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以慚修善,已愧止惡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美麗佳人時尚電子報】不僅告訴你最新流行服飾與美容訊息,更要讓女人看見自己,發現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8/15 第13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止惡修善,培植善念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以慚修善,以愧止惡
慈濟脈動 同個屋簷下/生與死教我的事
焦點專欄 天涯共此情•緬甸/伊洛瓦底江 船上漂流記
書訊天地 出版書訊/茉莉花開
止惡修善,培植善念
時時反省過錯,改正錯誤、修除習氣,才能止惡、修善,

守護身心清淨,使慧命更健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以慚修善,以愧止惡
◎撰文/釋德凡 編輯部整理
6•17《農五月•初十》

◎【靜思小語】有慚心,才有精進念;有愧心,自然不犯過。

慚愧心,止惡修善

「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己惡受人譏評,生愧疚心而止惡。」晨語時間,上人解說「慚愧」之意,勉眾待人接物要常起慚愧心。

「慚是對己,愧是對他。看到別人的優點,要由衷讚歎,並且自我檢討——自慚所學不足、修為不夠而自勵精進;有慚心才有精進念。反之,見人做得好,起『這不算什麼,我也做得到』的心念;這就是無慚愧心,即無法見賢思齊、力求精進。」

上人強調,懂得反省與改過,才是真「慚愧」。「真正有慚愧心,經常反省過錯,改正錯誤、修除習氣,才能止惡、修善,守護身心清淨,使慧命健康。」

歡喜心,培植善念

中國大陸一位師兄,想捐出自營公司的慈善基金,作為「冬令發放」款項,沒想到引發員工反彈。他對此感到不解,特來請示上人。

「凡事隨順因緣,不要勉強。要用歡喜心、柔軟心呵護與培植人人的愛心,使人做得歡喜自在。」上人述說一則佛典故事——

有一個國家的人民習氣剛強,彼此經常起爭執。佛陀帶領僧團來到這個國家,想予以度化;弟子們覺得自己聞佛說法、隨佛修行已久,應該有能力教化這些剛強人民,因此很有信心地自告奮勇前去。

首先由目犍連尊者前往,他勸眾離惡行善,以免累積罪業。民眾認為尊者瞧不起他們,非常生氣地怒罵追打;尊者只能無奈離開。接著是舍利弗尊者,他教民眾「守戒」,也犯了眾怒,無功而返。如此接二連三,許多比丘都失敗了,佛陀便請文殊菩薩前去。

文殊菩薩看到每一位居民,都先順應其習氣讚歎他們;拜見國王時,也稱讚其國人民很有朝氣、有膽識。民眾與國王聽了都很高興,覺得終於有人了解他們,因而樂意聽法。

文殊菩薩漸次引導大家認知佛法,居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法喜,都想要供養菩薩。文殊菩薩便告訴大家:「與其供養我,不如供養我的老師。」遂引導國王帶著臣民前來禮佛。

聆聽佛陀開示之後,人人心開意解並皈依三寶。此後這個國家不再頻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調順平和、國泰民安。

「眾生剛強難調,想要帶動大家做好事,要看時機,也要用方法,不能強制規定,也不可操之過急。」上人教導師兄一步一步、穩穩踏步走,以柔軟的態度對待員工,漸次引導他們樂於了解慈濟。

「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要讓人人真正心開意解,才能開闊心胸,打從心底願意為苦難人付出。」

初發心,一生無量

大陸華東、華北灰衣志工來臺精進,圓緣典禮上,上人分享出家因緣——

幼年躲空襲時,聽到人們祈求觀世音菩薩庇佑;十五歲時養母胃穿孔要開刀,惶恐無助下向菩薩祈願——願折壽、茹素,讓母親病苦得癒。「後來母親沒有開刀就痊癒,我從此茹素,信仰更深、更虔誠,是後來進入佛門原因之一。」

二十一歲那年,養父突然中風往生,在上人內心造成莫大衝擊,驚覺生命如此脆弱,開始對人生產生疑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又是為何而來?……」

