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存問題不但並未隨文明、科技、經濟的進步而減少,反而層出不窮。貧富差距擴大、經濟景氣循環劇烈、環境永續、人口老化及出生率降低等問題正逐漸變成全球性的煩惱,各國政府似乎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情況愈演愈烈,導致社會衝突擴大,大家怨氣連連!
這些問題必須要依賴未來的人才解決,他們是否會具備相關的能力,是我們現在就必須要及早準備的,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但是我國的教育現況極可能無法產出未來社會所需的高品質人力。
未來社會的人才不僅要能為人所用,還要能創造很多工作機會,解決別人的問題,例如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能造就出編輯、印刷、電子書、行銷等新的就業機會;不僅自己要有專業,還要能整合不同的專業,例如具備多重專業背景的法官比較能引領社會的法律實務;不僅要有人文素養,還要能運用科技推展人文,例如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僅要能獨立自足,還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懷,例如樂善好施的企業家。
全球的一流大學都正在為未來的教育需求調整教育內涵與環境,他們有下列的共識。學生的學習時點、接觸教育內容的地點、學習的形式都會因科技而變化,制式的「學期」會變得很有彈性,上課的地點不再會是傳統的教室;教育方式的改變,例如傳統的演講教學方式將不再適用於翻轉教室,教師必須調整上課方式,協助學生在高度科技化的環境中學習,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教學內涵,不再以演講方式重複學生可以自己學習的內容;設計適當的服務學習課程,培養學生服務及關懷的熱誠,結合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Ⅹ學位(Ⅹ degrees)將協助學生自己組合最適合自己的跨領域學習內涵,同時保有足夠的專業內涵;學校設計多元的學習專案(learning projects),幫助學生垂直整合上、下游知識與能力,學習創新與創業家精神;人文教育是社會領導人的基礎,必須整合於各種專業教育中,也必須納入在學生的生活、教師的研究、社區關懷,及各種解決社會問題的研究方案中;教育品質與學術研究並行不悖;學校應致力於推展學生的全球經驗與文化同理心;有效率的學術行政是大學追求卓越的基礎。
所以大學必須要有彈性、空間、資源,才能創新教育方式及內涵,隨世界教育趨勢而日新月異,同時必須要能放棄一些現有的事情,才會有創新的空間。這些需要外在法規環境的鬆綁,例如法規加諸於大學繁複、僵化的行政流程,包括國家的審計制度,教師甄選的速度與彈性、申請調整系所的彈性,以及教育部釋疑法規的公文往返流程等等。
我國大學的營運彈性比國際一流大學低許多,資源更是捉襟見肘,例如史丹佛大學今年的營運規模是一千四百億台幣,學生人數只有一萬六千人左右,但是我國頂尖大學的營運規模都不到百億台幣(台大為例外,有一百四十億),而美國的公、私立大學所受到的法規限制卻比我們的大學少。長久下去,我國人才與先進國家人才的差距將日益擴大,在資源無法大幅提高的限制下,我國的大學必須要有寬廣的彈性調整空間,才可能有足夠的創新,縮短與國外一流大學的差距。在這方面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