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昌街的巷道中有一家小店,賣咖啡茶飲、沙拉甜點、輕食三明治,也賣生活雜貨,辦講座工作坊。位子不多,兩層樓的狹長透天厝,坐落在這條家具街,不著痕跡地呼應和傳達「家」的閒適與溫馨,希望從食物開始,分享美好生活的想像與實踐。
小店的兩位老闆,尹齡主修表演,育霖主修劇本創作。大學時期的劇場訓練,從演出的發想、計畫、執行到檢討,學習扮演不同角色包括創作者、設計者、演出者、製作人、舞台技術人員等,也包括其間的團隊合作與分工,並從中對應轉換到創業構想,進而實現。
兩位成員,除了學校的訓練外,在校期間及畢業後,一位在咖啡連鎖店和麵包沙龍,擔任外場服務和顧客服務教育訓練,並到巴黎習得藍帶好手藝;一位對平面設計有極大熱忱,具有T恤設計、商業攝影、家飾用品等實作經驗,擅長賦予傳統媒材創新圖案與外型。
一般認為藝術工作者的就業場域,不外乎是個人工作室、表演團體、展覽機構、藝文館所等。但這兩位年輕人,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夢想,把開特色店鋪當作創業標的與表演舞台;客人就像觀眾一樣,透過作品包括食物、生活雜貨、活動、空間布置及擺設風格,和他們分享和對話,並產生往下一步推進的動力。
這樣的微型創業,必須一步一腳印的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教育的過程。所有的思考、觀察、資訊收集等,都必須置放在現實與理想的天平兩端拉鋸及驗證,釐清真正想做和能做的,因風險控管也是一門學問。在這個案例中,設置於大學校園內的育成中心,陪伴了兩位藝術工作者經歷開店籌備階段,提供營運諮詢意見與行政資源,成為育成創業的範例。
雖然是一家小店,「特色」和「定位」一樣不可或缺。團隊成員希望建立有「家的縮影」的店鋪,從「餐桌」這個可以聚集家人一起共享時光的媒介出發,透過食物、食器和家飾,傳達家的氣味,鼓舞每個人成就對家的眷戀及想像。他們做的事情或許不大,但想的未來可不小,已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在邊做邊學中,依循溝通、合作、實踐的原則走下去,就像在劇場工作一樣,築夢踏實。
文創產業,是關乎生活文化的產業,當它融入食衣住行育樂,可以親近、賞玩、使用,成為深刻的生活美學和態度時,自然成為文化底蘊的一部分。如果把文創產業窄化為,產值和量產的表象數據,等於忽略最珍貴的實質內涵,甚至可能扼殺年輕人以文創元素為創業標的加值的起心動念。
開店三個月來,有不錯的成績,已準備開分店,也有與契作農場和其他異業合作的構想,創造一個呈現品味與核心價值的平台。置身於這個特色小店,感受溫馨的氣息,令人喜悅;瞭解其創業能量和背後的故事,令人期待。他們讓我對新一代的創業精神,有了嶄新的認知與體會,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作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