從豐原寺妙廣法師處得到一本《解結科儀》,知「人生自古誰無死」;到慈雲寺拜誦《梁皇寶懺》,七天法會中深刻體會「人生無常」、「因緣果報」之理,終於突破感情關,開始追求佛法。

「我認為,佛典經文就是人間道路,萌生出家之志——想依佛陀的教導,把佛法鋪展在人間,讓人人可以踏踏實實、真正踏上菩提大道。」

因緣輾轉,兩次離家追尋佛法。第一次沒有成功,第二次翻山越嶺來到東臺灣,終於在花蓮落髮出家;之後皈依印順導師、受戒。

「出家前我即發願,未來不趕經懺、不當住持、不收弟子。五十多年來,我還是堅持靜思道場不做經懺、自力更生;跟著我修行的人都很『幸福』,日日勞碌工作,要作慈濟大家庭的靠山。」

上人表示,靜思精舍是慈濟人的家,靜思法脈也是慈濟人精神資糧來源。「靜思法脈如雨露,慈濟宗門如大地。粒粒種子播撒在慈濟宗門的大地,加上靜思法水滋潤,就能使種子萌發茁壯、再結飽滿稻穗,讓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說《法華經》之前的四十二年間,說的是善巧方便法。上人強調:「若沒有善巧方便的道路,我們無法真正踏上菩提大道;就如若非許許多多因緣,我不會來到花蓮,也不會起心動念成立慈濟。」

一九六六年春天,因為「一灘血」的示現,上人感受到若能有善因緣及時伸手相援,貧病苦難眾生就能得救;剎那間的一念心,成就了慈濟。

「四十七年來,所有慈濟人寸寸愛心鋪路走,寸寸連接起菩提大道。最初的一念心就是一顆種子,能讓善效應不斷延續,一生無量,擴展全球。」

全球慈濟人「菩提林立同根生」,上人期勉大家,要守護初心、善護因緣;除了就地發揮良能,還要讓善種子萌芽茁壯,生出無量種子。

「走在慈濟宗門人間路,要與師父貼心,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地幫助貧病苦難人;且要妥善照顧每一顆善種子,用『法』連接彼此的心路。」

同個屋簷下/生與死教我的事
◎撰文•何芸庭 插畫•劉家汶
父親在我眼前嚥下最後一口氣,
我們措手不及,也深刻體會行孝行善不能等;
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不說會讓自己後悔的話,
在「生」與「死」之間減少遺憾。

「死亡時間:一月十四日零點三十五分。」當醫師宣布後,我和弟弟哽咽地對醫師鞠躬說:「謝謝,你們辛苦了……」

看著爸爸的心跳、血壓監測儀同時歸零的那一秒,我們措手不及;親眼見證生命的逝去,真的就是一口氣而已。

如果問我,會不會後悔沒有好好孝順爸爸?我想,如果能再多給我幾年時間,讓他看到我事業有成、結婚成家,他應該會更放心地走。但,至少在我二十八年的歲月�,我努力做到不讓他擔心。

二○一一年六月,家中營建事業遇到困難,我離開電腦公司的工作,回來學著記帳、了解工地運作,一切從零開始。剛開始不熟悉這個領域,讓我難以適應,也與爸爸屢起爭執,「怎麼不快點把請款的資料整理給監工?」「我有在做了,只是現場很多狀況,我又沒去,怎麼知道要怎麼寫?」每次和家人吵架後,難過的還是自己,後悔為什麼要出口傷人。

二○一二年開始參與慈濟委員培訓,時常自我提醒要顧好慈濟人的形象,不只是穿著制服的時候,更應該在生活中讓家人感受到我由內而外的氣質改變。

之後和大嗓門的爸爸一言不合時,我會深呼吸,在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剛開始覺得忍耐得好辛苦,快得內傷了;慢慢地,我懂得冷靜思考,不再脫口說出令自己後悔的話。經過幾次,爸爸好像也有些改變,試著同理我遇到的難題,然後打電話給監工,誠懇地拜託他們能多教我一些實務經驗。

