妹伸手去拿,被媽媽一手抓住,說:「等妳也成了沒牙姥才能吃。」只見姑媽把嘴湊到妹妹面前,露出沒半顆牙的嘴巴,我和大姊都笑了,只見妹妹呆愣著直盯著姑媽的嘴。聽到這裡,弟兄姊妹也笑了。

年初回津探親,八十歲的大姊煮了家鄉菜,蒸了鍋紅棗餑餑(兒時過年才吃的),我望著飯桌,忽然閃出一個畫面——白饅頭加上姑媽那空洞的嘴巴。我指著妹妹大聲對大姊說:「她現在已是沒牙姥了,怎沒有白饅頭?」她倆先愣了幾秒鐘,忽然三個人一起像回到兒時,笑到眼淚都流出來了。

來台近二十年,朋友帶我吃遍了美食,從夜市路邊攤到知名飯店,都覺得好吃得要命,但我只享受當下,吃完就忘了,大家都說我記性不大忘性不小,實足是白「吃」。唯有小小窩窩頭,能帶給我一輩子難忘的「鄉」味。

謝謝妳們——來自異鄉的家人
鍾郿/聯合報
大約十年前,家中開始聘僱印尼看護。起初,家人都不太習慣家中多了個陌生人,在適應過程中,經歷一段磨合期。

某日,在餐桌上,爸爸提醒我們三個孩子:當我們這些孩子到北部念書,他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北部的生活、能不能融入那裡的環境、過得好不好等,這還只是從台灣的一個城市跨到另一個城市;而印尼看護是從遙遠的印尼跨越海洋來到我們這裡,所以不論在飲食、信仰或生活習慣上,難免會有不同,我們必須尊重,用「同理心」去和她們相處。

幸好磨合期並不長,沒多久就成為我們家中的一分子,大家坐在同一張圓桌用餐、分享兩地的時尚雜誌、試吃她們煮的道地印尼菜、聽她們聊家鄉的生活與家人。假日媽媽會載她們去逛逛菜市場,去印尼店買她們愛吃的家鄉味及零食,以解她們的思鄉之情。

十年了,家中印尼看護來來去去,每兩、三年約滿就須強制換新的法規限制,讓身為僱主的我們,也必須快快打包不捨的情緒,重新和她們培養感情。她們之中,有人因信仰不吃豬肉、有人一天要著五次黑紗衣跪在床前膜拜阿拉,還有很能吃辛辣食物的……縱然千奇百怪,但謝謝她們,讓我有幸看見另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對宗教的虔誠。

或許是與長期居住在外地有關,她們適應力很強,不過也免不了鬧一些笑話,其中一位看護因為吃了紅肉的火龍果,如廁時發現尿液一片紅色,以為自己病了,著急的喚媽媽來看,請媽媽帶她去醫院就診,經由媽媽解釋,她才放心。

某日的午後三點,外籍看護雅妮準時推著阿嬤到屋外樹蔭下曬太陽,和阿嬤一起坐著聽收音機。看著一老一少並肩聊天的身影,我心存感激,謝謝她們對我親愛的家人二十四小時無微不至的照顧——起床、如廁、穿襪、洗澡、吃藥甚至住院……全天候的陪伴與照顧;這段時間,她們付出的,絕對比身為至親的我們,來得更多。

而我,也會永遠記得,照顧阿公走到最後的看護叫「瓦蒂」;照料阿嬤到最後的印尼看護叫「雅妮」。那時的她們沒有排斥也不避諱,入境隨俗,和我們一起在藍色棚下摺著紙蓮花、紙鶴和小船,說是也要化給已經跨到另一個國度的阿公和阿嬤。

每一次的接觸,都是一種文化交流,雙方都在學習適應彼此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民情。

謝謝她們讓我看見多元的世界;謝謝爸爸提醒我們,以誠相對,心存感謝,在面對跨文化的衝擊時,永遠記得以同理心對待,衝突時先退一步思考再前進。

走筆至此,我想著,不知現在她們身在何方?是否偶爾也會想起住在台灣中部山上的我們?

 
 
 
訊息公告
 
 
 
 
15分鐘就開動!上班也能簡單做、安心食
面對食安危機,料理部落客小廚娘Olivia表示,動手做菜真的是最安心的方式,而且有些料理其實很簡單,別擔心自己沒有下廚經驗,上完這堂課,就算是上班族也能簡單做、安心食。

自由之心之可貴 不自由,毋寧死!
「不自由,毋寧死!」多麼強烈的字句,是美國政治家派翠克.亨利於獨立戰爭時所發表的演說內容。本次邀請到設計師蕭青陽與編舞家張曉雄,請他們暢談創作時的自由馳騁與苦煉掙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