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師提問:什麼是好事? 學員的回應: ──對大家都有益處的事 ──做了不會良心不安的事 ──大多數人認同的事 ※老師接著引導大家一起想想生活中是否有哪些具體的例子,可以來說明這些概念。 3.提出書中故事。 老師請大家先花點時間將書瀏覽一遍,再邀請學員根據書中的小故事,提出想法。並詢問學員,有沒有哪一段話?或哪一個故事,引起你的共鳴或是讓你話想說? 學員的回應: ──我覺得(第5頁)裡有段話很好: 當我們變成隱形人,很有可能會去做平常不能做的事,而且這些事通常是壞事……難道,我們不做壞事,只是因為別人看的到我們嗎?難道,我們根本就不在乎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嗎? 接著,學員開始以生活中發生的事舉例: ──不敢超速違規,是因為不想被開罰單;如果沒有測速照相,可能還會因為飆到時速200而沾沾自喜。 ──網路上的偷菜,就算是虛擬的也是偷,因為偷竊不只是反應在行為,也反應了心理和道德層面,其實,算是虛擬的壞事,也是壞事。 4.第二階段的課程,主要在建立觀念。 采珍老師帶著大家一起來想一想 ──為什麼思考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現在的學習和過去的學習,有什麼不同? 5.共讀與討論《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第42-47頁,請學員提出認同或不認同,並舉例說明自己的想法。 學員的回應: ──我認同(第43頁)裡提到我們的社會需要多元價值,需要有判斷力的大眾。思考教育能讓社會多一些理性的聲音,而理性是必須從小養成的習慣。 ──小時候,大家填「我的志願」,有些人說想成為科學家、太空人。到了中學時,就說想成為醫師、律師或工程師,到了大學的時候,只希望畢業以後,能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為什麼人越長大夢想越小?身邊的大人也不斷的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對的,結果我們不斷受到別人影響,變的越來越沒有自我。 ──我喜歡第42頁:「思考是行為的關鍵」。對我來說,思考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每個人都能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我們決定「該不該」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做與不做的理由,即使這條路有點孤單,但你不會害怕孤單。有些年輕孩子擔心在團體中受到排擠,因此,會勉強自己去跟上「流行」──譬如,大家都在玩網路遊戲,如果不玩就「遜」掉了。現代媒體的價值觀很混淆,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相當為難的處境。 最後,所有人都同意,如果要和孩子聊哲學,最重要的是必須用輕鬆有趣、生活化的題材,同時是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足以讓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因為,哲學是生活中的思考,而不是哲學專業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當然別忘了,思考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如此一來,才不會兩三下又陷入自己慣性的思考與行為喔。 延伸閱讀:法國「哲學種子」系列作者:布莉姬•拉貝(Brigitte Labbé) | 法國童書「哲學種子」系列作者布莉姬•拉貝原本是公關公司負責人,當她到巴黎索邦大學選修哲學課之後,發現哲學對思考和邏輯很有幫助且非常實用。 於是,她開始和巴黎索邦大學哲學教授米歇爾•布許合作,進行哲學種子計劃。從1995年開始,她在學校、圖書館、咖啡店裡和孩子進行哲學讀書會,他們一起吃點心、聊哲學,享受新鮮美好的學習經驗。 拉貝說:「孩子們的邏輯與表達,都有明顯的進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開始自發性的思考與討論,並找到學習的樂趣。」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