父親罹患肝癌已經五年,一直為家撐持著。我很慶幸當初放棄高薪穩定的工作回家幫忙,才多了許多和爸爸相處的機會;奔波於工地之間,偶爾還能燒菜給爸媽吃。

唯一讓我懺悔的是,第一次參加助念,竟是為自己的爸爸……我做的真的太少,而那一天來幫爸爸助念的師姑師伯卻有好多。

現在我唯一能替爸爸做的事情,就是造福,用雙親給予我的健康身體,把愛傳出去。

走過的路,流過的眼淚

二○○八年,蘆洲靜思堂為照顧戶子女開辦「新芽課輔班」,我每週三、五下了班,七點多趕到課輔教室,孩子往往已經等不及要與我分享生活中的事情。

新芽班不僅是課業的協助,我看到每位志願服務的老師,把學員當成自家小孩付出真誠的愛,讓他們被關心、被重視、被傾聽、被平等尊重。

時間久了,與孩子們有「愛的存款」,他們漸漸肯說出心中煩惱:「每次下課回家都沒有人在……」「爸爸過世了……」「媽媽得癌症……」原來在他們小小心靈中,承受著很大的痛苦;透過訪視,更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狀況,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眼睛看到的表面。

這些孩子多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長,很容易被貼上標籤,但其實他們比同齡的小孩更成熟懂事;有時候他們過於替人著想,會讓我感覺很心疼,因為他們被迫要遺忘童年該有的天真、失去任性的機會。

知道我喪親,孩子反過頭來安慰我:「老師,我不知道能和你說什麼,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別人說再多都沒用,自己想開才重要。像我現在,想媽媽的時候,都會拿著她的照片,跟她說說話、想想她,這招不錯喔。」

他們才十幾歲,就面臨了失去親人、家庭巨變的痛。與其說是付出時間幫助他們,我反而很感恩每個陪伴過的孩子,從他們身上看到堅毅勇敢的生命力。我已經很幸運了,父親培養我到大學畢業、具備謀生能力,我也走入慈濟,確定人生的方向。

這幾年,新芽班來來去去數十位學生,欣慰那些找到人生方向的孩子,偶爾還會回來靜思堂看看我們,分享他們的路愈走愈寬廣、愈來愈光明;嘆息著幾個沒有緣分好好把關的,還延續著上一代的苦,在茫茫大海中浮浮沈沈。

誰說命運是注定好的呢?每個人都能掌舵「運」轉自己的「命」,只要有心,就能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轉向更好的終點。

培訓委員期間,走進更多慈濟人的生命,看到他們的精進,自覺不能像以前慈青時總是被師姑師伯保護著,也應該長大,樂於配合更要勇於承擔。

也因為承擔人文真善美志工,許多師姑師伯願意跟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我發現,大多數慈濟人都是遭遇人生的轉折才決心走這條菩薩道,並非想像中有錢又有閒、或者家庭幸福美滿才來做慈濟。

其實,大家都是透過「做」慈濟找到生命的答案,願意調整習氣來轉業力;而這個改變,絕對是從自己開始。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改變;但我相信,爸爸因為我走入慈濟的因緣,讓他在往生前習氣有所改變,還來得及對媽媽說一聲「感恩」;我也很慶幸,在年初他病重期間還能見到我受證委員。而他往生後,我們一家人更緊密牽在一起。

靜思語說:「人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自我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把每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地去活,去幫助那些生命中可能只會遇到一次的人,去做那些沒做就會後悔的事。我會努力做到爸爸往生之前與他的約定,將這分未盡的孝心,延續去愛普天下的孩子。也祝福爸爸回來當小菩薩,我們再來共行這條菩薩道。

天涯共此情•緬甸/伊洛瓦底江 船上漂流記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伊洛瓦底江,貫穿緬甸奔流入海,江水灌溉沿岸農田,飽滿了世界米倉;支流伸展為平原動脈,輸送人員與貨物,也是納吉斯風災後重要的救災通道。
小舟馬達聲響徹天際,船夫掌舵從容姿態,碼頭上人們鵠立守候,慈濟志工在漫長航程中漂流與靠岸……

