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貨膨脹在短短一年內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演變為政治問題,包含美、日在內的主要國家政府都正承受極大的政治壓力,畢竟物價相對於經濟成長,讓民眾更直接有感。就台灣而言,我們早在通膨惡化前,即已預示物價上漲將會是最有感的經濟傷害,必須及早積極處理,奈何物價上漲果真成為此刻最大的民怨。
為了因應物價上漲,美國終於在今年覺悟地展開升息循環。其實去年中起,從華爾街到學界早已疾呼聯準會升息,無奈聯準會仍遲至物價漲勢已難收拾的今年才展開升息,連美國財政部長、前聯準會主席葉倫都承認誤判通膨情勢。須知對物價的控制要能有功,貴在早期就捻熄火苗,但美國聯準會不但誤判、過度樂觀看待物價走勢,還維持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地火上加油,終至成為失敗範例。
台灣的情形與美國大致相同,前年疫情之初就降息、超發貨幣,也是到物價已上漲嚴重才開始升息。在此期間,央行及其他官員對物價的看法都是「並不嚴重」;然而並非所有國家央行都如此被動看待物價問題,南韓、紐西蘭等多國央行早已升息數次。葉倫認錯了,那麼與美國聯準會亦步亦趨,美不動我不動的台灣央行,實也可能犯了決策太慢、動作太小的錯誤。
南韓早在美、台升息前的半年升息三次,通膨問題依然嚴重,因此南韓央行的態度非常明確:持續升息。
央行過去常以台灣物價上漲不若美國嚴重為由,表示無需跟隨美國升息幅度。若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看,台灣的物價上漲率約3%確實小於美國的8%,但近來民眾已逐漸清楚不同國家的物價指數內含商品不同、權數不同,很難跨國比較,只適合自我跨期比較,更何況台灣CPI中某些價格漲幅較多的商品權數較低,致使確實低估了真實物價上漲的嚴重程度,造成與民眾真實感受的落差。
另一方面,各國民情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不同,也使得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不一。
以台灣而言,由於普遍低薪加上薪資成長緩慢,導致向來對物價上漲極為敏感、容忍度低,因此,「台灣的物價上漲不若美國嚴重」實在不宜輕率脫口,央行更不宜對台灣的物價上漲抱持此種態度,尤其在上半年實質薪資已因物價上漲而開始滑落。
美國聯準會亡羊補牢,已宣示在物價上漲率回落至2%前將會持續大動作升息,未來兩個月都有可能各升息3碼,今年也將升足七次。
我國央行在3月升息1碼,已讓各界驚呼,猜測楊金龍總裁是否屬鷹派;此次央行理監事會,各界多預測央行可能僅升息半碼到1碼。面對近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樣的猜測其實只顯示央行的鴿派形象已深植人心,也坐實了央行只有「寬鬆」和「非常寬鬆」兩種政策的看法。
各國央行積極升息以抑制通膨之際,也正遇到全球邁向停滯性通膨的困境。一般而言,此時打壓通膨可能會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這也使得部分學者呼籲央行必須謹慎升息。但須注意的是,溫和通膨可能有助刺激消費與經濟成長,如今物價上漲之嚴重已使實質薪資滑落,民眾已開始因擔憂購買力下降而減少消費、提高儲蓄,反而使得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更高,美、英、日等主要國家都已出現此種情形,台灣也不會例外。不積極升息以抑制通膨,才會是經濟衰退的開始。
此外,在5月美國升息2碼、台灣沒動的情況下,新台幣兌美元已迅速貶值2元,進口成本立即上升約7%,使得嚴重的輸入性通膨雪上加霜。此刻的台灣,通膨問題已較GDP能否保4重要許多,正因為「錯過時機,將加劇對經濟的損害」。因此我們呼籲央行能夠更鷹一些,只因緩慢而力道不足的升息只會使事態更加難以收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