趨車前往礁旦鎮(Kyauktan)碼頭的路上,賴星燦手握方向盤,一副氣定神閒、老神在在的樣子。坐在副駕駛座的是馬來西亞志工張濟玄,後座是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朱國財。這天要去烏櫻村(U Yin)探訪一些老友。

在距離納吉斯風災侵襲仰光多年之後,這三位師兄重聚,談笑間回味那段充滿甘苦的賑災先遣歲月,彷彿把流失的記憶一一找回了。

二○○八年五月二日,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狂掃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沿岸,災情嚴重。最初,緬甸政府不允許外媒進入,外界也不了解實際災況,慈濟第一時間選派具有邦交國身分的馬來西亞志工,加上一位旅居泰國的臺商志工,組成九人賑災團,於五月十日進入仰光市。

當局暫時並未開放外國救援組織進行大規模發放,只允許私人捐獻糧食和物資,或透過寺廟分發。志工與政府救災單位取得聯繫,建立互動窗口;規畫發放或義診的後勤補給,同時在仰光附近災區勘查。

在幾場小規模發放後,六月十四日,終於獲得政府核發許可證,賑災能夠做得更多更深入,當拿到證明的那一刻,很多志工感動得哭了!因為慈濟是當局第一個以公文正式核准,邀請進入重災區參與援助和重建的外國民間救援組織,意義相當重大。

賴星燦是緬甸本地華人,老家在災情最嚴重的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納不打(Laputta)地區;災後苦無管道付出,一聽到慈濟賑災團已到緬甸,他主動找到志工住宿處報名加入,並放下所經營的碾米廠工作,全心充當協調、翻譯兼司機。

慈濟為了搶救「世界米倉」緬甸,決定對仰光省礁旦和坤仰公(Kungyangon)兩大產米區,進行大規模的稻種和肥料發放。張濟玄、朱國財長期留守、擔任先遣人員,搭配其他志工在三個月之內完成發放工作。

人數不多,但要達成的任務可不少;與農業部聯繫和溝通,在來自五國的志工團發放前,走訪各村安排人員交通與物資運輸事宜。

張濟玄說,每次從仰光出發,都由賴星燦開車,一小時後到達礁旦碼頭,人員再分別搭船到坤仰公和礁旦鎮的各個村莊。來回一趟最少五小時、最多十一小時,其中待在船上的時間又最久,可說是整日都在河中漂流。

朱國財說,三十二個村落僅四村可依靠陸運,其餘的得搭船前往,還要考慮萬一退潮了,船隻就無法行駛;去了這村後,還要趕赴下一村,每天都像是在跟江水賽跑,「常常落了地後,身體還在搖!」

把援助送到家門口

在發放糧食及義診中,志工得知農民渴望復耕的心情,於是七月初先贈予菲律賓水稻研究所開發的IR50快熟稻種,共一萬六千多包,每包三十公斤,總重達四百一十六點二公噸;七月底至九月,又提供包括硫酸鉀、尿素等肥料,期能改善遭海水倒灌侵蝕的鹽化土質,亦催化稻米的生長速度,讓農民們早日收成,以彌補風災造成的損失。

稻種及肥料數量龐大,受惠村落分散,志工仍堅持直接發放,經驗來自於急難救助時發放白米,有次在唐德鎮(Twanty township)召集好幾村統一到市政廳禮堂領取,前來的村民卻寥寥可數。志工覺得奇怪:「別人做救濟,每人只發給一小瓶牛奶罐的米,我們一下子就給了十公斤,村民們怎麼不來?」

張濟玄、泰國志工李建忠、緬甸志工林彥甫雇船深入村落一探究竟,才發現這趟路實在很費工夫。「搭船來回要五小時,從碼頭走到農村又要一小時,還需付給船家費用,一趟路不便宜,原本就窮苦的他們,怎可能負擔得起?」張濟玄總算明白箇中原因,決定要把貨物直接運到村子。

但這麼一來,志工就更辛苦了。比如出門了,卻發現路或橋斷掉;或是下雨天大塞車,車子卡在中間過不了;去到碼頭,卻沒有卸貨平臺,放塊板子替代,就開始從大貨車卸下稻種或肥料再搬到船上,一直航行到了村子,核查總數無誤後,才算完成發放前置作業。

飢餓時珍貴的一口飯

身為先遣人員,就要有長期漂流在河上的心理準備,船行途中會碰到什麼狀況,難以預料;頂著烈日曝曬或淋成落湯雞,是常有的事,久了也能適應。

有一回,大雨連下七小時,他們坐在船上,除了穿著雨衣還打傘;雨水冰涼,水流湍急,加上漲潮,站在前方操控的船夫只穿著一件單薄背心和籠基(男人穿的筒裙),冷到全身發抖,他們則是嚇出冷汗!

朱國財說,啟程前來緬甸時有過一番掙扎和猶豫,不是怕苦,而是掛心六歲的女兒。但女兒知道他的躊躇時,竟然毫不考慮說:「爸爸,既然師公讓您去,您就應該要去!」她還說,曾讀過一本《因緣果報》的書,如果這段時間她會發生事情,只能說是命中注定,但她希望爸爸不要讓人生有遺憾。

朱國財實在沒想到,才六歲的小孩竟能說出這番道理!他也感謝家人承擔公司的運作,讓他可以連續跑好幾趟,前後達半年之久。

不過,船行望著茫茫汪洋,難免孤寂;尤其是碰到雨季,幾乎整天下雨,那分孤獨和淒涼的感覺就更加強烈。朱國財說,此時唯一的依靠和指引,就是船頭那面慈濟會旗。「看著它迎風搖曳、飄動,就有一分踏實和溫暖。」

有回發放完畢,回程發現河水消退,船隻擱淺,三十位志工只好推船直到大河處才得以開動;還有一次,船夫堅持自己推船就好,朱國財、張濟玄、賴星燦三人就沿著河岸跑。「邊跑邊欣賞風光。我吃了那麼多年的米,從未見過稻子開花、結成稻穗的模樣,那次總算見識到了!」身為都市人的朱國財笑說。

那次去程,賴星燦所戴的帽子不小心飛走了,為了趕行程沒有去撿;回程走在路上,遠遠見到有位農民站在路邊等候,就為了要還他帽子,讓他們感動極了!

鄉下地方缺水缺電,他們自備飲水食糧;一回中午在偏僻村落打開餐盒,準備吃香積飯時,一群孩子圍了過來。未等隨行人員翻譯,朱國財也知風災剛過,可能孩子們家中的稻種都流失或發芽了,不能種也不能吃,應是有一餐沒一餐的,經常餓著肚子吧!儘管經過一上午的勞碌也餓壞了,但他把香積飯分給十幾名孩子吃,每人只能吃上一口。

「看到他們把米飯送進嘴�的那一刻,雖然吃不飽,卻帶點滿足,就讓我感受到飢餓時有一口飯吃是多麼珍貴。」

朱國財感恩有這樣的歷練,自覺對生活不應該要求太多。「過去的我揮霍無度,一餐吃掉一、兩千馬幣是常有的事;現在想想,還真是浪費,也是暴殄天物啊!」

離開緬甸已有幾年,朱國財惦念著所接觸過的人,去年底重返礁旦鎮的烏櫻村,他有好多人想見,也有好多話想對他們說;但到了現場,他卻有點近鄉情怯,一時語塞,久久吐不出一句話來。

三位先遣人員聚首,同一條水路和陸路,不知走過了多少回;此番再來,才下車走沒幾步路,就有租借電話的老闆認出他們;站在礁旦碼頭等候渡河,又有工頭走過來打招呼,可見他們結的緣很廣。

搭上船隻,往烏櫻村方向航行時,蓋在河中的那間佛寺出現於視線右後方,遠看有點像海市蜃樓那般飄浮不定,實則靜止不動;抬頭仰望,海鳥翱翔盤旋,河岸邊一整排茅草屋也沒變;令人雀躍的是,隱約可見農田稻穗已飽滿垂下,正等待人們收割。

靠岸踏上烏櫻村,張濟玄百感交集:「以前只用幾十支竹竿搭成碼頭,稀稀散散的,有大批志工要來發放,我們就很擔心。現在可好了,應是這附近的村莊最好的、最堅固的碼頭了。」

我們先去拜訪農民烏閔壽,他是最早力行日存一把米,以「米撲滿」救助窮人的創始人之一。去到他家時,一家人正忙著收割;看來這一期收成會很不錯。

這趟他們還想見的人,是烏閔壽的么弟南達溫達(Nanda Wun Tha)法師。在慈濟發放稻種時,法師出力頗多,還號召村民們在收成後回饋稻種,讓慈濟再去幫助別人。法師說,這一世會與哥哥成為家人,是過去生結下的緣。大哥心存好意,日日奉獻的善行值得推廣;會與慈濟人相遇,也是有緣。「聽到三位施主的聲音,就感覺很親切,哪怕距離再遙遠,有緣就能相識。」

或許正如法師所言,過去曾相遇,才會註下此生的緣分。這該說是因緣巧合,還是命中注定,全憑個人去體會了!

出版書訊/茉莉花開
◎撰文•陳美羿 插畫•劉家汶
六月,茉莉花開的季節。

我在花臺種了十來盆茉莉,它們在溽暑競相綻放,讓我擁抱一屋子的芬芳和清涼。每天,我在花香中入睡,在鳥語中醒來,幸福無比。

也在幸福的六月,我完成了這本書:《咫尺幸福》。

這本書,相信您開卷時一定感覺很親切、很熟悉。因為書中的主角,經常會在您家客廳的電視上出現。他們有主播、主持人、歌手、模特兒、演員……在工作場域中光鮮亮麗,擁有知名度,似天邊的明星,遙不可及;然而褪下光環,他們跟你我一樣,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

訪談中,這些「從電視走出來」的人,以「素顏」相對,每個人都是那麼樸實、親切、真誠,毫無保留地暢所欲言。談到童年時光、成長過程、父母的辛勞操心,激動者飆淚不可收拾,含蓄者哽咽不能言語。真情流露,教人動容。

人不能選擇父母,雙親失和或習氣太重,讓做子女的很無奈;父母生得了子女的身,不一定能生他的心,子女年少輕狂,讓父母提心吊膽,操煩不已,也是無可奈何。總之,有緣成為家人,就是一門功課,必須善解、包容,用無比的耐心去學習。

一位失聰的母親,買了傳真機,搭火車、乘巴士、再徒步上山,送去給上大學住校的女兒,為的是便於聯絡。一個慈愛的父親,天天做拿手好菜給妻兒吃,自己卻獨嘗剩菜。父母對子女的付出,無怨無悔無所求,他們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在兒女心目中,卻如須彌山般偉大。

盡孝有多難?惟「順」而已;幸福有多遠?近在咫尺啊!每個人都說自己做得不夠,甚至因叛逆讓父母煩憂而懺悔不已。撰稿時,我每每化身為當事人,娓娓述說「我」的故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常常是邊寫邊掉淚。

這�面,沒有娛樂版的八卦內幕,倒是可以窺見一向不為人知的藝人家庭生活。在真誠的對話中,希望您會看見他們的汗水和淚水,看見他們的努力和打拚,看見他們「行善行孝」不遺餘力的行動;看見身為人子,或身為父母,真真實實的他們。

蟬鳴滿天,花香滿屋的此時,寫下這段心情,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當然,最感恩的還是——閱讀本書的您。

(本文摘自《咫尺幸福》作者序

◆ 歡迎隨喜助印索閱本書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請註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

每月一百元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最新出版叢書

洽詢專線:02-28989000分機1168

詳細內容請見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60期

訂閱Sense好感電子報送幸福感甜點特刊,享受甜滋滋!
【Sense好感電子報】關注旅遊、設計、美食,給你一種有態度的生活 Guide,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現在訂報有機會獲得 Sense「幸福感甜點」乙本!

為履歷加分,青年學子微實習
「年輕人缺的只是一個舞台、一個機會。」本著這個初衷,10年前,台灣微軟即率先推出實習計畫,每年提供100個名額,讓躲在象牙塔裡的大學生走出校園,面對未來。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